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经》三句义:4 茶树有别
茶友网首页 个人中心
下载APP 下载APP
手机访问 手机端二维码
一头大象-普洱茶

《茶经》三句义:4 茶树有别

我们暂时还不能急着进入最核心的心法——《茶经》三句义。因为如果要深入的理解茶性,我们仅仅了解工艺还不够,还要对茶树和茶园有所了解。我们还是以《茶经》的记载来作为切入点,初步的看一下这些问题。

我们先来看树种,这个就有点复杂,我们尽量用普通人好理解的方式来做一个粗线条的分析。

《茶经》在一开始讲巴渝地区有很多两人合抱的大茶树,这类茶树我们现在在云南还可以看到,这类特别高大的茶树往往被归为“野生型”。很多人望文生义,以为都是野外自然生长的,其实不然,这个“野生型”,是植物分类上的概念,按照植物演化的学说,有些品种被认为是相对原始的,所以称为“野生型”。但这些野生型茶树其实也可能有千年以上人工栽培的历史,云南这种特别高大的古茶树,很多都有明显的人工栽种的痕迹,比如成行排列。像这种茶树的茶性,和普通的所谓栽培型的茶树又不一样。大叶种和中小叶种茶性也不一样,这个我们后面会慢慢讲到。


如果我们看现在中国茶产区的树种分布,尤其现在通过基因分析就更明了,大概可以分为三个大片区。一个是长江下游地区和福建,基本可以归为一个大类。广东广西、四川湖北、贵州重庆,这三个地方品种不尽相同,分细一点可以算三个大类,笼统算在一起是一个大类。云南树种最为复杂,单独算一个大类。

陆羽提到比较多的茶产区涉及前两个大片区,以长江下游为主,云南当时还是南诏,并不属于中原王朝,所以陆羽《茶经》也没有谈到云南茶。

但前面说的仅仅是现在的树种分布,唐朝是这样的吗?不尽然。现在长江下游都是小叶灌木种,从陆羽的描述来看,他把那些高大乔木单独提了一下,大概当时这种茶树也是少数地区特有的。他说:“一尺、二尺、乃至数十尺”,这个高度应该并不是生长年份区别,这说明当时茶树的品种也是比较多的。

关于小叶种茶树是从大叶种演化过来的,还是单独演化的,这个学界有不同的看法,各有各的道理。虽然现在长江下游都是小叶种,历史上则不一定。在早期的茶文献中,常有“真茗”、“真茶”的说法,这很可能说明当时用来制茶的茶树品种比较复杂,甚至有些并非茶组植物,人们才会把风味最好的称为“真茶”。

《神异记》里讲余姚人虞洪进山采茶遇到仙人丹丘子,丹丘子向他介绍“山中有大茗”,无论是说茶树大,还是叶片大,都可以看出这和一般品种有所不同,《茶经》后面《八之出》谈到越州茶,“余姚县生瀑布泉岭,曰仙茗,大者殊异”,也谈到了这种茶,从上下文来看,大概指的是茶叶而不是茶树,那这很可能是大叶种。

大叶种从滋味浓度、口感冲击力,以及身体感受来说,的确具有一定优势,唐人饮茶又颇重体感,卢仝的《七碗茶诗》谈到的品鉴几乎全是体感,皎然的茶诗也与此类似。所以体感强烈的大叶种被称为“仙茗”,也就可以理解了。

这些猜想并非孤证,后面讲宋茶时还会提到,宋代北苑贡茶中很多品种都是乔木大叶种,这些都有相当明确的记载,所以建茶对江茶才有滋味上的强大优势。现在小叶种在长江下游及福建片区的绝对优势,还是和明代炒青兴起后,人们为了适应这种工艺,对茶树品种的筛选有关,即便如此,福建还是保留了一些大叶的品种。

除此以外,在《茶经一之源》中,提到“紫者上、绿者次”,也可以看出当时存在不同的品种。紫芽种各地都可以见到一些,在茶树原生品种比较丰富的云南,紫芽是相当常见的品种,可以制成专门的产品。不同的紫芽种紫的程度有所不同,茶科所在此基础上通过不断选育,培育了叶面纯紫的品种紫鹃,因为花青素含量高和风味独特,曾经风靡一时。紫芽不仅和品种有关,也和土壤有关,土壤条件变化了,颜色也可能变化。总体来说,在原生种比较多的地区,包括一些野生品种比较多的地区,比较容易见到紫芽种。

综合来看唐代茶叶主产区,尤其是陆羽毕竟关注的产区,还是小叶为主,但是品种相当复杂,也包括了一些大叶品种。

还有一点可能比叶种更加重要,那就是直到近现代之前,茶树主要都是实生的方式种植的,而我们现在看到的现代高产茶园都是扦插种植的,实生苗往往被称为群体种、奇种、菜茶、是非主流的品种,产量也很低,在普洱茶之外的茶类当中,除非是资深的茶客,一般消费者不大容易接触到。相对好接触的实生原料还是云南的古树和乔木(当地对实生小树的称呼)。  

所谓“实生”就是用茶果子种出来的茶树。实生苗和扦插苗培育的茶树,风味有区别吗?区别很大,不光是实生和扦插有区别,如果是资深茶友就知道,就连压条和扦插培育出来的都有明显区别。

实生苗基因复杂,风味更复杂、更立体,层次更丰富;扦插苗基因比较单一,风味更统一,更直白、特点鲜明突出,单纯从风味品鉴的角度,并没有绝对的好坏,要看具体的山场和品种,也看品茶人的境界和偏好。一般来说能喝懂实生苗内涵的茶友,是不会选择扦插苗的。但是从产量和可复制性的角度,扦插苗具有明显优势。

如果我们从体感的角度来看,实生苗普遍要更好一些,更能建立人与自然的连接。这不单是品种问题,和茶园的管理方式也有很大关系。现在的扦插茶园往往是高密度种植,高密度之下,病虫害扩散速度很快,土壤的营养物质也有所不足,所以农药化肥基本上无可避免,土壤的生态也必然产生相应的影响。所以如果要真正体验唐茶的茶性和体感,比如卢仝《七碗茶诗》中描述的种种感受,还是要尽量去选择实生茶树的原料。

来源:生活三昧 明洲,信息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