“茶码古镇”斜滩的那些茶事
茶友网首页 个人中心
下载APP 下载APP
手机访问 手机端二维码
一头大象-普洱茶

“茶码古镇”斜滩的那些茶事

1842年,第一次鸦片战争后,中国开放五口通商,福建福州(含宁德市各县)、厦门为两个开放口岸。那时候,福州乃是中国四大茶市之一。清末又开放三都澳“福海关”,作为闽东茶叶输出港。

▲清末斜滩周丰记茶行韦希成供图

盛产茶叶的寿宁古时重镇斜滩正处在闽东腹地,水陆交通得天独厚。鉴于此,当地及周边地区所出产的茶叶外贸多从这里集结起航,通过海路运输出口较为便捷。从那时起,持续近120年(1842—1959年),斜滩的茶事活动一度兴盛。

寿宁县斜滩镇种茶有600余年的历史。史料记载,明弘治至万历的百余年间,斜滩东起车岭、西临印潭、南与凤阳接壤、北至水北,方圆30多公里的座座荒山变成茶园。茶叶成了斜滩历史上最大宗的农业土特产和贸易商品。

明清时期,斜滩主村就已有加工茶叶(主要为初制毛坯)的作坊。至19世纪中叶,斜滩的制茶业亦十分发达。鼎盛时期的1932年至1936年,斜滩开办经销茶叶的茶行24家,发展到5000多人日夜加工精制茶叶和从事购销活动,斜滩的茶商与宁德、福州、温州、上海、台湾、香港以及东南亚等地素有茶务贸易往来,每年均产箱茶上万箱(每箱25~30千克)。

新中国成立之前的数百年间,寿宁县内以及邻近闽北的松溪、政和,还有浙南的泰顺、景宁、庆元等地的农特产品茶叶、桐油和粮食等大宗物产,都是靠山里担夫肩挑到斜滩装船出运;沿海的海产品及盐、食糖、布匹等南北杂货也由船运到斜滩,而后肩挑分散到县内和周边地区。因此,斜滩一度成为物资集散的码头地。因为常年采制茶生产时间可达8~9个月,斜滩码头也成为茶叶出口的专用埠头。因此,斜滩便有了“茶码古镇”之称。

20世纪30年代末至50年代初期,斜滩复兴号、周元丰、郭丰记、卢广源等茶行的30多万担精制茶叶就是由斜滩装船启运,销往福州、香港以及东南亚等地。民国时期,斜滩盛产的“坦洋工夫红茶”远销英国、德国、俄国和东南亚诸多国家,也是从这条“茶码古道”运出销往世界各地。那时,从海外运回的装茶空箱或洋油箱以及其他货物包装箱,只要打上“中国·斜滩”的圆形蓝钢印字样即可到达原地,可见斜滩当时在国内外的知名度之高。故此,“茶码古镇”斜滩被誉为“闽东小上海”。

每到茶叶上市季节,斜滩码头呈现一派繁忙景象:闽浙五县的茶商、挑茶工从四面八方云集斜滩溪岸两边埠头;溪面上数百条“斜滩槽”往返穿梭,装茶上船的、卸货搬运的,熙熙攘攘。

1957年,福(安)寿(宁)公路修通,道路便利了,物流更安全。斜滩也逐渐失去了交通优势,被历史尘封。旧式的“斜滩槽”进了历史博物馆,“茶码古道”成为一段历史记忆。

2016年6月,斜滩镇被评为全省第五批历史文化名镇;2018年,寿宁县依据当地的人文特色,把“茶码古镇”定为古镇斜滩的代名词。而今,当地仍在流传的茶歌茶舞便是斜滩人在长期从事茶叶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一种艺术形式,它折射出的不仅仅是当地的茶乡风情,更是活色生香的集体记忆。

如今,斜滩人爱茶成风的习惯保留了下来,当地依然有超过七成人口从事与茶叶相关的产业,数百年历史的印记以这样的方式流传了下来。

来源:福建日报数字报 通讯员 韦希成

信息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