缘起为茶,紫砂与茶文化的绝世CP
茶友网首页 个人中心
下载APP 下载APP
手机访问 手机端二维码
一头大象-普洱茶

缘起为茶,紫砂与茶文化的绝世CP

「紫砂·茶文化」

紫砂壶文化是伴随着茶文化而出现的,与茶文化相生相伴,如影相随。所以,紫砂壶的源头是茶文化。

茶文化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古代文人雅士平时常常会集起,且鼎且缶,以啜以饮,由此获得无限的情趣。宋代大诗人王安石曾有“人固不可一日无茶饮”之语,可见,饮茶在古代人们生活中占据很重要的地位。

早在汉代以前,我们的祖先就对茶的功用有了很深的了解,饮茶之风先从巴蜀和江南一带向北方发展,然后又从中国向世界各地传播,成为世界性的饮料。据汉代《华阳国志》、司马相如《凡将篇》和扬雄的《方言》等书中记载,武王伐纣时就出现将茶作为贡品的事,也反映了西汉时期买茶、烹茶、饮茶的事。

饮茶的方法从古到今有几个不同的阶段。从药用到茗饮,最先采用混煮法,然后又有煎茶法,这些方法唐代乃至晚唐非常流行。由于不同时期的饮茶方法不同,茶具也随时代在不断地变化着。最早人们采用“煎茶法”,所以“茶壶” (宋代以前叫汤瓶)的腹部大,口大流短;茶碗多采用青、白釉瓷浅腹碗。五代、宋代至元代饮茶方法主流是“点茶法”,所以,五代和宋代的茶壶则是小口、 长曲流,方便“斗茶”时要“点汤”或“点茶”做功夫。明初至今采用的是“泡茶法”,所以“泡茶”的壶身变矮小,由于壶小,既可以使茶保持“香不散” “味不耽搁”,也保持了茶本身的色、香、味。

唐代煎茶流程

可见,随着饮茶之风的盛行,历代贮茶、煮茶、饮茶的器具也不断丰富。茶具制品多种多样,材料繁多,主要有金器、银器、铜器、锡器、玉器、珐琅器、陶器、瓷器等,日常普遍使用的则是陶、瓷器。

陶瓷业发源于新石器时代。紫砂陶瓷艺术的创始,根据一些历史文献的研究和古窑址的发掘,可以追溯到北宋中期,甚至有人提出唐代就已有了紫砂壶,但目前尚未发现实物。

唐代以前,茶器与食器不分。随着饮茶风气的普及,茶器日趋工巧,有人说,唐代末年出现了饮茶最理想的茶壶——紫砂壶。以紫砂泥为原料,经艺人精心制作,其壶颜色紫红、质地细柔、造型古朴、光泽典雅、贵如鼎彝。

无论紫砂壶是否出现于唐代,但唐代宜兴已是闻名的产茶基地,这是不争的事实。唐代宜兴有很多名茶年年纳贡,供皇府上下享用。唐代“茶仙”卢仝云:“天子须尝阳羡茶,百草不敢先开花(《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阳羡是宜兴的古称,可见,在宜兴很早就出现用丁山和蜀山的土壤制作饮茶的紫砂壶。

宋代的紫砂壶已在文人中广为使用,而且一些文豪在诗词中称颂紫泥新品、紫砂罐等,这已被一些文章引为宜兴紫砂器创始的佐证。例如,宋代的欧阳修、梅尧臣、苏轼、蔡襄等大文豪都留下了一些咏壶、咏茶的名篇、名句。

喜共紫瓯吟且酌,

羡君洒脱有余情。

——欧阳修

欧阳修诗云:“喜共紫瓯吟且酌,羡君洒脱有余情。”诗中的“紫瓯”即紫砂壶。

小石冷泉留早味,

紫泥新品泛春华。

——梅尧臣

梅尧臣的“小石冷泉留早味,紫泥新品泛春华”堪称千古绝唱,讲的就是用紫砂陶壶烹茶之事。

活水还须活火烹,

自临钓石取深清。

——苏东坡

苏东坡更有:“ 活水还须活火烹,自临钓石取深清。”说的就是用活水、江流清水煎茶,味道会不同凡响,更加清醇、香远。

宋代后期到明代的宜兴紫砂出产崛起,很快成为全国的紫砂器出产中心,在以后的数百年中,宜兴始终引领中国紫砂壶制作风骚,直至今日。

来源:紫砂壶鉴赏与收藏秘籍

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