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你认识白化茶栽培主流品种——白叶1号
茶友网首页 个人中心
下载APP 下载APP
手机访问 手机端二维码

带你认识白化茶栽培主流品种——白叶1号

白化茶是一类较为珍稀的茶树种质资源,而白叶1号是当前白化茶栽培的主流品种。

一、白化特性

白叶1号是一种低温反应而产生的细胞质变异体,只有春季萌展的新梢在一定低温条件下才表现出白化性状,白化对温度依赖十分敏感,土质条件(尤其是氮素肥料)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白化表达。

根据白化程度不同,白叶1号的芽叶色泽可分为浅绿、乳黄、玉白、净白等色阶;脉绿叶白是其白化的典型特征;白化叶返绿时,先从叶脉开始,然后向叶肉渗透,至全叶返绿。气温15 ℃以下时,前期萌展的茶芽呈乳黄色,一叶开展时白化启动,而后表现出净白色,白化形态可持续春梢生长休止;后期茶芽萌展即呈明显白色,展叶后呈绿脉白叶,常伴有芽叶畸化、叶薄茎硬;返绿程序启动缓慢。

气温15~23 ℃时,茶芽呈玉色或浅绿色,脉显浅绿色,一叶开展时表现出白色或玉白色特征,一般在1芽2叶时最白,持续至1芽3、4叶时,随着新梢生长出现返绿。气温在23 ℃以上时,不出现白化或很快出现返绿。

脉依次开始返绿,而后绿色在叶肉间均匀渗出,叶片色泽即逐步复绿,颜色逐渐加深。一般至5月底复绿过程结束,全部叶片恢复为绿色。但在温凉气候下,复绿时间会推迟到6月底至7月初,复绿后田间偶有白化残留叶。

二、生物学特性

白叶1号为灌木型,植株矮小,树姿半开张,分枝部位低,分枝较密,主干不明显,生长势差。成叶呈狭长椭圆形,叶尖斜上,叶身稍内折,叶面平,色浅绿,叶齿钝,叶脉浅。白叶1号春季萌芽稍早于原产地群体种,在大于10 ℃年活动积温5 000℃的区域,一芽一叶开采期约在3月底4月初;开花期10月中旬至12月。

白叶1号萌芽能力强而新梢伸展能力弱。春后修剪、持续蓄梢到秋后,枝梢长度一般小于40 cm,二级分枝能力弱;4~5年生树冠高度在120 cm以下,树冠幅度小于130 cm。由于树体矮小,成园要比常规茶树迟1~2年。

三、经济学特性

对于同等密度的茶园来说,白叶1号的幼龄茶树产量较低,但茶园成龄后,其产量性状不亚于很多常规品种。一般亩栽5 000株茶苗的双条栽茶园,种植一足龄后的产量在0.5 kg以上;种植第二年至第六年记录,5年平均产量超过7 kg;五足龄后,茶园亩产干茶(一芽一叶标准)可达15 kg上下。

1. 加工性能

按传统茶类的品质评价标准,白叶1号适制绿茶,但随着市场需求的多元化,采用条形红茶加工的产品受到部分消费者欢迎。不同白化程度的鲜叶有着不同绿茶工艺的适制优势:未白化或轻度白化的白叶1号鲜叶加工的绿茶,色泽特别绿翠,绿翠程度远胜于常规绿茶或其他同类品种;茶类适制性依次为扁形茶、条形茶、针形茶和蟠卷形茶;白化良好鲜叶加工的绿茶干茶色泽亮黄,茶类适制性正好与白化低的鲜叶相反,依次为蟠卷形茶、针形茶、条形茶、扁形茶。

2. 品质特性

白叶1号在白化茶中有着独特的甜型香韵。基本感官品质特征是:轻度白化或未白化鲜叶加工的干茶外观绿亮或翠绿,香气清高,滋味鲜醇;白化良好鲜叶加工的干茶色泽亮黄、香气郁甜、滋味鲜醇回甘,叶底脉绿叶白。

白叶1号所制干茶生化品质呈现高氨基酸、低茶多酚的特征,且氨基酸含量波动范围大。新梢萌动初期,叶绿素含量较低,氨基酸含量低,茶多酚含量也没有明显变化;但叶片白化后,氨基酸含量上升而茶多酚含量下降;复绿时,茶多酚、色素含量迅速上升,氨基酸含量下降,咖啡碱含量基本一致。

本文节选自《低温敏感型白化茶》,王开荣、吴颖、梁月荣、李明、张龙杰、韩震 著,浙江大学出版社出版。

来源:中国茶叶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