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源地理 |阿炜: 守着“时间的味道”的人
茶友网首页 个人中心
下载APP 下载APP
手机访问 手机端二维码
一头大象-普洱茶

茶源地理 |阿炜: 守着“时间的味道”的人

 

咕噜咕噜,水开了,汤中的药材在翻腾,咕噜咕噜,将一只清理干净的鸡浸润到汤水里,如果汤不能浸过鸡,就一面10分钟,翻过来另一面再煮10分钟,捞起鸡来做白切鸡,剩下的汤再煮1-2小时,那就有了一道鸡,又有了一锅汤。

 

如果“时间的味道”是一道作文题,我可能会想到阿妈煮汤的画面。

 

 

《茶源地理 武夷山》里,记录了从前的画家现在的制茶人阿炜的故事,他说慢的东西好吃,有时间的味道。美食是这样,茶也这样。

 

在阿炜的筛里,茶叶螺旋着上升,下落,聚拢,又散开。“摇青,你可以理解为我们在帮茶呼吸。好比是人在跑步,你跑了3公里5公里,就需要休息一下。茶也一样。不能总处于奔跑中,它的颜色、重量、气味、手感无不在向你传递信息,在和你对话:兄弟,憋得慌,带我跑一会,我累了,要休息一下。”

 

 

阿炜在追着岩茶这个有着“时间的味道”的东西跑。他是从小就泡在茶缸子里长大的潮汕人。

在武夷岩茶消费量最大的地区,岩茶的味道是他小时候最熟悉的,也是阿炜内心想要探索的:为什么这样的山水做出来的茶是这样的?越想越觉得,必须动手做才能解答。

 

为此,阿炜花去几年时间走访武夷山当地的人和物,还原拼凑出武夷岩茶的手艺。2010年,他开始在武夷山做岩茶,“采青、摇青、揉捻、炒茶、焙火这一整套流程走下来差不多就要花去22个小时,一个制茶季十多天,”阿炜说,“我没多少时间了。”

 

或许机器加入茶的生产中是好事,阿炜认为,人会累,会有情绪,会失误,但机器只要不断电源就可以一直劳作下去。机器和手本身并没有什么区别,都是工具,只要用心照样可以做出好茶。“只是对于我个人来说,这一件事情一定要用手去做,才有它的意义。”阿炜有他的偏执。由于对品质有要求,他可能在茶季要连续工作200个小时,除了朋友担心他的身体,说服他用了摇青桶,其他步骤阿炜统统用手工。但在他看来这不是“坚守”,坚守好辛苦、好难过,他只是觉得传统手工制茶这个事情必须有人做。

 

 

除了阿炜,还有很多当地的或是外来的人在为武夷岩茶的传统传承做努力,守住这道“时间的味道”。

 

一如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武夷岩茶(大红袍)制作技艺传承人游玉琼,从做茶初期迷茫于“每天都只是在等待结果”,无法把握茶的品质,到如今看到鲜叶就可以预想它们24小时后的状态。那是数十年枯燥艰苦的制茶生活换来的奖品,“不断剖析,积累经验,总结经验到现在可以运用经验来控制这个过程。”

 

一如同是传承人的刘国英,因为有专业茶学知识,二十出头就指导茶农茶叶种植和生产加工技术,茶农都爱听他讲的课,同时他也帮助茶农解决生产问题。做茶近三十年,他带出近百名徒弟,多次开班培训。即便在茶行业的社会职务再多,但他也清楚“茶是要做一辈子的”

 

一如武夷山文化研究专家黄贤庚,除了做茶,更专注于茶山管理、采制和文化研究,出版书籍和发表论文。退休后的他依然没有离开深爱的岩茶事业,平时到茶园里转转,撰写岩茶的文章发表到网络,和年轻人交流。

 


 

岩茶还在历史的汤里咕噜噜翻滚着,每一代人都为它添柴生火,实实在在的技艺传承、知识延续,使得它生出了时间的味道,最后茶的滋味或许会浓郁,或许会平淡,无论如何,像阿炜所说:“这件事必须有人做”,好在答案依旧是:有的。

 

部分文字来自《茶源地理 武夷山》

部分图片来自网络部分摄影:林可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