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学茶,怎么学?(下)
茶友网首页 个人中心
下载APP 下载APP
手机访问 手机端二维码
一头大象-普洱茶

想学茶,怎么学?(下)

“我喜欢喝茶,就是不知道怎么泡好。”

“我喜欢喝茶,就是不知道如何去品。”

这几乎是每个爱茶人初学茶时都会遇到的困惑。

诚然,“怎样泡”和“如何品”是爱茶人学茶路上绕不开的两个问题。

对于泡与品的问题。

我应该怎么学?

我可以怎么学?

如果说“我应该怎么学”是被引导着学的话,那么“我可以怎么学”则是要自己思考如何引导自己去学。

这条路子需要有一定基础再去走。

知行合 一

学茶,除了要学,要学懂,要学以致用,还要融会贯通,形成自己的见解,运用到实践,真正做到知行合一。

比方说,我选的茶,首先必须具备“愉悦自己的身体”这个先决条件。

只有在学茶过程中逐步形成自己的见解,带着自己的观点去泡品,去深入学,才可能学得更好,这叫学茶的知行合一。

如果一道茶摆在你眼前,在

开汤之前,你胸中已有茶,也即是说要泡出什么样的茶汤来,该怎样泡,都了然于心,那就说明你做到了知行合一。

如果一口茶入口,好不好喝,好喝在哪里,不好喝在哪里。

是茶的问题,还是泡的问题,具体是什么问题,你都一清二楚,那就是知行合一。

因需而泡

几年前,在刚总结出泡茶四要素时,我很注重量化。

例如,泡生普计算投茶量时,容量和投茶量的比例大致按100cc:7g,熟普按100cc:6g。

这样的好处是茶水比例这一因素相对稳定,可以减少对茶汤表现的影响。

但是表现也往往单一,特别是经常喝一款茶时。

量化的好处有三个:

一是便于新手快速入门;

二是泡的效果相对稳定;

三是减少变量,便于对比。

这也是我日常泡茶经常采用量化做法的原因。

但是,量化也过于刻板,难以全面了解一款茶的特点。

随心而品

由于许多茶友询问如何品这个问题,逸品茶友会对流行于潮汕地区最常用的民间品茶术语进行研究剖析。

从而总结了“五有无”(有无香气、有无内质丰富感、有无喉韵、有无生津及有无愉悦感五方面)通用品鉴法,供入门茶友借鉴,也起到了很好的引导作用。

有不少茶友在刚入门时毫无头绪,碰到“五有无”,豁然开朗。

但是,品茶如果单单这样,那就机械、乏味了。

对着指标来品茶适合初入门者,适合审评时。

在茶生活中,我们还是提倡随心而品,写品茶随评可以想到什么就写什么。

身心相通

泡与品,说到底,还是身、心之事。

我们喝茶,要时刻关注身体的反应。

不能只顾口腹之欲,不顾身体反应;

不能只愉悦舌尖,还要滋润内心。

因此,我们提出了喝茶的“三适”(适体、适口、适心)。

茶是喝下肚子的,适体是前提;

茶是拿来喝的,要适口才愉悦;

茶是拿来悦心的,适心为妙。

学茶的过程,要身心相通,才能去更好地感受、感悟。

说了这么多,其实,谈学茶,还是要回到学茶的初心。

最好的初心是爱,仅仅是爱,对茶纯粹的爱。

只有你真正爱上茶,发自内心地爱上茶,你才会在泡品之间心系于茶,这样才能学好。

仔细想来,回首自己一路走过来的学茶路,我发现自己之所以能够弄懂一些问题,窥见些许门道。

最根本的原因:无他,因为爱。

原文节选自《普洱》杂志

2020年1月刊

《想学茶,怎么学?》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