沩山毛尖之“密印源”
茶友网首页 个人中心
下载APP 下载APP
手机访问 手机端二维码
一头大象-普洱茶

沩山毛尖之“密印源”

  沩山被称为“沩山”是有故事的。相传,舜与娥皇所生之幼女“妫”南方寻父,过洞庭,经湘江,沿沩水而上,到达沩山。“妫”被沩山秀丽的风景牵绊,在此流连,恰遇一淳朴英俊的少年,便私定终身,留在了沩山。“妫”在沩山安居乐业,与乡邻相处友好,并带来山外先进的生产技术和新颖的生活理念,受到乡亲们的爱戴。后来,乡亲们为纪念“妫”,意欲以其名为地名。因将“妫”误读成“沩”,故而得名为沩山。之后,以讹传讹,代代相传。

  传说是否属实,无从考证。但据史料记载,舜南巡时死于苍梧,葬于永州九嶷山。而湘江上游的潇水多长斑竹,传说为娥皇、女英二妃之泪所染。先是妃子潇水寻夫,后女儿沩水寻父,虽方向有误,但都在湖南,大方向相同也合乎情理。

  沩山是沩水的发源地,是宁乡地势最高的地方,最高海拔1200多米,地理特殊,为长沙特有的高山小盆地地貌,年平均气温比长沙市区低10度左右,自然环境优越,茂林修竹,奇峰峻岭,溪河环绕,芦花瀑布一泻千丈,常年云雾飘渺,雨量充沛,昼夜温差大,是典型的高山小盆地气候,麦饭石土壤分布普遍,富含有硒、锌等对人体有益的微量元素,是茶叶生长的最佳之地。所产沩山毛尖、豆腐、鱼、擂茶等产品品质独特。

  因常年云雾锁山,素有“千山万山朝沩山,人在沩山不见山”之说

  密印寺,位于宁乡沩山山腰、毗卢峰下。是我国佛教南禅五大宗之一沩仰宗的起源地。禅宗有“一花五叶”之说,沩仰宗为五叶之首。唐宪宗元和二年(807),灵祐禅师来沩山开法,后公元847年,由时任潭州观察使、后任唐朝宰相的裴休奏请朝廷,唐宣宗李忱御笔亲书“密印禅寺”门额,建立了这座寺庙。

  密印,来源于佛教中的“密传心印”一语。密印寺开山祖师为唐朝灵佑禅师,灵祐禅师承继于禅宗门下南岳怀让一脉,其弟子慧寂禅师前往江西仰山传法,后人合称沩仰宗。故寺门门联曰:“法雨来衡岳;宗风启仰山。”

  据史籍记载,唐宋时,密印寺占地广阔,殿宇宏伟,传说极盛时有僧众3000余人,香火旺盛,香客云集。

  时任主持灵佑禅师为招待僧众,僧人种茶农耕,农禅并重。他们在摘茶中开悟,在饮茶中参禅。

  有一年春天,风和日丽。沩山灵祐与仰山慧寂一起摘茶。沩山说:“终日只闻你声,不见你形。”仰山于是撼动茶树。沩山说:“你只得其用,不得其体。”仰山问道:“我就是这样,你是怎样的?”沩山于是沉默良久。仰山说:“你只得其体,不得其用。”沩山说:“饶你二十棒。”沩仰宗最著名的师徒通过得用得体的勘验,意在从相见体,从体见用,即体即用即相,体相用为一。《汾阳无德禅师语录》记载了这段著名的摘茶公案。后来,宋临济宗著名禅师善昭赞曰:“摘茶更莫别思量,处处分明是道场。体用共推真应物,禅流顿觉雨前香。”清凉皓月,遍印千江,而终是一月。一句“摘茶更莫别思量”,截断学人的揣度妄测之心。大道无所不在,竖穷三际,横遍十方,不动真际,普应群机。玄妙禅机虽然深奥难懂,但当年两位高僧在茶树下师徒唱和明心见性的情景,仍然令人神往。

  由于沩山茶茶性洁净,茶味平和冲淡,沩山茶渐渐成为密印僧人参禅开悟、明心见性的禅茶。他们不仅将沩山茶作为解渴提神的日常饮品,还通过饮茶意境的创造,把禅的哲学精神与茶结合起来。饮茶,也就成了密印寺禅修和各种活动不可或缺的一项内容。在举办茶会活动时,需要在寺院张贴茶榜告示僧众。北宋著名禅僧惠洪觉范在麓山寺就为密印寺撰写了一通茶榜,文采飞扬,禅味十足,韵味无穷:“全提祖令,则无法无亲;略在世礼,则有恩有义。故证真必依于俗谛,如解空弗离于色尘。故造雨花,显叙法乳……”

  沩山毛尖伴随着密印寺的晨钟暮鼓晨流传千年,它的每缕馨香都如同密印寺的袅袅梵音般,充满禅机。

  “从来佳茗如佳人”。如此仙山灵草不仅深受密印寺诸高僧大德的钟爱,也得到皇家青睐。

  相传远在唐代,沩山茶就已著称于世,贵为皇家贡品。清同治年间,《宁乡县志》载:“沩山茶,雨前采摘,香嫩清醇,不让武夷、龙井。商品销甘肃、新疆等省,久获厚利。密印寺院内数株味尤佳。”

  大沩山地势高峻,群峰环抱,四时林木繁茂,常年云雾缭绕,有“千山万山朝沩山,人到沩山不见山”之说。得天独厚的茶园土层深厚,茶树饱受雨露滋润,故而根深叶茂,梗壮芽肥,最宜制作名茶。经繁复工序制作而成的沩山茶,形似兰花,叶缘微卷,身披白毫,黄亮光润;冲泡后汤色橙黄鲜亮,茶香浓郁悠长,滋味醇甜爽口,风格十分独特。

  这里出产的富硒富锌沩山毛尖,独特的生长环境和特殊的制作方法,曾上贡朝廷,远销海外,是大自然的恩赐,更是制作者智慧的结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