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多数不懂白茶的人,都在盲目套用喝别的茶类的经验!
茶友网首页 个人中心
下载APP 下载APP
手机访问 手机端二维码

大多数不懂白茶的人,都在盲目套用喝别的茶类的经验!

这世上的很多事,都是如此。

用旧的方法去解决新的问题,解决不了,就责怪别人。

习惯了中国车的左驾驶,到了外国,一看,咦,驾驶位在右边,开始大骂:这什么破车。。。

习惯了乱扔垃圾,到了日本,一看,人家垃圾是分类的,马上嘀咕,这小日本,扔个垃圾还这么矫情。

习惯了中国男人都穿长裤,到苏格兰一看,人家都穿格子裙,吓死,这什么男人,这么娘炮....

喝习惯了普洱,红茶和绿茶,一下子喝到白茶,舌头没适应这清新淡雅却内质丰富的茶汤,只当人家没味道,直接diss:什么破茶,这么淡......

喝久了熟普,听人说生普的青味是工艺不好才形成的,于是买白茶时,专门交待,一定不要有青味的...硬生生把高山白茶的鲜爽味,理解成了青味!

活脱脱把普洱茶的标准套用到白茶身上,还张冠李戴得十分理所应当。

更有甚者,以为老普洱熟茶,是黑乎乎的,于是以为所有老的茶,上了年纪的有年份的茶,都是黑乎乎的。

所以当他在挑选老白茶的时候,自动去选择那引起黑乎乎像巧克力一样颜色的茶饼,殊不知,按这个标准选到的,全部是做旧老白茶。

一不小心,就掉到坑里了。

大多数不懂白茶的人,跟第一次吃干拌面的兄台一样,拥有一个习惯性思维:把旧的经验,套到新的事物身上。

吃久泡面,吃到干拌面的时候,以为跟泡面的吃法是一样的,根本不想费一分钟的脑细胞,去认真看看食用方法。

喝久了别的茶类,喝到白茶的时候,以为判断白茶好坏的标准,跟判断别的茶类一样,要杀青,有青味都是因为工艺不好!

村姑陈不厚道地笑了。

六大茶类里,只有白茶不杀青。

除此之外,红,黄,绿,青,黑,五种茶,采下来之后第一个步骤就是杀青。

当然每家茶的杀青方法不同,绿茶是炒青,用锅炒的方式,去掉茶叶中的青味——阻止茶多酚继续氧化,通过高温使一些具有低沸点的香气挥发,散发茶叶中的青臭味。

如果这几大茶类里,谁还有青臭味,那肯定是杀青工艺不好,不到位所致,是技术上的缺陷,这茶也必定不是好茶。

但白茶不一样。白茶不杀青。所以,不能以有没有青味,或者青味重不重,来武断白茶的工艺和品质。

用白茶里不存在的标准,来做为判断白茶好坏的标准,这简直是强盗逻辑。

甲之蜜糖,乙之砒霜。

就像黑人选美,必然不能以皮肤白晰为标准,人家黑人就是黑,这是基因决定的,你要想在黑人里挑个白皮的人出来,那是千难万难,挑到眼花也枉然。

只能徒留笑柄。

有一些茶友,原来不怎么喝茶的。

跟六大茶类里的所有茶,都不怎么熟,这样的人来喝白茶,学白茶,很快就学懂了。

而那些原来喝过某一种或者某几种茶的,比如喝过普洱的,喝过红茶的,喝过绿茶的,并且喝了不短时日的,并且自认为喝得很懂,很通透,很专业了的茶友,喝起白茶来,却总是喝不懂,总是在一些极为简单的问题上各种纠结。

半年过去,一张白纸般的新人,把白茶喝得透透的。而一些从别的茶转过来的所谓“老茶客”,却还在门口徘徊。

白纸般的新人,从未对任何茶类产生过兴趣,也就不具有任何有关茶叶的知识,这样的0基础,虽然看似什么都不懂,很吃亏,其实,却很受益——什么都不懂,更容易接受新知识,新观念。接受得快,自然进步得快。

而一部分原来在别的茶类里浸淫过多年,甚至可以当半个专家的老茶客们,拥有了其它茶类的一些似是而非的“专业知识”,时不时就出自本能地用这些专业知识来衡量和判断白茶。

这部分茶客,看似很懂茶,其实,却因为他们所懂得的这些茶叶知识,阻碍了他们对白茶的认识和熟悉——用普洱的标准来选择白茶,必然与好茶失之交臂。

从其它茶类转来的茶客,要想快速喝懂白茶,只有一招——自废武功。

把原来学会的、关于其它茶类的知识,全部忘记,一点不留。把自己当成一张白纸,从头开始学习白茶。

用谦和的心态,用空杯的心态。

只有把原来画上去的图案擦干净了,才能重新绘制出更加美好的画卷来。

很多时候,懂得,并不是一件好事。

反而是什么都不懂得的人,更加容易懂得。

有茶叶基础知识的人,学得慢,反而是零基础的人,学得更快。

有底子的人,要学会忘记,忘记旧的知识,学会接受新的知识,学会接纳一种新茶类的新标准,新要求,才会真正毫无芥蒂地弄懂这款茶。

放下,才能更好地前进。

人生如此,喝茶亦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