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乡村全面振兴,产业振兴是根本。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产业振兴作为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
贵黔山水,钟灵毓秀,藏珍蕴奇。坡头山岭上,更有700多万亩茶园,成为百姓的“绿色取款机”。茶,是东方的“古老神树”,是贵州的“绿色宝贝”。“八山一水一分田”的贵州,具有发展茶产业的优良的生态条件,是全国唯一一个高海拔、低纬度、多云雾、无污染的全境高原茶区。
贵州种茶历史悠久,经过多年不懈努力,已经成为全国产茶大省,同时优化营销流通环境,努力做好茶文化、茶产业、茶科技这篇大文章,不断收获茶产业“接二连三”的可喜成果,而且“产业兴”带来了“百姓富、生态美”,实现了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共生共荣,有力地打牢乡村全面振兴的根基。
“长得矮矮丫,开的白白花,绿了千千岭,富了万万家。”正值东风绣绿、春茶飘香时节,让我们走进贵山“观茶”,追寻兴茶富民的产业经,分享茶叶全产业链上的欢笑声。
【本期请分享《贵山“观茶”系列报道③·雷山篇》】
雷山银球茶特写。雷山县委宣传部供图
“银球茶,很好喝!”西班牙朋友略显生硬的中国话,让人忍俊不禁。
3月18日,西班牙巴塞罗那国际食品和饮料展览会举行,身着苗家银饰盛装、来自中国贵州黔东南州雷山县的“茶仙子”毛鹃将一颗雷山银球茶投入杯中,随着沸水注入,水中芽叶如花盛开,茶气氤氲,汤味怡神,赢得了品茗者点赞。
在西班牙巴塞罗那,雷山县毛克翕茶业有限公司董事长、“80后”“茶三代”毛鹃和外国友人合影。雷山县委宣传部供图
产自贵州雷公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雷山银球茶,以独特的银灰墨绿球形外观和传统制作工艺,在贵州自主茶品牌中独树一帜。该产品自1982年问世后,荣获各大奖项40余个,2014年入选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成为雷山发展茶产业的“当家花旦”。
小茶球走俏大市场
说起雷山银球茶,雷山茶界就会提到创始人毛克翕。
“雷山银球茶是爷爷带着几十名工人师傅朝夕与茶为伴,多年风餐露宿研制出获国家发明专利的地方品牌。不同于市场原有的散茶、坨茶、砖茶,因其茶球形状形似苗家女性佩戴的银铃铛,且当时中国乒乓球在国际体坛屡创佳绩,故得名。”说起银球茶的来源,雷山县毛克翕茶业有限公司董事长、“80后”“茶三代”毛鹃,清晰记得爷爷毛克翕扎根山间研创银球茶的如烟往事。
位于雷山县境内、海拔2178.8米的雷公山,是苗岭山脉主峰。雷公山终年多雾,海拔1200米至1400米的地带适宜种茶,具有悠久的种茶历史。1980年代初,对茶文化颇有研究的雷山县科委干部毛克翕主动请缨,到当时的丹江镇洋排村觉散苗寨安营扎寨,致力于壮大雷山茶产业。
雷山银球茶诞生在素以高山云雾出好茶著称的雷公山山区。雷山县委宣传部供图
结合传统制茶工艺,巧借雷公山自然保护区的春茶新芽蕴含的果胶含量较高的优势,毛克翕经过反复实践“捻芽成球”,创制出汤色明亮、鲜爽回甜的雷山银球茶茶饮,得到了国内茶界专家的高度认可,雷山银球茶从1980年代开始,就不断斩获各种大奖,开启了品牌引领产业发展壮大之旅,毛克翕也成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茶专家,并创办了雷山县毛克翕茶业有限公司。
前人创业,后人兴业。在毛鹃的记忆中,父亲毛华跑展销会推广雷山银球茶,一年总有几个月见不到女儿。自己成为“衣钵传人”,则是为光大爷爷和父亲倾注心血的兴茶事业,“2017年,我已经在县旅游局上班多年,当时母亲患病,父亲事业家庭两头兼顾力不从心,我便放弃了‘铁饭碗’,从父亲手中接过茶叶事业。2019年通过申请,我成为了银球茶第三代非遗传承人,并发展电商直播,拓宽茶叶销路。”
岁月不羁,时光荏苒。一颗颗直径18至20毫米的小小银球茶,成长为富民大产业。一家三代人40多年对茶的坚守,折射出贵州茶人的精神追求和创新求变。
从西江千户苗寨出发,沿蜿蜒的山路驱车前行,一个多小时后抵达雷山银球茶基地核心区的西江镇脚尧村。3月末,海拔1400米以上的脚尧村依然寒意袭人。“雾当被盖地当床,秋风扫地四壁慌。蕨当主粮灰当盐,有女不嫁脚尧郎。”多年前的这首民谣,道出了脚尧人昔日的生存困境。如今,村寨茶香满园,产兴业旺。
一大早,返乡创业带头人、脚尧一味三杯茶叶专业合作社负责人杨胜明接受记者探访。这位苗乡能人放弃广州市一家企业高管职位,返乡创业已经6年,主营产品就是雷山银球茶。
“祖辈、父辈依靠种茶吃上了饱饭。我们要争口气,让茶产业变成‘摇钱树’。”杨胜明成竹在胸,毗邻国家4A级景区西江千户苗寨,他准备着手苗家茶文化展示等体验项目,唱好茶旅融合的“留客歌”。
雷山茶山上,用“金手指”采摘幸福生活。
脚尧之变,受益于雷山银球茶的产业发展。“三十多年前,‘老支书’吴秀忠带领村民培育出第一片茶园。如今,全村200余名群众,拥有3700多亩茶,是全县唯一一个人均10亩茶的采茶大村,村集体经济每年增收100万元以上,全村人均纯收入2.4万元以上,茶农纷纷在县城买了房,不少老人孩子住城里,青壮年劳动力在茶园赚钱。”脚尧村党支部书记匡正湖遥望茶山,抚今思昔。
巍巍雷公山,今朝茶更香。雷山县植被覆盖率达94%,森林覆盖率达72.8%,低纬度、高海拔、多云雾、无污染的生态优势明显,这是雷山人发展优质干净品牌茶的生态家底,茶产业成为全县上下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富民产业。
2015年,贵州省首届春季斗茶大赛,由雷山县毛克翕茶业有限公司选送的特级银球茶获得绿茶类唯一的金奖,并荣获“茶王”的称号。2023年,伴随雷山银球茶被列入全国“土特产”名录、脚尧牌“高山绿茶”获第二十二届中国绿色食品博览会金奖的喜讯,全县茶园面积达到16.3万亩,可采摘面积13.78万亩;茶产品年产量6581.38吨,年综合产值突破11.6亿元,其中银球茶产值2.7亿元,占总产值的近四分之一;全县涉茶农户7.8万人,人均增收3500元左右。
“半边天”撑起一片天
缕缕春风吹绿茶乡,座座茶山披上绿装。3月初以来,雷山县大小产茶区陆续进入春茶采摘加工旺季。以妇女唱主角的采茶大军遍布茶山,抢采致富增收的“金叶子”。
雷山银球茶的发展,培育了一群兴茶富民的“巾帼能人”,她们担当茶园茶企的领头雁,带领妇女们活跃在茶叶全产业链各个环节,用“金手指”采摘、揉捻幸福生活,用“半边天”力量撑起茶产业发展的一片蓝天。
以妇女唱主角的采茶大军盛装参加茶园开采。雷山县县委宣传部供图
“春茶这一个月的收入,至少有6000元左右,自己荷包鼓了,给小孙子掏钱买礼物不心疼花钱。”3月26日下午,雷山县望丰乡干河沟村的茶园里,记者遇见了来自该县丹江镇的女茶工朱明兰,她这些天每天早上7点不到,就约上几个好姐妹组团前来采茶。
当天采摘的茶青必须当天出手,傍晚开始,干河沟茶青交易市场人声鼎沸,卖茶青的茶农以妇女居多,茶青当场换取现金。
产业带就业。这些年,雷山县打造黔东南州级优秀劳务品牌“雷山茶工”,随着采茶技艺的不断提升,专业采茶工队伍名气越来越大。统计显示,每年全县共组织群众参与茶叶组织化生产约27万人次,其中,女采茶工占总人数的90%以上。
茶产业作为贵州覆盖面最广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名优茶叶采摘靠“指尖功夫”,银球茶的揉捻、茶旅融合中的品茗茶艺表演同样需要“指尖功夫”,最适合女性就业,这为雷山县妇女提供了大显身手的机会。乡村振兴中的“她”力量,正成为雷山县茶产业链上的独特风景线。
3月27日,贵州省余鲜技能大师工作室领衔人、雷山县苗家春茶业有限公司总经理余鲜为访客一行表演茶艺,伴随着一整套如行云流水一般的动作展示,杯中飘起缕缕茶香。
贵州省余鲜技能大师工作室领衔人、雷山县苗家春茶业有限公司总经理余鲜为访客一行表演茶艺。
“认真泡好每一杯茶,让更多人爱上家乡的银球茶,爱上家乡的文化,欢迎大家来做客。”这位30岁的“90后”身上汇聚国家二级茶艺师、国家三级评茶员等众多头衔,对于茶文化有着独到的认知。
长在茶乡雷山的余鲜,2014年在浙江杭州读完大学后,没有选择在一线城市打拼,回到家乡投身茶叶事业,试水直播电商,并自学视频拍摄剪辑。她策划打造的“一杯茶换一个故事”系列作品在短视频平台红极一时,一杯雷山好茶进入越来越多人的视野,电商渠道销售额也达到公司全年销售额四分之一以上。
茶香不怕大山深,“网红”茶艺师余鲜走红网络的背后,是时下风头正劲的数字经济,赋能产业基础较好的雷山茶产业出山入海。一位位女茶人,借助一根网线丰富了线上销售业态,她们在手机屏幕前动一动手指下单,好茶叶就能通过电商快递送货上门。
一片小叶子变身一个大产业,离不开广大妇女的努力奋斗。雷山县云尖农业投资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杨春艳,针对过去夏秋茶因产值低而一直被当成“废叶”修剪的情况,2020年起,在吉利集团帮扶下,依托其上下游供应链平台和品牌资源,引进先进技术和自动化生产设备,推广夏秋茶采摘加工,实现茶农增产、群众增收、企业增效;雷山县第十八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现任雷山县西江镇乌尧康源茶叶专业合作社经理杨燕红,通过和本土龙头企业合作,茶叶成为农户增收致富的“摇钱树”,2023年,合作社支付社员茶青款320多万元,还为当地农户提供就近就业岗位。
“雷山的女茶人很要强,不服输,每次问她们有什么需要,总说想种更多茶树、卖更多茶叶。”同为女性,雷山县茶叶产业技术服务中心副主任石开恋感言。
见证着一片绿叶成就一项富民产业,石开恋这位外地人已经扎根雷山县,当地茶产业发展从“第一公里”到“最后一公里”的每一个脚印,都浸润着石开恋和同事们的汗水。她也获得了2020年贵州省茶产业先进个人荣誉。
好产业“接二连三”
一颗银球茶沐浴着党的富民政策的阳光雨露,装点出化绿成金的锦绣河山,揉捻出苗乡百姓的幸福日子。
3月末雷山县望丰乡,茶山上茶农背篓执筐采摘新茶,茶山下的茶青收购点热闹无比,当地茶企就近摆摊设点,茶农可以随意询问比价,价高者得。
“我们现在和城里人上班一样,早上准时上茶山采茶,下午准时到收购点卖茶青。”下午5点,在雷山县云尖商贸责任有限公司茶青收购点,63岁的茶农余正光一个人提着10多斤福鼎大白茶青赶来,换来400多元现金。
在雷山,茶叶装点出化绿成金的锦绣河山。雷山县委宣传部供图
余正光出生在望丰乡望丰村的一户普通农家,他在1995年接手父母留下的茶园,过去因地处偏僻交通不便,好茶叶难卖好价钱。如今,茶青收购点就在家门口,他家里种植的7亩多茶园,一年可以保证4万多元收入。
“今天付了9万多元收购款。茶青连夜加工出来后,干茶直接发到浙江安吉,每斤能卖600元,今年预计白茶收购加工要持续到4月底。”3月27日,在达地乡达地村茶叶加工厂,记者见到了紧盯制茶的王玉昌。
49岁的王玉昌曾在外务工10多年,2017年他回乡创业,从种植白茶到现在涉足加工、销售,夫妻俩一条龙搭建白茶出山路。王玉昌在家负责种植、加工,妻子苟照红直接驻扎安吉,在市场端对接茶商、销售白茶,“2023年,我们共制成1000多斤干茶,按照目前的茶青收购趋势,今年预计能制成2000斤干茶。”
行走达地乡,种茶、制茶、卖茶,茶产业环环相扣,茶农、茶工、茶师们在各自岗位上忙个不停。
望着青翠茶山,达地乡党委书记李正才说:“我们积极组织采茶工技术培训、农技人员走村入地,做好茶青采摘技术指导,以保证茶青下树率、达标率。预计今年春茶茶青下树560吨左右,产值将达到5600万元以上。”
茶青下树后必须连夜揉捻炒制。在雷山云尖茶业实业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人机共忙昼夜不停满负荷生产。“赶制春茶,耽误不得,我们保留传统工艺,借助电气化制茶设备实现提质增效。”加工车间主管杨宗霖说,雷山银球茶、雷山云尖茶、雷山云雾茶等都是雷山高山有机茶叶的拳头产品,是企业和农户的“共富茶”。
雷山云尖茶业实业有限公司加工车间主管杨宗霖和一线工人交流生产情况。
茶企给力,赋能产业。目前,雷山县注册茶叶市场主体有156家,其中获得SC认证生产茶企29家,省级龙头企业5家,州级龙头企业7家。
跳出雷山看雷山,跳出茶叶看茶叶。2016年以来,雷山县市场主导、政府引导的茶产业发展格局日益完善,精而强、精而美、精而特的思路成为雷山茶行业的共识,“引进来”和“走出去”的案例不断增多,从浙江安吉引进白茶种植应运而生。
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西部大开发的深入开展,贵州良好的投资环境吸引了大批外商入黔,1986年出生的浙江商人胡钱方就是其中之一。胡钱方首先从事的是烘焙行业,并在雷山安了家。胡钱方发现媳妇的老家达地乡达地村适宜种植白茶。2016年底,胡钱方从浙江省安吉县引种一批白茶,在达地村试种,由此,这一共富产业在雷山扎下根来。目前,达地乡白茶种植面积达5000亩左右。现在,胡钱方作为雷山县全都茶产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负责人,是雷山县发展白茶产业的领头雁。
坐拥“全国乡村振兴示范县、全国旅游名县、贵州茶叶大县”三张名片,挖掘苗族等少数民族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雷山县的茶旅融合发展路子蹄疾步稳。
为写好茶旅融合新篇章,雷山县脚尧茶业有限公司于2020年在脚尧村开办起凉水井民宿,结合茶叶体验园,可让游客体验采摘、手工加工等茶趣,副总经理董文慧介绍:“今年我们还申报了脚尧茶业疗休养基地。”
2024年雷山县网络达人春茶助农采茶大赛吸引网友目光,推动茶旅融合。雷山县委宣传部供图
芦笙悠扬的雷山县西江千户苗寨4A级旅游景区,茶叶门店顾客盈门,游千户苗寨赏苗族风情、品贵州好茶尝贵山风味成为游客出游的新风尚。不仅雷山银球茶成为游客争购的伴手礼,中式新茶饮门店也吸引了更多年轻一代光顾。
“在景区,我们制作的中式新茶饮很受欢迎,雷山银球茶购买者也不少,通过和企业推出联名款小包装茶叶,实现了双赢。”“已约茶饮(河岸店)”在清明小长假期间迎来一个客流小高峰,门店负责人牟顺欣喜不已。
壮大一个产业,致富一方民众。
雷山县茶叶产业技术服务中心主任文晓周透露,雷山全县茶青90%以上都是由县内企业加工销售,茶产业全产业链发展的增值收益和就业岗位,更多留在农村、留给农民。
文晓周介绍,茶产业是“铁杆庄稼”,下一步,要加强品牌建设,培育扶持龙头企业,紧跟市场需求,推动茶产业上下游新型业态发展,围绕加强茶叶产业体系建设、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建设,持续加强茶叶标准化生产的执行和监督、推进银球茶产业园区标准化建设、做好企业和茶农服务,结合资源优势,形成产业优势,让具有区域特色的雷山茶香飘得更远。
往期报道:
“贵茶出山”的共赢之路|贵山“观茶”系列报道①·普安篇
“凤羽水乡”的兴茶传奇丨贵山“观茶”系列报道②·三都篇
来源:贵州日报 天眼新闻 记者 文/图
刘莹 向淳 袁鹏 景诗瑶
信息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