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手感茶性,炉火化纯青--访隆回县黄茶非遗制茶工艺传承人廖述峰
茶友网首页 个人中心
下载APP 下载APP
手机访问 手机端二维码
一头大象-普洱茶

妙手感茶性,炉火化纯青--访隆回县黄茶非遗制茶工艺传承人廖述峰

“若教陆羽持公论,应是人间第一茶”,唐朝戊边大臣李德裕曾如此赞誉黄茶。连日来,邵阳市隆回县六都寨镇大东山境内,茶山吐翠,叶芽芬芳。随着气温渐升,又到了一年制作黄茶的最佳时候。

大东山位于湖南省邵阳市隆回县六都寨境内,是隆回四大名山(大东山、九龙山、望云山、白马山)之一,海拔1202米。属典型的中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夏季盛吹偏南风,高温多雨,冬季盛吹偏北风,低温少雨;四季分明,光热充足,雨水充沛,且雨热同季。森林茂盛,物种多样,大东山片区土壤与气候尤其适合茶树生长,历史上就是重要的茶叶产区。“东山婵语茶”,产于大东山地区的竹林间,大东山独特的自然环境加上“东山婵语茶”的独特制作工艺,成就了该茶的优良特性,是邵阳地区黄茶珍品之一。

作为隆回县“东山婵语茶(黄茶)”制作技艺非遗传承人,也是“制茶技艺展示形象大使”、“隆回工匠”,今年51岁的廖述峰在这个季节最为忙碌。

温煦的阳光洒进室内,廖述峰站在茶叶加工厂的炭炉旁,双手不停地揉捻着茶青,额头上渐渐沁出汗珠。他说,“‘东山婵语茶’最讲究的就是这道传统‘闷黄’工艺,费时费力,全靠经验掌握。”

东山婵语茶始于唐代,据传说,药王孙思邈(581-682)晚年来到大东山,一方面教老百姓种茶制茶,另一方面则在这里寻找珍稀药物,配制治病良方,后坐化于栖身的溶洞中。人们为了纪念这位神医,就在溶洞的上方修建了一座寺院,取名为"药王庙",即现在的东山禅院。

在缺医少药的过去,大东山周边的老百姓若有身体不适或瘟疫发生,都会前往东山禅院讨茶(俗称‘药茶’)治病,流传至今,每年都会有百姓去东山禅院纪念药王孙思邈,讨‘药茶’祈福。药王去世后,东山禅院的历任住持,都会按照药王的制茶工艺做茶,并把制茶方法广泛传授给周边百姓。

茶芽入碗、冲泡封壶,然后倾茶入杯,杯中的茶汤色呈蜜黄,入口回味甘甜。一杯黄茶,“浓缩”了廖述峰20多年来对黄茶的热爱与古法技艺的敬重。

作为土生土长的大东山人,廖述峰祖辈世代靠种茶谋生,爷爷廖名寿,曾是当地有名的草药郎中,二十年代师从当时的东山禅院住持枞山大师,学习制作药茶,在继承传统制茶技艺的同时进行了一些工艺改良,使所制茶叶在有益于身体健康的同时,又有了更好的口感,更适合日常饮用。后又将草药和药茶制作技艺传授给大儿子廖美成。五六十年代的大东山片区,由于自然灾害,百姓生活困难缺医少药,廖美成利用自己的所长,为当地百姓的身体健康作出了贡献,广受百姓称赞,连续担任了二十余年的村主任。廖述峰从小耳濡目染跟随父亲廖美成采药制茶,高中毕业后留在老家跟随父亲种茶做茶,2007年在六都寨镇大东山区域建设了300余亩的生态茶园,并于2014年创建大东山茶厂,注册了"东山婵语""湘瑶红""黄金千两卷"等商标,生产绿茶、黄茶、红茶、白茶,除免费为东山禅院提供施茶外,其余均投放市场,为当地的精准扶贫和乡村振兴做出了重要贡献。

有了自己的茶山,廖述峰一心钻研起了“东山婵语茶”的传统制作技艺。相比于绿茶,黄茶制作有着极其严苛而繁复的制作工艺。廖述峰说,黄茶是在绿茶加工杀青揉捏后加了一道“闷黄”的工序,使原来的绿茶变得更为甘醇。

“在‘闷黄’时,发酵程度完全依赖于制茶师的‘手感’和多年积累的经验,一不小心就可能过头,对口感和香气的影响会非常大。”廖述峰说,“闷黄”工序长达5个小时以上,由于制作过程复杂,即使手艺娴熟、技术规范,每个制茶者一天也只能制出30斤“东山婵语茶”。

因为长期揉捻茶叶,廖述峰的双手满是老茧和伤疤。他说,手工制茶不能戴手套,也不能用工具,在超过200℃的温度,用手在茶叶间翻炒、揉搓,一不小心就会被烫出水泡。

由于“闷黄”工艺复杂,现在做黄茶的人已经越来越少,有些工序也被机械化代替。但廖述峰却一直坚守这份匠心,守着“东山婵语茶”最传统的制作技艺。

为了传承这门古老技艺,廖述峰数年间反复摸索、试验,系统总结了“东山婵语茶”传统制作的操作技术规范,通过与茶研所深度合作,他还试制了黄芽、黄小茶、黄大茶及紧压黄茶等品种。

如今,廖述峰的徒弟林琼也传承了制茶的手艺,下一步,廖述峰计划在当地创办了“手工茶坊”茶书空间,开设茶艺课堂、生活美学课程和茶叶职能技术培训等,让“东山婵语茶”的茶香飘得更远。

来源:茶道湖南

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