悼念:百岁茶人尹在继逝世!
茶友网首页 个人中心
下载APP 下载APP
手机访问 手机端二维码
一头大象-普洱茶

悼念:百岁茶人尹在继逝世!

著名茶学专家、上海市茶叶进出口公司高级工程师、上海市茶叶学会创始人之一尹在继先生于11月27日在上海逝世,享年101岁。

尹在继于1920年出生于浙江嵊县(现嵊州市)农民家庭,嵊县历史上就是著名的茶乡,尹在继从小跟随家人以采茶、制茶为生。1938年,尹在继考入浙江省茶叶改良场,正式开始学茶,后合并为浙江省农业改进所茶业技术人员训练班,师从吴觉农先生。结业后,他在浙江省农业改进所茶树病虫害研究室任见习员,后又调到松阳农业改进所总部工作。1943年,因日军入侵松阳,在吴觉农的帮助下他转至福建崇安茶叶改良场任技术员。新中国成立后,他调到上海商品检验局工作,后因上海商品检验局的茶叶出口检验业务转移到中茶上海分公司,他随业务转移到中茶上海分公司工作,仍然负责茶叶进出口检验检疫工作。

尹在继在茶叶进出口检验检疫、茶叶进出口标准的建立、茶叶主要成分含量及其变化的测定等方面为我国茶产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在上海商品检验局工作期间,尹在继创立了一套科学的评茶方法。在中茶上海分公司期间多次应邀参加全国性茶叶科技论证和评审会议,总结科学评茶经验,推广科学评茶方法,促进茶叶质量提高。在1946年—1990年间长达45年的茶叶品质检验工作中,他亲自评定的茶叶批次难以计数,每天少则几十批,多则上百批。面对大量的检测评审,他严肃认真,做到公开、公平、公正。他提出改变水浸出物测定方法,将水浸出液烘干称重法改为浸出后残渣烘干称重法,以使操作简便,效果显著。他的方法比国际标准法提前了30年。在对茶叶粗纤维项目测定中,他提出改用氢氧化纳液取代酸碱多次处理法,测试效果一致,省时省力。

1950年,新中国第一部《茶叶出口检验(暂行)标准》和《茶叶产地检验实施办法》的执笔任务落在了刚过而立之年的尹在继身上。尹老清楚地记得,当时正值新中国召开第一届全国商品检验会议,尹在继作为茶叶专家前去参加,同时参会的还有他的恩师吴觉农先生,以及蔡无忌、黄国光、戴啸洲等四位茶检专家。夜以继日翻阅大量的资料,和各位同行专家一起伏案斟酌字句的场景似乎还历历在目,尹在继笔下诞生的新中国第一个茶检标准已经悄然走过了71年历史。

尹在继先生现场签名赠书。

1954年,国家商检总局、中茶总公司联合发文,决定在上海成立“中国茶叶分级研究小组”,由尹在继任组长,并联合上海市商检局、武汉市商检局等单位人员,通过大量调查研究工作,结合国内生产实际与国际茶叶贸易惯例,制订了一整套红、绿茶各类各级标准样茶和实施办法,编用不同茶号,替代各类各级红、绿茶规格、等级、标准代号,改变了我国茶叶在国际市场无规格、无等级、无标准的局面。从此,我国外销茶叶走上了规格化、等级化和标准化道路,为我国外销茶叶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与此同时,尹在继还参与研究我国科学评茶方法,提出新的茶叶分类理论;参与起草修订茶叶检验制度、检验标准和实施办法,为新中国茶叶出口检验奠定了基础。

1957年,尹在继组织有关人员以浙江茶叶为主,采集不同地区、不同叶位、不同品种、不同采摘标准制成不同茶类,进行茶叶主要成分含量及其变化的测定,由上海商检局负责分析,经过一年多的艰苦工作,获得了大量数据,摸清了老、嫩茶叶制成不同茶类后的化学规律,使我国茶叶化学成分含量有了自己完整的数据库,得到国内外的一致赞誉。为填补我国茶叶生物化学含量数据上的空白,做出了突出贡献。

尹在继先生立志从事茶业科技工作和茶业科学研究,少壮学茶,矢志不渝,坚持不懈,终其一身,真正做到了“一生不悔茶研志。”2016年4月14日,正值上海百佛园隆重纪念当代茶圣吴觉农先生诞辰119周年活动暨第三届“上海全民饮茶周”启动日之时,全国各地茶人参加了尹在继专著《茶学科技春秋》首发式,尹在继先生发表了肺腑之言。他的学术著作《茶学科技春秋》一书终于出版了,全书包括茶叶科研、茶事评论、茶史纪实、茶情诗歌、茶人聚影五个篇章。这是他茶业人生的结晶,是他探索茶叶检验审评方法的精华,是他研究茶叶发展规律的经验总结,是他探讨我国茶叶外贸史的经典收获,也是他毕生事茶实践成果的春花秋实,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财富。

2019年9月27日,上海市茶叶学会、吴觉农纪念馆祝贺尹老百岁寿辰。

尹在继先生受教于当代茶圣吴觉农,一生许茶、一生事茶、一生为茶,榜样力量,言传身教,潜移默化,使他对于茶业情有独钟,严于律已,成为“精行俭德之人”。

纵观尹在继先生一百年来的奋斗足迹,用他《茶铭志》的诗句加以概括恰如其分:“风吹浪打坎坷路,酸甜苦辣味全知;却喜老来身心健,一生不悔茶研志。”

出品:中华合作时报·茶周刊全媒体

如有侵权 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