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可不知道的5个普洱茶常识
茶友网首页 个人中心
下载APP 下载APP
手机访问 手机端二维码
一头大象-普洱茶

不可不知道的5个普洱茶常识

在风云变幻的茶圈江湖之中,最近20年的时间跨度里,普洱茶宛如一颗最为耀眼的明星,话题热度始终居高不下,成为茶友们津津乐道、反复探讨的焦点。它就像是一座神秘的宝藏,茶分“生”“熟”两大品类,产区版图广阔无垠,从云雾缭绕的山峦到温润潮湿的河谷,处处都有它的踪迹;“名山”“名寨”“树龄”等诸多概念更是如同神秘的符文,为其增添了无尽的魅力与深度;不仅如此,它还凭借自身超凡的品质,在茶叶拍卖的舞台上一次次刷新价格纪录,成为当之无愧的王者。然而,这般复杂多元的普洱茶,却让许多初涉茶界的新手们一头雾水,仿若迷失在茫茫茶海之中。别着急,茶道君在此贴心指引,建议大家不妨先行厘清普洱茶以下5个至关重要的概念,以此为钥匙,开启普洱茶的品鉴、探索之门。

brand_alt_mark

一:什么是普洱茶

云南,这片被大自然眷顾的神奇土地,处于世界茶树发源地的核心地带,宛如一座孕育茶叶生命的摇篮。时光回溯,在清代以前,产自云南的普洱茶却如同养在深闺的少女,大多只是自产自销,或是沿着古老的茶马古道,源源不断地流向遥远的藏区,在以汉族为主体的文化圈里,声名不显,鲜为人知。直至清雍正年间,命运的齿轮悄然转动,普洱茶华丽转身,正式成为备受尊崇的“贡茶”。此后,岁岁年年,普洱如同一位忠实的使者,作为清皇室的专属饮品年年进贡,这一殊荣持续了将近200年之久。在皇室的引领与示范之下,普洱茶如同涟漪一般,慢慢渗透进文人士大夫的雅致生活、商贾的繁忙日常以及寻常百姓的烟火人间。就连文学巨著《红楼梦》中,都留下了它的倩影,袭人、晴雯为宝玉泡喝普洱茶以去腻消食的温馨场景,至今仍被茶人们反复提及。

普洱茶之名,源于“普洱府”。回溯历史,清代的普洱府堪称云南茶叶的心脏枢纽,是当之无愧的集散地。各地的茶叶仿若归巢的倦鸟,纷纷汇聚于此交易,随后再踏上奔赴省外各地的漫漫旅途。清代文人阮福,以其严谨的治学态度,在《普洱茶记》中考据详实:“所谓普洱茶者,非普洱府界内所产,盖产于府属之思茅厅界也。厅素有茶山六处,曰倚邦,曰架布,曰嶍崆,曰蛮砖,曰革登,曰易武。”文中提及的“倚邦”“易武”等茶山,正是如今茶人们口中常说的、充满传奇色彩的“古六大茶山”。斗转星移,时至今日,茶友们已然知晓,云南产茶的区域早已突破古六大茶山的边界,如《茶源地理》所描绘的临沧,那片充满生机与野性的土地,还有勐海,仿若一片茶叶的乐土,它们都是普洱茶的重要产区,源源不断地产出高品质的茶叶。

依据2008年正式发布的国家标准——GB/T22111-2008《地理标志产品?普洱茶》,普洱茶有着严谨而明确的定义:它是以地理标志保护范围内的云南大叶种晒青茶为原料,并在地理标志保护范围内采用特定的加工工艺制成,具有独特品质特征的茶叶。按其加工工艺及品质特征,普洱茶精细地分为普洱茶(生茶)和普洱茶(熟茶)两种类型。值得一提的是,在原料的选用上,有研究者通过深入挖掘历史资料发现,历史上的普洱茶并非单一地采用大叶种,也曾有用产自云南的中小叶茶制作的先例,比如在清代,进贡宫廷的普洱茶,便是倚邦茶山原生的中小叶茶树精心制作而成,为普洱茶的历史添上了一抹别样的色彩。

brand_alt_mark

二:普洱茶生茶与熟茶

在现代普洱茶的缤纷世界里,按照制作工艺的差异,泾渭分明地分成了两大类,也就是茶友们耳熟能详的普洱生茶和普洱熟茶。

普洱生茶,恰似一位未经雕琢的璞玉,它的诞生需历经一系列精细工序。首先,要采摘自云南特定范围内,也就是滇西南部澜沧江流域所生长茶树的鲜嫩鲜叶,这是生茶品质的源头保障。紧接着,这些鲜叶要依次经过摊晾,让其自然散发多余的水分与热气,仿若褪去青涩的外衣;而后进入杀青环节,锅炒杀青的过程如同一场烈火的洗礼,迅速终止茶叶的酶促氧化,锁住茶叶的原始风味;再经揉捻,通过外力的揉搓,使茶叶细胞适度破碎,为后续的转化奠定基础;随后便是日光晒干,让茶叶尽情沐浴阳光,吸收天地之精华,完成初步的干燥。但这还不够,初步制成的茶叶还需经过蒸压成型,塑造出规整的外形,最后再经过一定时间的自然存放,方能称为真正意义上的普洱生茶。需要着重强调的是,如果没有满足以上第三、第四条工序,即蒸压成紧压茶以及一定时间的自然存放,那么严格来说,只能算是晒青或滇青,充其量只是一种独具云南特色的绿茶,尚未完全具备普洱生茶的特质与韵味。

普洱熟茶,则宛如一位成熟内敛的雅士,它是以云南大叶种的晒青毛茶为原料,经过渥堆发酵等一系列复杂工艺精心加工而成的茶。渥堆,无疑是普洱熟茶工艺过程中的灵魂环节,一个后发酵的关键过程,直接决定了熟茶的品质高低。熟普渥堆发酵的实质是以晒青毛茶内含物质为基础,在特定的发酵场地,引入适宜的水源,加之茶叶自带的微生物群,在精准调控的一定温湿度条件下,如同一场盛大的狂欢,微生物们蓬勃生长、活跃活动,它们产生的热量与水分共同产生湿热作用,有力地促进了茶叶内含物质的化学变化。到了渥堆后期,黑曲霉、酵母、灰绿曲霉、根霉、乳酸菌等优势微生物成为舞台主角,它们旺盛生长并分泌诸如果胶酶、纤维素酶、淀粉酶、乳酸酶等“胞外酶”,这些神奇的酶如同巧匠手中的工具,对茶叶的有机物质进行分解、氧化、水解作用,历经这般雕琢,普洱熟茶独具的“陈香”应运而生,茶汤红浓明亮,口感醇厚甘滑,尽显成熟韵味。

brand_alt_mark

三:台地茶与古树茶

将普洱茶划分为台地茶、古树茶,这是近十几年才兴起的概念,细细探究起来,其实这种分类方式并不十分严谨,原因在于台地茶侧重于茶园的形态描述,而古树则聚焦于茶树的树龄界定。

所谓台地茶,形象地说,是指按照现代惯性农法、人工栽培的梯地“等高条植茶园”中的茶青制作而成的普洱茶。想象一下,那一幅幅常见的茶园风光照片,层层叠叠、整整齐齐的茶树,如同排列有序的士兵,一排排茶树像梯田那样延绵不断地铺展开来,蔚为壮观,这便是台地茶的诞生之地。实际上,从产量数据来看,台地茶的产量在普洱茶的总产量中占据了绝大多数的份额,是市场上普洱茶的供应主力军。

而古树茶,通常隐匿于神秘的古茶园之中。古茶园与现代茶园截然不同,它不会呈现出连片的规整布局,而是东一块、西一块地错落散布在茂密的树林之间,仿若大自然随意洒落的绿色珍宝。这些古茶园中的茶树,大多是世居当地的先民们在岁月的长河中,怀着对自然的敬畏与感恩之心种下的。当下,人们普遍达成了一个共识,即将树龄大于100年的茶树,尊称为古树,用这些古茶树的鲜叶精心制作而成的普洱茶,便被赋予了古树茶的美名。古树茶的产量在普洱茶的总量中只占一小部分,正所谓物以稀为贵,加之许多消费者在实际的品饮过程中,真切地感受到古树茶的香气更为清幽高雅、汤感更加细腻醇厚,这些独特的魅力使得古树茶在近些年来备受茶友们的追捧,成为茶界的宠儿。

brand_alt_mark

四:“老班章”“冰岛”是什么

茶友们在日常的品茶交流中,经常会听到诸如“老班章”“冰岛老寨”等响亮的名号,这些看似神秘的名称,本质上其实就是普洱茶的产地标识,只不过它们已经被精准地追溯到某一座茶山的某一个具体村寨。这些名村寨所产的茶叶,仿若茶界的璀璨明星,创造了这些年每年新茶价格的惊人纪录。

像“易武”“布朗山”“南糯山”等名称,从本质上讲,同样也是产地,只不过相较于村寨,它们的范围更大一些,可以称之为名山茶。大名鼎鼎的“老班章”,便是布朗山里的一个独具特色的村寨。对于这些产区的深入了解,《茶源地理?易武》《茶源地理?临沧》《茶源地理?勐海》等书籍中有诸多精彩的介绍,感兴趣的茶友不妨翻开这些书籍,深入其中,仿若踏上一场奇妙的茶乡之旅,从而更加透彻地了解手中的茶,品出其中的韵味与故事。

brand_alt_mark

五:普洱茶多老算老

在喜爱普洱茶的茶友群体之中,习惯上依据普洱茶陈放转化时间的长短,将普洱茶大致分为新茶、中期茶、老茶三个类别。然而,对于中期茶和老茶的具体划分界限,目前并没有一个统一、权威的标准。

就中期茶而言,不同的茶友持有不同的观点,有的茶友认为陈放10年以上就足以算得上是中期茶了,他们觉得经过10年的沉淀,茶叶已经发生了较为可观的变化;而有的茶友则较为严苛,认为至少要陈放15年、甚至20年以上,茶叶才具备中期茶应有的特质与风味。

老茶的划分同样如此,众说纷纭。有的茶友认为陈放转化20年以上就可以划归为老茶范畴,他们相信20年的岁月足以让普洱茶脱胎换骨;有的则坚持认为起码要30年以上,只有历经如此漫长的时光磨砺,普洱茶才能真正展现出老茶的醇厚韵味与深邃魅力。其中,老茶又可以依据不同的年代、等级等因素,细分为七子级、印级茶、号级茶等等,这类收藏级的茶,一般茶友比较难接触到,它们仿若茶界的古董,承载着历史与文化的厚重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