纯干货  从实验科学的角度对普洱茶的功能分类
茶友网首页 个人中心
下载APP 下载APP
手机访问 手机端二维码

纯干货 从实验科学的角度对普洱茶的功能分类

 

营养型、营养兼保健型、保健型

 

实验科学与经验科学最大的区别:实验科学用数据与模型为功能依据,经验科学是以个体感觉为功能依据。但是它们不是对立的,相反,很多实践证明,虽然它们的方法不同,很多方面的结论是一致的。在人类没有进入现代社会之前,人们的社会生活与劳动,依靠的是传统经验,当这种传统经验上升为群体共识时,便产生了经验科学。当实验科学出现之后,人类只是又获得一种新的验证方式而已。其实,即使我们已经进入到现代社会,我们很多的食品生产仍然沿用传统方式,如酒类、豆制品类、腌制食品类等等,称之为“古法制作”,这个称谓倒成为现代商品市场的一个热点招牌。我们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用实验科学的方法对普洱茶的功能分类也是以经验科学为蓝本的。

 

 

1、营养型普洱茶。即采用传统古法制作的普洱茶。

 

按加工深度分类属于初加工到精加工的普洱茶。普洱茶使用的原料为乔木大叶种,它最初的鲜叶(比较幼嫩),植物的活性成分含量相当高,甚至台地茶高于古树茶,但是它内含的药用成分相对较低。我们这里提到的营养成分绝大部分属于植物营养素(非蛋白质的),如茶多酚、茶多糖、咖啡碱、茶氨酸、茶皂苷等。它们都是茶叶的初级代谢产物。这个时期的茶,就理化指标而言,与其他任何地区出产的茶叶区别不大,也谈不上什么优势。这也是绿茶界始终不能理解为什么很多人偏爱普洱茶的原因。但是它有一个特殊现象,就是在鲜叶制成干毛茶过程中,茶叶中大量的脂溶性物质转化为水溶性物质。这是与普洱茶初制时的一项特殊工艺有关,就是揉捻与晒青环节。这个时期的普洱茶,哪怕只是在干毛茶阶段,其耐泡度也超过绿茶,直观的感觉是普洱茶水溶性物质高于绿茶。

 

当然,这里还有一个原因,也是非常重要的因素,就是原料的本身——乔木大叶种茶。很多人知道,即使是用乔木大叶种茶制成的绿茶,耐泡度也高于江浙地区的绿茶。这是因为乔木大叶种茶叶片组织海绵体肥厚加上内源酶丰富导致。因此,我们将这一类的茶归为营养型的普洱茶,特别适合植物营养素的摄入。而植物营养素对人体最大的好处,是使我们增强自身的免疫力。

 

 

2、营养兼保健型。按加工深度分类属于再加工的普洱茶。

 

即将制成的普洱茶(生茶)与渥堆发酵好的熟茶,通过特殊储藏方式进入后发酵的模式,完成普洱茶“由生向熟”的转变。科学的描述是“食品的后熟作用”,属于茶叶贮藏化学的范畴。这时的普洱茶,表面上仍然保持固态模式,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它的颜色变了,相关的内溶物也产生改变,出现了很多新的物质,我们称为新的化合物(也称次级代谢物质)。

 

这个过程,获取的物质产生改变。普洱茶的陈化因为采用半厌氧发酵模式,使它的初级代谢产物(植物营养素)开始下降,陈化五十年以上的普洱茶茶多酚的含量不超过5%(初制成的普洱茶平均在25%以上),但是在茶多酚下降的同时,次级代谢产物开始增多。而这个次级代谢产物绝大部分的是活性成分,如茶红素基团(以茶红素为主的色素)、r-氨基丁酸、白黎芦醇等几百种,都是具有药用价值的。这时的普洱茶体现的功能性上升了一步,不仅可以提高人体的免疫力,还对糖尿病、心脏病、高血脂症、痛风等产生辅助治疗功能。因此,我们将普洱茶的后发酵视为是品质逐步向上提升的过程。从实验科学的角度分析,这类茶属于营养与保健型普洱茶。

 

 

3、保健型。按加工深度分类属于深加工的普洱茶。

 

也是区别于传统茶类的特种茶。它有两种方式:第一种方法是从鲜叶开始,通过特殊方法保留茶叶某种对人体有明显功效的有效组分。这个有效组分是以某个有效成分(起主导作用的活性成分,单体)为主的混合物。制作这种茶的关键点,是这个有效组分一定是茶叶本身就含有的物质,通常情况是茶叶的初级代谢物质。只是过去传统的制茶方式很容易将它“丢失”,在采用新的加工技术后,使它保留最大值;第二种是将茶叶进入厌氧过程,获取茶叶二次代谢物质(也称为次级代谢物质),使普洱茶具有更明显的药用价值。这两种方式加工的特种茶,其外观形态也分为两种:即茶叶形态与非茶叶形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