冥冥中暗合“天人合一”的茶与人
茶友网首页 个人中心
下载APP 下载APP
手机访问 手机端二维码

冥冥中暗合“天人合一”的茶与人

茶,人,在草木间,冥冥中暗合了“天人合一”的境界追求。

在西方的基督教思想中,有两个基础性的概念,第一人在上帝面前是渺小的,是卑微的,是有罪的;第二正因为人存在上述局限性,所以人与天之间,人与神之间,是存在着本质性的阻隔,也就是说天与人,神与人之间是不能直接相通的,而只能通过耶稣,来充当沟通人与上帝之间的媒介。

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中庸》的起点,或者说根基,恰恰就是对天人一体这一基本事实的认识和信仰。而促使我们的先哲形成这样的认识,建立这样的信仰的原因,在于他们透过现实中的人,看到了真实的人;透过现实中的我,看到了一个所谓的真我。

所以《中庸》开篇就说“天命之谓性”,性既不是我,不是人,也不是人身上的任何一个构件,所以这个性只能是独立肉体之外的,独立于现实中的我之外的一个存在。而且,所谓的“天命”在这里也不是命运的意思,而是个主谓解构,即天之所命。所以,“天命之谓性”即指由天——自然所赋予的方能称之为性。用我们今天的概念来类比,最为接近的物质表现,就是人的基因。与后天的各种内在与外在的特征相比,基因显然是先天的,是纯物质的,所以是与天地系统,完全融合一体的。而且在客观上,决定着每一个人的基本特征。

换言之,在人的基因特征确定之后,“性”已然确定。由于其是有物质的结构特征决定,所以也必然最适合此种物质组成之结构。即天命之性,为最适合于拥此性之人之行为方式。所以中庸作者接着就说“率性之谓道”。继前文而来“率性”即为循于天命之后,即循自然规则之后。因此这个“道”,即为沟通天人,使人生于自然,活于自然,而摆脱世俗之困扰的途径。所以,这条道就是沟通天与人,促成天人合一的那条道。

于是,“茶圣”陆羽在《茶经》就开宗明义地说:“茶之为用,味至寒,为饮,最宜精行俭德之人。若热渴、凝闷,脑疼、目涩,四支烦、百节不舒,聊四五啜,与醍醐、甘露抗衡也。”

茶,这一源于南方的瑞草嘉木,在幽寂的山野与我们不期而遇,然后进入我们的身体,进入热闹的人间。或作药,或下饭,或煮羹,或煮饮,茶在生活中所扮演的角色十分多元,,它由自然变成了生活、变成了文化的一部分。

传诵干年的《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把喝茶的身心体验书写得淋漓尽致,使人即使隔着干年的时光还能感觉到字里行间飘飘的“仙气”:“……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灵。七碗吃不得也,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蓬莱山,在何处。玉川子,乘此清风欲归去。”

茶,本只是一片树叶,吸天地之灵气,汲日月之精华,避世隐逸。却要来这人间走一遭,慰藉尘世的苦与劫。林语堂就曾说:“只要有一壶茶,中国人到哪里都是快乐的。”

清茶淡语,如禅似梦,茶味已不尽在茶,更在心。古今中外,茶让居处于不同时空的人们从身到心,都得到了它的滋养,以茶养身,更以茶养心。

你对茶的理解里,藏着你的心境,你的经历,你的故事。淡淡如禅的意境是茶给的,更是自己的心给的。轻品岁月,小酌时光,无处安放的心绪都融进了清茶薄雾里。

来源:

华茶号

如有侵权 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