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子赋茗篇大写茶与义
茶友网首页 个人中心
下载APP 下载APP
手机访问 手机端二维码

父子赋茗篇大写茶与义

城中茗香,不负韶华。他们大多在马连道摸爬滚打了20年以上,将汗水洒在马连道,将青春奉献给中国茶。

他们是“中国茶叶第一街”的顶梁柱,他们将优质的茶叶送到消费者手中,他们凭借信誉铸就了独特的流通品牌,再过几十年,他们或将成为新时期的“中华老字号”。

风物长宜放眼量,在新时期马连道的转型升级中,他们凭借品牌的力量成为马连道未来发展的引领者。

父子赋茗篇 大写茶与义

——记河南信阳光州茶业有限公司刘祥国、刘磊

◆ 冯斯正

座右铭

始终坚持“诚信为本,仁义经商,先做人,后做生意”的经营理念。立足市场,弘扬古光州茶文化;心系茶农,振兴大别山茶产业。曾自勉:“老刘年逾七十春,还领光州众茶民。虽晓前方荆棘路,不做佳茗枉做人。”



座右铭
有道无术,术尚可求;

有术无道,止于术。

刘祥国,他为名茶信阳毛尖创下了多个“第一”:第一个将散装信阳毛尖引入京、津、沪、鲁、冀的数十家老字号茶叶公司;第一个加工茉莉信阳毛尖茶,在马连道独家经营;第一个把信阳毛尖小批量引入国际市场;第一个成立覆盖鄂、豫、皖三省九区县的信阳市光州茶业专业合作社,切实助推信阳毛尖和信阳市茶业的发展。他说,自己和信阳毛尖的命运已经绑在一起了。若干年后,儿子刘磊也加入其中,接过父亲的茶之薪火,继续跑下去。

化压力为动力 扛起全场的大旗

1968~1972年,刘祥国是河南信阳潢川县桃林公社吴集青平队的知青,1972~1980年底在平顶山市山高煤矿工作。这段生活培养了他吃苦耐劳、越挫越勇的品质。1981年至2007年退休,刘祥国在国营潢川县凌集茶场工作。凌集茶场,是刘祥国的茶魂生根发芽的地方。

1990年,由于茶叶滞销,场里成立潢川县中山门茶叶门市部,老刘临危受命,负责抓销售。做销售总要先找市场。一位老朋友建议刘祥国到北京挖掘一下商机,于是他带着茶场里产制的信阳毛尖,来到北京。

在朋友推荐下,刘祥国的第一站选定了崇文门菜市场茶叶销售部,那时在茉莉花茶盛行的北京,推销绿茶可不容易,但产品过硬的品质,为老刘打开了在京销售的第一道门。紧接着,元长厚、张一元、庆林春、吴裕泰等一批北京老字号茶叶店,老刘都跑了个遍,同时,在天津、河北和山东也做了推广。开拓市场的第一年,总销售额算下来不到8万元。

这个数字虽难称满意,但给了刘祥国动力和信心,他认定,信阳毛尖大有市场。第二年,他又带着产品走进上海,和几家老字号茶庄做生意,同时北京的市场也没有放松。在刘祥国的持久努力下,信阳毛尖逐一打开了京、津、冀、鲁、沪地区的市场。

1996年,考虑到方便给京、津、冀供货,老刘琢磨着应该在马连道开一家茶叶店,给信阳毛尖一个落脚点。1997年5月1日,刘祥国在当年马连道的信益祥茶叶副食批发市场里租了一块面积约20平方米的商铺,这是信阳毛尖在马连道建立的第一家直销处。

刘祥国回忆说,后因信益祥综合市场经营不善,店址两次搬迁。2000年初,刘祥国找到了现在“祥国茶庄” 的店址,一直做到现在。

审时度势转思路 做质优价廉百姓茶

当时,茉莉花茶作为北方茶叶市场的主角,为大多数北京人所喜爱,刚到北京的信阳毛尖还难成气候,到1999年底,年总销售额还不到100万元。刘祥国说,当时一直肩负着凌集茶场自产茶叶的销售任务,始终是以销售信阳毛尖为主,没有做适应北京人饮茶需求的茉莉花茶。

2003年后,为了拓宽信阳夏、秋茶的销路,刘祥国开始试制茉莉信阳毛尖。用信阳毛尖为茶坯做的茉莉花茶滋味独特,得到了一部分“老北京”青睐,茶叶销量逐年稳步上升。

河南信阳光州茶业有限公司董事长刘祥国(右一)

指导茶农采茶,提高商品品质。

让茶农富裕是刘祥国的一个愿望,让百姓喝到物美价廉的茶是他的另一个心愿,这也是老刘力争推动信阳毛尖茶生产机械化的原因之一:通过机械化,提高茶叶生产自动化程度、降低制作成本、加大产品洁净度,尤其是他带领技术工人所研发的全电控恒温加工工艺制作的信阳毛尖品质上乘。老刘说:“这样的茶买着实惠,喝着放心。”刘祥国从开始销售信阳毛尖那一刻至今,始终坚持可持续性经营策略——茶好、价低、平民化,他说这样才能拓宽茶叶的市场。为了帮助消费者鉴别信阳毛尖的品质,刘祥国将信阳毛尖的科普知识做成宣传页,站在店门口免费发给来往于马连道的消费者,普及信阳毛尖知识。“我对信阳毛尖要负责,对信阳毛尖的消费者也要负责。所以我不能跟风,我从来都是做老百姓喝得起的良心茶。一来是引导大家有一个正确的消费观,二来也是希望让信阳毛尖能够在相对清净的环境下,好好地传承下去。”

欧美苛刻的“绿色壁垒”一直是大部分中国茶企难攻的高墙,但刘祥国的光州茶叶却早已进入欧洲和美国。刘祥国的茶叶价格是“平民化”定位,质量却是“国际化”标准。刘祥国“走低”走得有原则,“看高”看得有态度。

为亲情选择转行 为责任学会承担

刘祥国的儿子刘磊2004年毕业于石家庄铁道学院,他坦言筹划未来时并没有想过要走父亲做茶的老路,毕业后分别做过网络编辑、场景设计,还在工地做过项目,都是和茶叶没有关系的职业。茶是刘祥国的事业,这份对茶的热爱刘磊看在眼里,但刘祥国年事越来越高的事实也让刘磊不得不正视一个问题:光州茶业未来不能无人接手。

2007年,父亲的接力棒递到了儿子手中——刘磊辞去手头的工作,正式踏上习茶之路。

2007年到2009年,这3年是刘磊最难忘的,成长和突破让他从缺乏专业知识的门外汉变为有信心扛起这份事业的继承者。刘磊回忆,最初刚到祥国茶庄时,因为对茶叶知之甚少,也不懂推销技巧,其他店员忙起来也顾不上教他,所以他经常是默默待在一旁。不过刘磊不会真的让自己闲在那儿,而是在一旁仔细观察其他人是如何做的,一来二去渐渐熟悉了如何接待客户,如何把握客户需求、帮助客户了解自己产品的特点、优点以及如何让客户认可。

学习茶叶,刘磊有天然的优势——父亲刘祥国和一些老字号茶庄。刘祥国本就是做茶的行家里手,而且光州茶叶是北方市场不少茶庄的供货商,在刘磊的诚心拜托下,他获得了到这些茶庄的审评室学习专业茶叶审评的机会。

“那些老师很热心也很有耐心,倾囊相授。和父亲在一起的耳濡目染,还有专业老师的指导,让我成长得很快。2009年,我独立完成了一笔数目不小的订单。我当时还是挺高兴的,这件事就好像标志着经过这3年的学习,我终于出师了。”

有了这次成绩,再望着“祥国茶庄”这四个字,刘磊觉得,未来接过这块牌匾,有了底气。

之后,刘磊继续保持学习的劲头,身处马连道这个茶叶大熔炉,每天观察到多样化的产品、接触到形形色色的茶人、接收到丰富广杂的信息,浓厚的茶味深深润泽着他。每到春茶季,刘磊就到生产第一线,最初学习种植、采摘、制作等基础环节,实操经验和技能水准得到磨炼。现在,刘磊已经成为可以接替刘祥国为产品审核把关的总舵手。从2009年到2015年,刘磊相继取得初中级评茶员、高级评茶员、评茶师、高级评茶师和精制加工高级技师资格,2015年更是拿到评茶员比赛第一名。

不改变的茶主题 要升级的硬功夫

刘磊是2007年正式扎根马连道的,追忆起10年前的光景,他说毫不夸张,无论是集体采购还是个人买茶,逢年过节早晚人流不息,十分热闹。“街道上的很多人我都认识,马连道在很多茶商心中,一直是北方茶叶市场的中心,大家对马连道都有感情,对茶叶也有感情,愿意在这里把茶业当做事业,真正做出点什么。”刘磊表示,随着时间的推移,街道在转变,街上的人也在发生转变,但是无论指向何方,大家都希望可以把茶引向一个更光明的未来。

刘磊说,接触过的很多消费者都提到过,虽然市场丰富了茶产品,但随着同质化的产品越来越多,消费者产生了茶叶体验上的困惑:当一个茶叶知识为零的消费者面对多种同款产品时,如何区分口感?如何判断价格?如何鉴别品质?

“想要提升技术、提升品质,首先商家本人要加强对茶叶的了解,至少要明白自家茶叶和市场上同款茶叶的相同处和不同处,明确茶叶的定价标准,真诚、积极地引导顾客理性挑选,从而提升消费者对品牌的信任。”刘磊一直强调,作为销售人员,不仅要会营销,还要懂产品和技术,用自己的专业性打动客户、推动销售、拓宽渠道,最终和消费者形成良性循环互动,延长品牌的寿命。

父传子做茶之事 子承父为人之魂

来来往往的南北茶商,形形色色的茶叶品种,在这样大的商业环境中,祥国茶庄渐渐形成自己的一套生意观:纵使商场起起伏伏,市场风向变化莫测,但是诚信地做老百姓的茶叶,是绝不会更改的镇店铁律。

刘磊说:“其实在现在各行各业出现的市场乱象背后,最根本的原因就是诚信的缺失。马连道是茶叶街,茶是干净的东西,所以卖茶的生意也应该是干干净净的,店家和消费者的关系更应该是透明的、良性的。诚信经营,本身就是马连道的精神内核!”

刘磊一再强调的“诚信为本”,既来自自己的体悟,也得益于父亲刘祥国的言传身教。“我和我爸平时的交流不多,可能父亲都是这样,直接说给你听的很少,他们都是做出来给你看的。”

刘祥国卖茶有个15字箴言:诚信为本,仁义经商,先做人后做生意。

2002年,山东有一家老字号茶庄与刘祥国首次合作,购进一批信阳毛尖,到了年底发现还有4件茶叶没销完。绿茶自然是当年的好喝,隔年的绿茶基本就等于滞销。虽然那位茶庄客商愿意如数结清货款,但是没想到刘祥国却主动提出将剩下的4件货全部收回,等来年换同等级新茶。刘祥国的人品让客商感动,二人的友谊和业务一直延续至今。

散装的成茶在运输过程中很容易被压碎,一般情况下由经销商通过提高价格进行弥补。但刘祥国却把这些损失自己扛过来,他在提供规定茶叶量的同时,每箱还多放半斤茶叶以弥补茶商的碎茶损失。这项本非责任范围内的开销,每年要消耗茶叶400多千克,费用达10多万元。这一点刘祥国一直坚持了十多年。

事实证明,刘祥国的经营方针是奏效的,现在企业年销售额已突破800万元。其中绝大部分都来自长期合作的老企业。“宁可拉棍要饭,绝不坑蒙拐骗!”这句口头禅,从他卖茶叶的第一天,就一直挂在嘴边。

河南信阳潢川县的茶人都知道一首关于刘祥国的打油诗:“老刘年逾七十春,还领光州众茶民。虽晓前方荆棘路,不做佳茗枉为人。”

事业上的成绩为刘磊带来更高的社会责任,2017年刘磊被选为信阳市青年联合委员会委员和信阳市人大代表,还被录入信阳市潢川县拔尖人才库。

茶叶带给刘氏父子一份事业,生机蓬勃;更带给他们无限的荣光,不会褪色。

注:图片由河南信阳光州茶业有限公司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