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茶叶流通协会会长王庆:重振红茶出口辉煌,英德有经验有基础
茶友网首页 个人中心
下载APP 下载APP
手机访问 手机端二维码
一头大象-普洱茶

中国茶叶流通协会会长王庆:重振红茶出口辉煌,英德有经验有基础

  2019年10月21日至24日,第十五届中国茶业经济年会暨2019中国英德红茶文化节将在英德市举办。届时,来自全国乃至世界各地的茶友、茶叶行业组织、茶企、茶商将云集英德探讨交流、谋求合作,众多茶界专家也将为英德红茶产业发展把脉开方。

  近日,中国茶叶流通协会会长王庆接受记者专访时表示,英德应把握好当前中国茶叶发展的大好机遇,树立绿色生产理念,讲好英德红茶故事,加强市场推广,通过以标准化为核心的工业化生产模式,做大做强英德红茶产业。

  全球红茶消费增长是大趋势

  记者:请您介绍下目前中国红茶产业的发展趋势及未来发展方向?

  王庆:近年来,我国茶叶的产量、消费人群持续增长。随着产业的不断发展,目前呈现出六大茶类百花齐放的大好局面。中国全年生产261万吨茶叶,其中绿茶占65%,红茶占比大概10%,红茶的发展态势是良好的。尤其需要说明的是,国际市场上除了中国、日本、印尼等国家有绿茶以外,其实红茶是国际市场生活消费的主流,也是国际贸易的主流,当然中国在其中的占比不高。

  这些年,中国的茶叶消费者大概接近5亿,其中年轻消费者对红茶的喜爱和接受程度越来越高。正因此,我国还进口红茶。据海关统计,去年中国大概进口红茶3万吨,我们本身是茶叶生产大国,这个进口比例还是比较高的,由此也能说明红茶在中国消费者中也是比较受欢迎的。

  未来发展方向,我相信是好的,因为从全球角度来讲,除了我们中国出口一部分绿茶以外,基本上国际贸易主要都是红茶,消费也是红茶,市场需求是很大的。相信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中国国力的增强,以及茶文化的宣传和推广,中国红茶向世界进军的步伐会越来越快。

  需要注意的是,我们虽然是红茶发明国,但我国红茶的性价比稍微差一点。因为国外都是机采,人工成本较低,而且他们也不做名优茶,主要做机制茶,属于大众消费;另一方面,我国茶业是小农生产,而他们是大农业生产模式,标准化程度较高。这些,就影响了我国红茶在国际红茶市场上的竞争优势。

  总而言之,全球红茶消费增长是大趋势,中国的红茶发展方向也是一片光明,但需要我们继续努力做工作。

  以标准化为核心的工业化模式在英德逐步建立

  记者:第十五届中国茶业经济年会即将在英德举办,您认为英德红茶产业的发展模式对中国茶叶行业有哪些启示意义?

  王庆:历史上,英德是中国茶叶著名的产地,特别是新中国成立初期,英德红茶生产并出口创汇,对国家恢复经济建设,应该说起了很大的作用。随后,英德红茶产业跟我们全国的茶叶产业形势一样,也是经历了几起几落。

  而近十年,英德的红茶产业发展迅速,分析英德红茶的产业发展模式,我认为有几个特点:

  一是起点高。因为英德曾经是中国茶叶的核心生产地,加上广东省茶科所就坐落在英德,和优良的茶树品种和较先进的加工厂,决定了英德茶产业的高起点。

  二是注重顶层设计。英德党委政府十分重视发展茶产业,把其作为乡村振兴和产业扶贫的一个重要抓手,做了全面规划,给了很多政策支持。所以这些年,英德红茶一年一个台阶地在往上走;

  第三是英德红茶的标准化程度比较高。目前,英德茶产业制定的一些标准,包括机制、红茶加工设备的采购等等,比过去我们传统茶产业有很大提升,产品研发也做得不错。目前,以标准化为核心的工业化模式正在英德逐步建立,这对全国茶行业来讲,都是最重要的启示。

  中国茶业经济年会期间,会有上千的来自全国各地的茶叶企业负责人走进英德,相信他们会有美好的体验和丰富的收获。

  树立绿色生产理念茶叶组织抱团发展助农增收

  记者:中国茶叶流通协会把2018年度确定为协会引领茶产业落实乡村振兴战略的起始之年,而英德茶行业从业人员已达13万人,在联动带农、精准扶贫、助推乡村振兴已取得一定成效,您认为英德还可以进行哪些探索?

  王庆:目前,英德茶叶生产在加工这个环节,标准化程度已经比较高了,工业化模式初具雏形。接下来,如果要对乡村振兴和精准扶贫起更大推动作用的话,就要在茶园的种植、茶园的管理和茶叶的采摘方面发力。

  一方面,从政府到茶农,要树立绿色生产理念。茶叶毕竟属于食品,食品安全必须是第一位的,要推崇绿色食品,通过积极开展茶叶有机认证等方式,做好质量管控。

  第二是要把茶农组织起来,逐步改变小农生产模式。当前,全国有各种各样的茶叶生产模式,如茶园租赁、茶园承包、茶园托管、成立茶叶合作社等等,但小农生产模式和工业化模式一定会产生不适应的地方,我们一定要尽快解决这个问题。将来,要把茶叶的合作组织组织起来,让茶农在统一的指导下进行种植和管理,然后跟大企业对接,采取订单式生产。这样一来,大企业有了稳定的、质量合格的生产原材料,茶农的收入也有保障,最终实现良性循环。

  为什么中国红茶现在还做不过肯尼亚、印度或斯里兰卡,我们就是生产规模过小且分散,导致生产成本比人家高,所以还是要有一定的规模。当然,并不是说要大规模扩张茶园种植面积,而是农户、合作社、生产大户等各类茶叶组织抱团发展,统一管理,标准化生产,以这样的方式形成规模。

  第三,就是要努力开拓市场,酒好也怕巷子深。要研究发布英德红茶的鲜明特征和品质特色,借助现代营销手段和技术,宣传和推广英德红茶,扩大消费群体,在国内外茶叶市场上争取更大的市场份额。举办全球高质量红茶评选和召开中国茶业经济年会,让全国茶界的朋友们走进英德、了解英德红茶,就是非常有效的举措。

  英德红茶需提炼统一的产品特征

  记者:标准化是整个中国茶叶的软肋,而英德红茶作为我国三大红茶之一,在红茶标准化制定方面可以做些什么?在国内其他茶产区,是否有可供英德借鉴的经验?

  王庆:标准化不仅仅是中国红茶产业的软肋,更是中国整个茶行业的软肋。应该说我们在标准化方面,确实是落后了,所以我们虽然是世界茶叶生产大国,但并不是强国,在国际市场上话语权就比较弱。这一结果,既有历史原因,也有一些标准体系建设方面的原因,也有认识方面的原因。

  在标准化制定方面,我认为英德可以学习斯里兰卡。在茶叶出口方面,斯里兰卡和中国不相上下,就这么一个小国家,茶叶出口在国际市场能达到如此水平和份额,而且出口的全部是红茶。究其原因,就是标准化程度高。斯里兰卡把全国的茶叶分为六个产区,且各产区特色鲜明,每个产区有自己的logo和自己的标准,这样一来,规模化程度就比较高了,产品特征也很鲜明,在全球的接受程度就非常高,宣传推广起来也比较容易。

  因此,我认为,现在英德红茶还需要提炼一个大叶红茶的产品特征,制定相应的标准,然后统一来宣传,解决标准化问题。

  建立工业化生产模式讲好英德红茶故事

  记者:英德红茶在鼎盛时期曾每年生产4000余吨,远销到西欧、北美、大洋洲以及中东等70多个国家和地区。您对英德红茶重振出口辉煌方面有没有什么建议?

  王庆:全球茶叶的贸易量一年大概在180万吨左右,中国出口维持在约30万吨,这个出口总量还是比较高的。其中,肯尼亚的出口量一直排第一位,我国和斯里兰卡分居二、三,但在中国茶叶出口的占比中,绿茶占到80%,还有一些其他茶类,所以中国红茶的出口量相对较小,大概每年就两、三万吨的水平。

  这是什么原因呢?最重要的原因是性价比。在我国,国情和文化决定了手工茶模式仍占大头,我们的机械化程度、机制茶程度、标准化程度较弱,导致红茶产品的成本居高不下。也因此,中国红茶出口相比其他贸易国,的确是稍微落后了一点。当然,还有一个产品类型的问题,是否适销对路。

  英德红茶鼎盛时期每年生产4000余吨远销这些国家,那是建立在当时的情况。后来,中国在很多地方帮助别人种茶,很多国家茶业逐步发展起来了,也挤占了我们的份额。所以,英德红茶跟全国红茶一样,在出口方面还需要努力。努力在几个方面,首先就是要建立自己的工业化生产模式,第二是要讲一些红茶故事,讲国外消费者可以欣赏的故事,第三要加强新产品研发,做特点鲜明的、适应现代生活方式的红茶产品;第四是强化宣传和市场推广,鼓励企业走出去。

  现在看来,红茶出口存在一定难度,竞争对手也多,这需要我们再下功夫、再努力。但我相信,英德红茶会有很好的出口前景,因为英德红茶曾作为英国皇室用茶,知名度很高,特征也鲜明,目前因为价位等的一些考虑,茶企把重心放在了国内市场,出口的意愿也不大。所以,还是要建立一套工业化的生产模式来降低成本,同时研究在国际市场上适销对路的产品,做对人家胃口的红茶。

  另外,要加大宣传力度,但不是过度宣传。茶叶还是定位要清晰,比如宣传茶叶能治病,这个是不现实的。茶叶本身就是种饮料,对人体健康起的是辅助作用。

  英德在出口方面有经验、有基础,只要做到以上这些,相信重振出口的辉煌会指日可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