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白茶萎凋工艺和干燥工艺的探讨
茶友网首页 个人中心
下载APP 下载APP
手机访问 手机端二维码

关于白茶萎凋工艺和干燥工艺的探讨

自然天成的工艺之美

主流说法,白茶工艺诞生于福建。但在相似的社会背景下,相近的发展阶段下,会不会不止一地产生了类似工艺,或者说产生了白茶的原始工艺雏形,比如在茶的发源地云南也自发产生类似工艺?云南天高地远,许多事情都不为中原所知,就普洱茶而言也历经千年的发展,直到明代才为中原所知,清代才名扬天下。

同理,普洱茶之外的云南茶在发展的过程中会不会也如此?比如白茶。这些工艺可能在云南古代茶业进程中起起落落,有些消亡有些则在更偏远的山区或少数民族聚居区得以保留,并在当地存在百年甚至千年而一直未能发扬光大,一直未被主流知晓,默默在云南民间流传,白茶会不会亦如此呢?

白茶,自然天成之茶

“白茶,中国六大茶类之一。是一种采摘后,不经杀青或揉捻,只经过晒或文火干燥加工而成的茶。具有外形芽毫完整,满身披毫,毫香清鲜,汤色黄绿清澈,滋味清淡回甘的品质特点,属轻微发酵茶。”这是对白茶的普遍的认识,根据我近20年制茶经历,从工艺角度提出:“白茶,自源发酵而成的茶,云南白茶,深度自源发酵而成的茶。”简而言之,“白茶,干燥而得的茶;云南白茶,缓慢自然阴干的茶”。

在寻茶过程中,常听澜沧江一带的老辈讲:“……对加工中的副茶加以利用,发现另有风格,对其研究,形成了以‘摊浪’(摊晾)为主的一类茶,因其简单易学,被更大范围的传播,并流传至今。”云南阳光充足,晒是最直接简单的方式。但太阳不可能时时有,用摊晾的方式也能干燥也不失为好事。不能晒的时候就晾,“晾”逐渐发展成“晒”的补充,甚至在某些时候取代晒超越晒,而云南白茶最终形成了“只晾不晒”的特殊工艺。

关于白茶萎凋工艺的探讨

白茶的制法自然天成,简单到只有“萎凋—干燥”两个步骤,“摊晾”是指把茶鲜摊开,撒薄、降温、失水、浪干,其具有现代制茶学的“萎凋”功能。

关于萎凋各有认识,我总结为萎凋是初制茶风格的关键。萎凋,是在一定温度湿度氧气条件下把茶鲜均匀摊开置放,让茶鲜在脱离母体后能够自然顺畅进行呼吸,让茶鲜植物性生命延续过程中,适度促进鲜叶酶活性,内含物质发生适度物理、化学变化,散发部分水分,使茶鲜含水量减少,茎叶萎蔫软匀柔易制,除苦降涩,降解收敛性物质,改善适口性,吐臭青味青草气,让气味醇和,花香彰显,果香渐成,充分展现茶品种香的过程。

刚采摘下来的鲜叶水分含量高达75%~80%,虽然脱离了母体,但生命力依然旺盛,有氧呼吸还持续不断地为其提供能量,所产生的热量也会越积越多。在使有氧呼吸变为无氧呼吸产生更多热量的同时,如不能快速散发掉热量,就会让茶鲜转入无氧高温高湿高活性的激烈发酵。所以,采回的茶鲜应该立即摊开放置,而且要摊薄摊匀避免成堆避免过厚。

萎凋根据速度及程度来分,可分为“轻度萎凋”“中度萎凋”“重度萎凋”及“超重度萎凋”与“超速度萎凋”,一般为前三种萎凋。我在制作云南白茶时,发现它的萎凋远远重于其他茶,正因为有了这超重度萎凋,才有了黑白分明的月光白,才有甘甜醇和果香浓郁的云南白茶,在云南实际生产中广泛存在着这种超重度萎凋的应用。

超重度萎凋是在茶鲜植物性生命特征彻底消失后,在茶鲜水分适度的情况下:细胞壁,细胞膜破裂,细胞液溢出,茶汁在茶体内溢出,进而转入有氧发酵,即氧化分解的过程。这看似不变的外表之下,在激烈地发生着反应。

茶汁渐渐氧化,茶鲜背面颜色变黄变红逐渐变黑,而茶毫面失水变白发亮。只有充分地进行氧化反应,才能彻底的消除青斑而黑白分明,才会甜韵花香,才是天地太和。这也是云南传统白茶与其他白茶萎凋上的不同之处,也就造就了它与众不同的风格。

关于白茶的萎凋,我根据多年实践总结一表(见表一),抛砖引玉,大家共同探讨。

太阳萎凋(或日光萎凋)一般是在高水高温高氧高活性强光直热条件下进行,速度极快,变化特别明显,所以时间不宜过长,鲜叶厚度不宜过薄过厚,所摊鲜叶厚度结合当天天气调整。它相对于其他萎凋,从萎凋变化速度上来讲可以归为“超速度萎凋”。它速度快,鲜叶软化快,外观效果明显,但由于受诸多不可控因素影响,实操中很难把握,效果也不是特别理想,在现今科学技术条件下应用越来越少,但萎凋与干燥直接结合的茶叶制作方式仍然长期存在。

太阳萎凋与太阳干燥合二为一的方式,更是要注意鲜叶厚度,避免其转换为高温高湿高活性强光直热下的无氧发酵。这种以太阳为主,把萎凋与干燥二合一的生产方式,直接利用唾手可得的资源生产茶叶。用发展的观点来看历史上应该广泛存在,只是这样生产出的茶应该归“白茶”还是“晒青”还有待进一步探讨。这样的生产方式从逻辑上分析应该处于“杀青”工艺诞生之前。现代茶学的“晒青”已经在完全意义上应用了杀青技术,如果把它归为“晒青茶”,那它也应该属于“原始晒青茶”。

认识了萎凋机理,弄明白了影响萎凋的因素,慢慢地人们就从无意得之向有意为之,把不可控转换为可控,从自然萎凋开始人工萎凋,用人为手段来干预调节,根据情况加温加湿加风加氧加各种现代科技手段的下的各种调控措施,甚至在特殊情况下创造出极端的超速度萎凋。萎凋极有可能是人们对茶叶生产加工,成体系认识的最初工序之一。

加湿萎凋不常见,多现于云南白茶中,而且只是局部地区在实操中作为调整措施补救措施的辅助措施使用,不到万不得已一般不用。

关于白茶干燥工艺的探讨

萎凋是个水分逐步散失的过程,也是个逐步干燥的过程,但干燥程度不是很高,即便是超重度萎凋这种极端萎凋方式,所得的干茶也还有一定含水量,哪怕感觉已经干了的茶,在其芽心、嫩茎,老梗部位也有一定的含水量。茶整体水分高或部分含水量高,都会使得茶的呼吸作用得以持续,活性得以保留,这样的茶不稳定不便于后期储存控制,所以必须对萎凋后的茶鲜再进行干燥,以确保在后期生产加工储存运输中稳定品质。

水是一切生命体的依赖,有水就能激发无限可能,没水一切都将蛰伏。制白茶,简单说,就是茶鲜在无阳光直晒下的脱水干燥过程。其茶的种植管理状态,茶鲜的植物性品种特性,茶鲜的水分含量,水分的散失速度,水分的散失时间,水分的散失量,所得干茶的水含量及后续散失时间……总的来说就是茶鲜在一定期间失水的过程,这些大前提就决定了它的风格特色。我总结得一表,让大家更方便理解我的观点:

白茶因为干燥不同而有生青味、臭青味、清香味、花香味、果香味、毫香味、火香味,各有千秋,自有所好。

不同茶区,不同茶树,不同的自然环境气候条件,不同的生活品饮习惯,不同的个性化导向,让人们总结出在不同萎凋程度下,因地制宜的采取各种不同的干燥方式。根据情况干燥自认为已经萎凋够了的茶鲜,快速固化,适时锁定,突出风格稳定品质,从而产出各具特色而不同风格的白茶。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在缺乏条件下的年代,各地各产茶区都可能有自己的白茶,在某种程度来看白茶就是干燥而得的茶。但在阳光充足的云南为什么制此茶不直接快速的晒干而是缓慢自然的晾干阴干呢?这就要更深一步探讨,从本质来探讨,最根本的说:云南白茶,深度萎凋而成的茶。只晾不晒就是为了让它能进行深度萎凋,进行深度自源发酵。

原文节选自《普洱》杂志

2019年11月刊

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