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看我一把岁数,身子还算硬朗。一走到生产车间,闻到那茶叶香味,就觉得整个人特别有精神。”年已八十的李宗雄,坚持做茶60多年。如今,在茶叶生产加工期间,他仍是闲不住,三天两头总要到制茶车间走走看看。
李宗雄是福安“唐利号”茶庄李钢的后人,是阳头李氏制茶世家的第六代传人。2019年,坦洋工夫茶传统制作技艺入围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李宗雄是代表性传承人之一。今年8月,在山东举行的2020中国茶产业标准与品牌发展峰会上,他又入选中国茶叶流通协会评选的第四批国茶工匠——制茶(红茶类)大师。
李宗雄18岁时就到福安茶厂坦洋初制厂学做茶,历任车间工艺员、代车间主任、科长、二分厂副厂长。1989年,他与两位师傅组成“创优小组”,制茶晋京评选并荣获国家部优产品称号,“炭焙红茶”是他最擅长的特色工艺之一。
在李宗雄记忆中,学习红茶制作工艺没有教科书,老一辈茶人制茶做茶,主要是通过师傅言传身教学出来的。
“学得认真学,还得肯吃苦。”年轻时,李宗雄在福安茶厂坦洋初制厂学做茶,最长曾经历两天两夜没合眼。“特别是开始做春茶时,经常一下子几百担茶青进来,头天加班加点连夜做完,第二天一早又来几百担。为了保证茶叶质量,每个工序都不能马虎,撑着眼皮也要把事做好。”
“早期制茶揉捻都要靠人工,还有用脚踩的。现在,虽然改用机器揉捻,但依然需要制茶师来掌握时间。另外,萎凋、发酵、烘焙……这些人工操作,还是很需要考验制茶师的水平。”李宗雄说。
李宗雄介绍,坦洋工夫传统制作工艺具有复杂性、独创性和科学性特点。从小种红茶发展到工夫红茶,其制作技艺有了很大变化。由鲜叶到红茶,经十几道工序,繁复而有序,故而称之为“工夫”。经过百年不断的传承和发展,坦洋工夫制作工艺如今形成了以“抖、分、捞、选、簸、漂”为六大核心的十几道制作工艺和手法。
“别小看每道工序,个中都有诀窍。虽然现在部分工序使用机器代替人工,仍有许多工序机器还是没法替代。”李宗雄说,坦洋工夫制茶工艺百年传承下来,都是靠一代代老师傅手把手地传帮带,这门手艺不能丢,还得经常操作,哪怕就隔个两三年没做茶,就会生疏许多。
“我从小耳濡目染身边很多茶人、前辈制茶做茶的习惯,其间交了很多朋友,有制茶的、有卖茶的、有喝茶的,也有写茶文章的新老朋友。”李宗雄说,天下茶人是一家,也因为这一生与茶叶结下不解之缘,他从茶叶中汲取了很多“营养”。
通过长年和茶的接触,李宗雄感到小小茶叶大有天地。他对“茶”字的妙解是“人在草木中”,上承天灵、下接地气,又含高寿之意。看“米”字,暗合“八十八”,故米寿88岁;观“茶”字,下是“八十八”上为“廾”,因此茶寿108岁。百姓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先米而后茶,从求温饱到更高的养生需求,也是从物质到精神的升华。
“茶是一枚最直观的自然灵芽,也是一份最接地气的朴素饮品。因此有人说,人生就像手中的这杯茶,苦涩、回甘还有香气都要细细地品、深深地悟,再慢慢地悟出道来。”李宗雄说。
虽然年已八旬,李宗雄仍热心参与制茶工艺和弘扬茶文化的学习与交流活动,并为坦洋工夫红茶制作技艺的传承与发展倾注心力。
今年4月,李宗雄与弟子李立等师徒4人,分别从福建、辽宁飞抵蓉城,在四川茶艺术研究会会长何修武的陪同下,参观位于宽窄巷子的一叶蒙山茶体验馆、宽和茶馆。老人还来到四川江油永胜唐王寨,考察生长在山崖上的一片野生茶树,并以其鲜叶为原料,试制野生红茶,助力当地茶产业的发展。
“老一辈茶人不仅传授我们制茶工艺,更教会我们端正做人、认真做事的道理。2019年7月,坦洋工夫红茶非遗技艺传习所在社口镇揭牌成立,让福安爱好红茶的茶人有了固定的传习据点,我们年轻一辈有信心让坦洋工夫红茶制作技艺这一宝贵文化遗产继续发扬光大。”新生代茶人李立说。
“制茶、评茶这么年了,如今我只要闻一闻、品一品,就基本能知道每泡茶的工艺过程以及茶叶在制作过程中是否存在问题。不过,说实在的,我如果时隔一两年不接触茶,就会感觉自己落后了。传统红茶制茶技艺是这一辈子做不完的课题,只能靠自己不断去实践、去总结。”李宗雄说。
做茶如做人,细微见匠心。李宗雄六十载只为做好一款茶,他的一番话也道出了坦洋工夫制作技艺百年传承的独有魅力。
本图文来源:新福建、茶旅世界,转载请注明出处
注:信息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