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 中国传统制茶技艺 绿茶篇——碧螺春茶
茶友网首页 个人中心
下载APP 下载APP
手机访问 手机端二维码
一头大象-普洱茶

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 中国传统制茶技艺 绿茶篇——碧螺春茶

2011年,绿茶制作技艺(碧螺春制作技艺)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碧螺春茶产于江苏省苏州市的太湖洞庭山一带。唐代陆羽《茶经》有茶叶出自“长洲县(今苏州市)洞庭山”的记述。北宋时期又有“洞庭出美茶,旧入为贡……”的记载。清初,洞庭茶俗称“吓煞人香”,清康熙三十八年,康熙南巡太湖,以该茶色碧形曲似螺,采于早春为由,钦定茶名为“碧螺春”。

碧螺春制作技艺分为采摘、拣剔、摊放、高温杀青、揉捻整形、搓团显毫、文火干燥7道工序。其中,揉捻整形是形成卷曲如螺外形的重要工序。揉捻在炒锅中进行,锅温约65℃-75℃,要点是先轻后重,边炒、边抖、边揉。

搓团显毫是把茶放在手中搓团,使其出现茸毛,要点是每搓4-5转后进行一次解块,边搓团、边解块、边干燥。制作时要求“摘得早、采得嫩、拣得净”、“手不离茶,茶不离锅,揉中带炒,炒揉结合,连续操作,起锅即成”。

碧螺春制作技艺是中国卷曲形茶传统手工制作的杰出代表,制成的碧螺春茶具有条索纤细,卷曲成螺,茸毛遍体,银绿隐翠的外形和汤色碧绿、清香高雅、入口爽甜、回味无穷的内质,以“形美、色艳、香浓、味醇”四绝闻名中外。

来源:陕茶网

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