喝茶的六重境界
茶友网首页 个人中心
下载APP 下载APP
手机访问 手机端二维码

喝茶的六重境界

       喝茶有几重境界?有喝茶、品茶、茶艺、茶道四重境界说;有只为解渴、为了“投资”、追求美味、提供精神力量四重境界说;有解渴、生喜爱、知茶、和静怡真、皆空五重境界说;有茶人、茶客、茶贤、茶宗、茶仙、茶圣六重境界说。各种观点不一、自成体系。笔者也有愚见,也有一说。笔者之说为六重境界,在喝茶、品茶、茶艺、茶道四重境界说上拓展完善,参考《易经》原理而来,为喝茶、喜茶、品茶、艺茶、道茶、缘茶。现就结合《易经》进行诠释,以供参考,不妥之处,敬请海涵、批评指正。 

一、《易经》人生的六个阶段
    《易经》是阐述天地世间关于万象变化的古老经典,是博大精深的辩证法哲学书,被誉为诸经之首、大道之源”,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总纲领,蕴涵含着朴素深刻的自然法则和和谐辨证思想,是中华五千年智慧的结晶。易经有64卦,每卦有六爻。其中,《易经·乾卦》将人生分为六个阶段。
      初九:潜龙勿用。释为:在时机不成熟的时候或者自己能力还不足的时候,要不断学习,积蓄自己的力。
      九二:见龙在田,利见大人。释为:经历了潜藏积蓄,人生有了追求目标,这时要抓住一定的时机。
      九三: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释为:在这个时刻,你要提高自己的警惕,千万不要因为自己能力好,做出了一点成绩而得意和自满,应该时刻检讨,反省自己的言行。
      九四:或跃在渊,无咎。释为:抓住机会在努力,在拼搏中,将自己的人生和事业推向最高处。
      九五:飞龙在天,利见大人。释为:事业到达巅峰,可以大展宏图。
      上九:亢龙有悔。释为:人要知道进退,这样才能够保身保富贵,让自己的事业更加稳定。
这六个阶段可以诠释为:韬光养晦、崭露头角、居安思危、相时而动、理想实现、功成身退。 

二、喝茶的六重境界
       结合《易经·乾卦》人生六个阶段,从不懂喝茶、到懂茶、识茶、通过喝茶悟道,可以将喝茶境界确定为六重,即喝茶、喜茶、品茶、艺茶、道茶、缘茶。
       第一重:喝茶。将茶当饮料解渴,是最基础的,不求美味,只要能解渴就行。泡茶时,随手拿一个杯,直接把茶叶泡水里,怎么方便怎么来,很难深层次地去体验喝茶给人带来的愉悦。这一重境界不懂茶,要不断学习,提高茶学方面的认知,让自己懂茶、培养自己对茶的兴趣。这与《易经·乾卦》第一爻,在时机不成熟的时候或者自己能力还不足的时候,要不断学习,积蓄自己的力相契合。
       第二重:喜茶。通过喝茶,对茶有了一定的了解,已经培养出了自己对茶的喜爱,也有自己钟爱的茶品,比如酷爱喝蒙顶甘露、西湖龙井等。这与《易经·乾卦》第二爻人生有了追求目标相契合。
       第三重:品茶。能力水平有了全面的提升,具备审评师的能力,能通过审评、品鉴和研习,知道同类茶的优劣。这一重,喝茶也很讲究,注重茶的色香味,讲究水质茶具,喝的时候又能细细品味。这与《易经·乾卦》第三爻千万不要因为自己能力好,做出了一点成绩而得意和自满相契合。

       第四重:艺茶。喝茶时讲究精神上的愉悦,注重环境、气氛、音乐,冲泡技巧,简单理解就是喝功夫茶,放空心灵,享受茶之美,通过喝茶,以茶会友,拓展人脉,促进事业发展。这与《易经·乾卦》第四爻将自己的人生和事业推向最高处相契合。
       第五重:道茶。茶道融儒释道,在茶事活动中融入哲理、伦理、道德,通过品茗来修身养性、品味人生,实现精神上的得道超脱。儒家喝的是千秋功业一壶茶,共谋民族复兴大业;释家喝的是禅茶一味,以茶修心,达到空灵无我;道家喝的是天人合一,溪边林下,无为逍遥。这与《易经·乾卦》第五爻“事业到达巅峰,可以大展宏图”相契合。
       第六重:缘茶。有道或得道之人的喝茶。这种人,对于茶道的理解已与人道、天道合为一体;这种人不会执着于茶,喝茶不说茶,不纠结茶品、喝茶方法和形式。真要说喝茶,就讲一个字“缘”,能喝上当下这款茶,能遇见都是一个缘分。这重境界不管身处何地,身心放松,抛却杂念,享受当下,洒脱自在,活出真我。这与《易经·乾卦》第六爻“功成身退”相契合。  

三、结束语
      笔者愚见之六重境界说,前三重是物质层面的茶,是柴米油盐酱醋茶的“茶”。后三重是精神层面的茶,是琴棋书画诗酒茶的“茶”。喝茶的境界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每个人对茶都会有自己的理解,而在人生的不同阶段,理解也会发生转变。
      中国茶,源流长,发神农,起汉唐,茶道源于中国。今天,每一款茶都来之不易,需要我们用心去品味和感悟。喝茶的境界,也是人生境界,茶道融儒释道,以茶为媒、以茶修身、以茶悟道,通过沏茶、赏茶、饮茶来修身养性、陶冶情操、增进友谊、品味人生,达到精神上的享受和人格上的升华,需要我们用一生去感悟。
      笔者的六重境界之拙见,只是一家之言,仅供读者参考。
作者:代先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