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船古道”寻迹,古道漫漫出苍梧,六堡茶韵传四方(下)
茶友网首页 个人中心
下载APP 下载APP
手机访问 手机端二维码
一头大象-普洱茶

“茶船古道”寻迹,古道漫漫出苍梧,六堡茶韵传四方(下)

区域交流渐活跃

茶船古道为远方的大城市带去了茶叶,也为沿线偏远山区带来了现代文明的光辉。

“茶船古道是古时六堡镇乃至梧州与外面世界联系的桥梁之一。”六堡茶国际交流促进会会长陈伯昌说。在古代,单靠人力肩挑背扛徒步行走,六堡茶不可能穿州过省、漂洋出海。有了茶船古道,有了贸易流通,五堡、六堡这些偏远之地,才与外界有了联系和沟通,也促使了人口的流动和迁徙。

在六堡镇九城村,生于1870年前后的陈甫苍30岁左右就外出贩茶,沿着茶船古道跑遍西江沿线的各大码头商埠,甚至远达香港、澳门。在佛山地区,他曾以茶叶为礼,向当地寺院的僧人学习了不少变戏法的技艺。每到年关岁尽,回家过年的陈甫苍所表演的“舞百戏”(变戏法),以及他讲述自己经历的“古仔”(故事),就成了村里必不可少的传统保留节目。陈甫苍的儿子陈成联在忆述父亲往事时说,从这些“舞百戏”和“古仔”中,村人对外面的世界有了简单的认识,同时也产生了美好的憧憬。后来,村里不少的年轻人沿着茶船古道走向了外面的大世界。

六堡镇茶贩陈甫苍1910年前后在广州留影

除了茶叶,广西与粤港澳,乃至海外的经贸往来也因茶船古道而流动不息。陈伯昌说,六堡镇的茶叶、柴、竹、木、炭,沿着茶船古道源源不断地被运送到珠三角地区,然后输出到世界各地。而我国沿海地区的日用百货甚至外国的食盐、香蕉、布匹等物资,以及经济发达地区的科技文明火种,也随着茶船古道进入大山,加速了六堡茶区乃至苍梧县的文明进程。他的祖父陈普生曾在六堡镇九城村开设缝纫店,使用两台德国进口的缝纫机,“这两台缝纫机就是从国外运到广州,再通过茶船古道运回九城村的”。

茶叶顺着茶船古道不断输出与交易,让茶商、茶贩也得以走向更加广阔的地区,眼界大开,并与外界有了更多的联系。

从上世纪30年代起,苏柏刚就因六堡茶的出口生意,经常往来于南洋地区。即便在上世纪40年代漫天战火之中,苏柏刚依旧乘搭海轮前往马来西亚洽谈生意。苏柏刚的儿子苏金润,在六堡合口街创办了三记茶庄,也不时跟随父亲外出南洋地区洽谈生意。

到了1940年,苏金润娶了一名新加坡媳妇,并带回六堡的家中,这段“异国恋情”在当地一时引为佳话。如今提起此事,苏兆华仍津津乐道:“三叔苏金润到新加坡谈生意,娶了三姆(三婶)回来。三姆娘家在新加坡也是做生意的,有了这层关系,三记的茶叶生意在南洋就做得更顺了。”

三记茶庄老板苏金润1940年在澳门迎娶新加坡新娘

习俗渗透融一体

茶船古道不仅促进了地区之间的文化交流,还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沿线居民的日常生活习惯。

六堡茶的种植与输出,除了满足茶船古道沿线及辐射地区群众饮茶解渴、怡情的需求,也让以茶入药成为很多地方群众的习惯。据清代医家赵学敏所著的《本草纲目拾遗》中记载,自清朝起,广东东莞民间就有服用脂麻薯油加茶叶煮煎的研茶的风俗。晚清小说家吴趼人更在其作品《劫余灰》中提到,肇庆有一种以黑茶为底,加入广藿香、苍术、连翘、厚朴、柴胡、防风等药材制成的午时茶,用于疗理外感风寒、内伤食积等症状。

郑映彬是梧州茶厂在广州的一个经销商,由于常年经销六堡茶的原因,他对于珠三角地区以前用六堡茶入药的这个风俗记忆特别深刻。“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我曾在珠三角多个城市居住过。我至今还记得,那时广州、佛山街边的中药铺基本上都会有六堡茶销售,有人肠胃不好看中医时,老中医经常会在方子里加点六堡茶,并建议患者常饮六堡茶。”

而在梧州市六堡镇的茶区里,当地人同样喜欢把头层(最上等)六堡茶和老茶婆(霜降后采摘的老茶叶)作为看家的药物,老茶农易守成对此非常熟悉:“每遇家中老人小孩头痛发烧、身体不适,村民就会用收藏的头层六堡茶和老茶婆加入其他药材,煎成药茶,给病人服下,经常都能茶到病除。”

在我国南方地区,把茶叶作为重要礼物送赠好友、贵宾,是一种普遍的习俗。茶学泰斗庄晚芳在《饮茶漫谈》中谈到,两广地区的居民认为茶树只能从种子萌芽成株,不能移植,否则就会枯死,因此把茶树看作一种至性不移之物。因而民间男女订婚以茶为礼,男子向女方下聘礼叫作“落茶礼”,女子接受男方聘礼叫作“受茶”或“吃茶”,并有“一家女子不吃两家茶礼”的谚语。这种风俗习惯在茶船古道辐射的区域之间相互渗透强化,最终融为一体。

现在苍梧县六堡镇经营茶庄的老茶人蒋永春,对于当地“落茶礼”风俗如数家珍:“下聘的时候,鸡公、猪肉、面条、烟酒、茶谷(由茶芽制成的上等茶叶)要成双。送日子(女子出嫁)的陪嫁品里面,除了鸡公、猪肉、面条、烟酒、茶谷,还要有槟榔,所有的东西必须成双。下聘和送日子能够送出多少东西,要看家里的财力,但不论财力大小,两包茶谷是必须要有的。”

来源|《茶船古道》 作者:赵洋、龙天传、苏爱清、杨麦

图片|部分图片来源网络

编辑|潘少芸

初审|龙志荣 严振哲 吴凡

校对|张皓

审核|于翠平

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