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一听老北京茶馆里的那些故事
茶友网首页 个人中心
下载APP 下载APP
手机访问 手机端二维码
一头大象-普洱茶

听一听老北京茶馆里的那些故事

老北京人睁眼头件事就是沏茶,喝完茶才吃早点。早点以豆浆、油条、烧饼、包子为常品。也有出门至街头铺子摊儿,吃馄饨、豆腐脑儿、面茶、炒肝儿、小豆粥等。

老北京人吃完早点还接着喝茶。喝茶既能解渴生津,也是待客交际之道。过去北京的茶馆儿近乎眼下的交际及信息中心。人们热衷以茶待客,常约上好友到茶馆喝茶。在他们的演绎下,老北京的茶文化变得有声有色。

今天,一起听听那些老北京茶馆的故事。

1、“来今雨轩”里诞生《啼笑因缘》

“来今雨轩”位于北京中山公园内。它以优越的地理位置、优美的就餐环境及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而著名,始建于1915年,匾额最初由民国画坛声誉颇高的徐世昌书。“来今雨轩”这个名字来源于唐朝诗人杜甫的诗句:“秋,杜子美卧病长安旅次,多雨生鱼,青苔及榻,常时车马之客,旧雨来,新雨不来……”来今雨轩则意为来此喝茶的人都是真朋友。

虽然对现在的人来说,“来今雨轩”不是特别熟悉,但对于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北京知识分子来说,是一个最熟悉不过的社交场所,鲁迅、林徽因、张恨水等文化界名人经常来此光顾,“来今雨轩”不亚于“太太的客厅”(林徽因在家举办的沙龙)、“慈慧殿三号”(朱光潜的家,曾办有“读诗会”)。

鲁迅先生就曾多次到来今雨轩,在这里就餐、饮茗、翻译小说,《鲁迅日记》1924年4月13日记载着:“星期休息,上午至中山公园四宜轩,遇玄同,遂茗谈至晚归。”其翻译的小说《小约翰》也是在这里完成的。

张恨水更是离不开“来今雨轩”,这里不仅仅是他聚会吃饭的场所,也是其著作《啼笑因缘》的诞生地。

“来今雨轩”也是各类文化团体的绝佳“聚集地”,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在这里成立创办的各种学会、研究会就有十余个,著名的有1921年1月4日,由郑振铎、沈雁冰、叶圣陶、许地山12人创办的文学研究会;1936年成立的“中国书学研究会”等。

1921年6月30日,北京大学、男女两高师等五家单位在“来今雨轩”为美国学者杜威离华举办送别宴会,学界名流等80人出席,胡适便在其中。后来,他在日记里这样写:“这是1921年的来今雨轩国际文化盛会,当年似此国际文化盛会,在此不知举行过多少次,如果仔细收集,足可编一本很厚的书,足见一个时代的文化气氛。”

2、民国青年爱去新派茶座

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除了“来今雨轩”,中山公园里还有几家别具特色的茶座:春明馆、长美轩和柏斯馨。

这些茶座的所有茶桌,都摆在老柏树荫中。晚上七八点钟是高峰时期,一直忙到晚上十点。这些茶座夏天全是露天营业。

春明馆里古色古香,十足的中式传统风格。来这里的茶客,多半是清朝的遗老遗少,很少有穿西服或皮鞋的客人迈进春明馆。“岭南近代四家”之一的诗人黄节(1873年-1935年)就是春明馆的常客。

来长美轩的客人,有穿洋服的,也有穿中式服装的。每天下午4点后,这些知识分子们陆续走进长美轩,慢慢儿走到自己常坐的地方坐下。发明速记学的语言学家汪怡、画家王梦白、数学教育家冯祖荀偶尔也会上这里小坐。

当时的茶座,还是一个传播信息的场所,一些不能刊登在报纸上的“秘闻”,在这里成为最好的谈资。

藏书家谢兴尧也爱在长美轩喝茶,他经常看到钱玄同、傅斯年的身影,他们喝茶时都爱独自一人仰天而坐,也不与别人搭讪。

当然,也有不少知识分子不是常去茶馆喝茶,他们更愿在家喝茶。周作人便是一例。周作人喜欢喝茶,在家乡绍兴,从小就喝茶,渐渐就成了习惯。周作人曾有段时间喜欢苦丁茶,还取了苦茶斋、苦雨斋等斋名。

作家冰心是福建人,福建特产茉莉香片(又名香片茶)。小时候冰心的父亲爱喝茉莉香片,但他喜欢放很多茶叶在里面,泡出的茶水发苦。因此,小时候,冰心从不喝茶。

1929年冰心与吴文藻结婚,苦茶斋老人周作人送来一副日本茶具,竹柄造型的茶壶,配4个带着盖的白底青花的茶杯,素雅可爱。冰心与吴文藻都不喝茶,茶具始终只起到水壶的作用。

有一天,闻一多与梁实秋来家里做客,见到这套茶具都说好,对他们端上来的白开水,自然不满意。他们就说有这样素雅的茶具,为什么不泡茶呢?多浪费。此后,冰心和吴文藻开始在茶具里放入茶叶,喝起茶来。喝的什么茶?自然是冰心家乡福建产的茉莉香片。

3、便宜又解渴的大碗茶

除了在茶馆里品茶,最能体现老北京茶文化的,大概要数路边街头的大碗茶。民国时期的北京,在大街小巷常见卖大碗茶的摊子,一张矮脚旧桌子,几把长凳子或矮凳子,几个大碗,上面是一小块方形的玻璃片,权当杯盖。煮一锅开水,倒入茶壶,茶壶里一把粗茶叶,经过时间的沉淀,茶水已经凉下来了,大碗茶就开张了。

真正的大碗茶,是用大锅来煮水,茶具也很粗糙的,就是过去农家常用的粗瓷茶壶,茶杯就是吃饭用的蓝边碗、大盖碗。茶叶是粗茶,或者茶叶末子。

民国时期,西直门外万牲园东墙,有一片荷塘,是当年慈禧太后游玩颐和园登船处,那里环境幽静,颇有野趣。柳荫下搭起了一个棚子,有一口土灶,几张芦席铺在地上,就卖起了茶,茶馆的名字很有意思:雨来散茶馆。

夏天,客人较多,他们来到这里,席地而坐,品茗休息。可是天公不作美,忽降阵雨,茶客们无处避雨,就一呼而散,由此得名“雨来散”。

4、茶馆常配焖炉烧饼

大江南北的茶馆,虽然喝茶的风俗不同,但是都供应茶食(茶点或点心),只是茶食的品种不同而已,有烧饼、干丝、肉饺、酒酿饼、甜点等。南京、扬州的江南茶馆,干丝是必不可少的;广东人喝茶,茶食有虾饺、蛋挞、擘酥、马蹄糕等;北方没有干丝,烧饼却是必不可少。

按照北京史专家金受申先生的分类,北京的茶馆分为大茶馆、茶酒馆(卖茶又卖酒)、书茶馆(有说书表演)、清茶馆(专门服务生意人)、野茶馆(在荒郊野外地方),大茶馆又分为红炉馆、窝窝馆、搬茶馆和二荤铺四种。

焖炉烧饼是各家茶馆都有的茶食,红炉馆供应的茶食有大饽饽、中饽饽,其中杠子饽饽分为甜咸两种;窝窝馆供应的茶食有炸排叉、糖耳朵、密麻花、黄白蜂糕、盆糕、喇叭糕等;搬茶馆供应茶食有焦焖炉烧饼、炸排叉、肉丁馒头等;曾有一家二荤铺做的烂肉面最有特色,形如卤面,卤汁较淡而不用肉片,风味独特。

来源:北京晚报、北京茶世界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