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夷岩茶的“岩韵”,是虚幻的感觉,还是真实的存在?最近,福建农林大学根系生物学研究中心主任、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廖红及其团队用数据给出答案:“岩韵”切实存在,与产地密切相关,也与良法栽培密切相关。
按茶圣陆羽“上者生烂石、中者生砾壤、下者生黄土”的标准,生长于武夷山的武夷岩茶堪称上品。武夷岩茶依生长条件分为正岩、半岩和洲茶,其中正岩品质最佳。以“三坑两涧”为代表的正岩茶和其独具的“岩韵”,更为武夷岩茶蒙上了一层神秘面纱。
为解开“岩韵”之谜,2016年起,廖红团队每年在正岩区、半岩区和洲茶区多点采样,系统分析了不同茶区岩茶茶青及土壤样品万余份,获得上百万个第一手的代谢物及土壤数据。廖红说,研究发现,正岩区、半岩区、洲茶区的茶青次级代谢物差异显著,产地可解释其总变异的32.9%,这说明“岩韵”是一种客观存在,与产地关系明显。
廖红团队通过分析大量土壤样品发现,武夷山各产地茶园在土壤肥力组成上存在显著差异,正岩区和洲茶区差异较大,半岩区则介于二者之间;洲茶土壤酸性较强,茶青品质较差,重要成分酚氨比明显低于正岩和半岩茶。廖红说,这些科学证据说明,土壤肥力对“岩韵”的形成十分重要。
廖红团队研究发现,适量施肥能够提高茶叶产量和品质,但过量施用化肥则会造成茶叶减产、品质下降。因此,必须在茶区普遍进行土壤培育和合理施肥。“如果栽培方式不当,正岩也可能种出洲茶品质。”廖红说。
针对存在问题,廖红团队提出了以茶豆套作提高产量和减少病虫害为特色的优质高效生态茶园建设方案。2015年起,廖红团队在武夷山福莲茶业800亩茶场套种大豆、油菜,不用化肥、农药,茶青产量保持稳定、茶叶品质持续上升。当地越来越多的茶农由怀疑、观望到尝试参与,不施或少施化肥、农药,少施磷肥已成为一种共识。
据统计,2016年迄今,廖红团队在福建实际示范推广优质高效生态茶园面积近3万亩,辐射面积逾20万亩。
资料来源:武夷微发布
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