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两年前第一次跟郑少烘先生面对面的时候,他闲聊起想请人写一本关于易武的书,将这么多年易武山野问茶的岁月,对于易武的风土探索和理解,记录并传递。我说:“如果要写易武,没有人比您更合适!”
他以茶为诗,书写易武
“歌诗合为时而著,文章合为事而作”。易武,不是游走于笔墨之间的文人风情,而是行走于沟壑林间的山野岁月。易武,不是幻生于脑海的云雾缭绕,而是时间沉积出的古道茶香,岁月知味。
《易武》,有茶的山野,更有山野的诗意。法学毕业的郑少烘先生,善诗书、善国学。将山林树木,以诗意的解读和书写,易武便生出山野的浩然之气,人文风骨。“行尽九州、无言心许”,一曲《水龙吟》赋就同庆河的云海苍茫,带你神游八表。“晓色云开、春随人意”,秦少游的《满庭芳》让花香带的易武春光无限,化作作者笔下的“烂漫不过世间花,丝丝如心一壶茶”。流淌着易武正山血脉的蜜香带,则是大多人心目中最初始最纯正的易武味,“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这样的联想,比喻,会意,在本书中随处可见,信手拈来。《易武》,有原始雨林的野意,也有诗词歌赋的雅意。《易武》,是普洱茶的诗和远方。
他以风土为密码,解读易武
彩云之南,万物痛快生长。从第一次寻源易武开始,他就被澜沧江畔的山水长卷所吸引,再也无法离开。这一驻留,就是15年的时光。
因痴而穷根究底的郑少烘,在蔓延发酵的普洱茶香中,从谨慎与缜密的城市法人(法律人士)变成了钻山越林的山里法人。从诗词里的山河,走向真正的山野;从研究书法的风骨,转化成为研究易武的风土;这其中的风雨周折,大概也只有作者自知其味吧。
从“纯正易武”到“看得见的转化”,从解析易武的三大香型带到破译易武的风土密码,易武到底凭什么能够“越陈越醇厚”?《易武》用它的茶山地理,风土人情,告诉你答案。在七村八寨里找不到名分的山头,成为微产区,造就了普洱茶新的传奇。十年前不为人知的弯弓,茶王树,薄荷塘,百花潭,到如今一茶难求,望尘莫及。这都与作者息息相关,随作者从山野走出进入人们视野的,还有那一棵棵令人震撼的高杆古茶树,矗立在小微产区的山头,汲山涧雨露风土之味,一山一味,自成传说。
要想知道这些奇葩的味道,或许读完《易武》之后,你可以好好跟作者聊一聊。
他以人为传,致敬易武
易武是经典普洱的原乡,《易武》是易武茶的易武,也是易武人的易武。
茶者,人在草木间。茶离不开人,作为贡茶之乡的易武,不仅因茶而聚,更因人而聚。《易武》从来都不是一个人的易武,数千年的历史洪流中,所有与易武相关的人,都值得浮一大白,且歌且吟。为易武茶人修传,需要的不只是认知,更重要的是胸襟。
群贤汇聚,星火燎原。为易武复兴做出贡献的先行者,茶痴与茶人,茶商与茶企,都在经典与传承中,为后人建立起与易武的链接。改土归流后的第一任土司伍乍甫,百年龙马同庆号巅峰时期的掌门人刘揆光,“瑞贡天朝”的进士车顺来,这些活在地方志或者是遗史中的名字随着《易武》跃然纸上,而关于吕礼臻、陈怀远和詹英配还有更多当代茶人与易武的故事,除了本书的浮光掠影之外,更需要等待有心人的记录与解读。
《易武》以人为传,礼赞古往今来继往开来的那些有名与无名之士,致敬易武。
他以岁月知味,证道易武
易武是经典普洱的原乡,《易武》是郑少烘先生的修行,来时路十五载,用它自己的话说:“前行之路,未敢稍歇”。
《易武》也是郑少烘先生的岁月知味。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将对易武风土的理解,对易武的热爱,物化为一饼饼茶,醇厚了岁月,香远了时光。从易武古树到名山极品,从小微产区到易道易德,《易武》便是岁月知味15年的缩影。
一个人有多少个15年?又有多少人,愿意执着地以15年乃至更久的岁月,无惧风雨,一路笃定的要去完成一件事?遍览晨昏的云霞明灭,探索风土地理的核心价值,再造传世经典的印级茶和号级茶,发掘更多的小微产区,15年来,作者带着一群热爱易武的人,在茶马古道之上,在山野秘境之中,不断的去探索,去呈现易武的更多可能。
岁月沉积,人生知味。易武,不仅仅是普洱茶的原乡。易武,更是普洱茶的起点,这起点之后,蕴含无穷可能,不管是大器晚成的醇厚熟茶,还是本真之味的阳光易白,都给予易武茶不同于传统的别样风情。而关于易武转化的尴尬期或是稳定期,都需要在时间的检验下,自现芬芳。
历久弥香,源于本味。这就是岁月知味,也或许是郑少烘先生想通过《易武》,给喜欢易武的人,所传递的那抹茶香和书香。
来源:岁月知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