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3日,由中国茶人新春茶会组委会发起的第四届茶人精神奖——“大地奖”获奖名单出炉。茶人精神“大地奖”是对始终坚守初心、默默耕耘,为茶行业发展做出杰出贡献的茶人最崇高的敬意。
茶,扎根大地,历经四季更迭,火之淬炼,方得韵味悠长。在茶行业,同样有这样一群人,他们像茶树一样不断向下扎根,几十年如一日持续耕耘,为行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引导着茶行业蓬勃健康发展。
这个时代,需要更多的精神倡导,需要更多脚踏实地的坚持。茶人们的故事应该被看见,他们的精神值得弘扬。“大地奖”的设立,秉承着“让默默耕耘的人都能够被看见”的宗旨,正是对茶人的赞扬和致敬,倡导茶行业健康发展。
该奖项自发起以来,一直坚持公平、公正、公开,采取匿名提名+盲选投票的方式,以“致敬向上的精神力量”为内核,不论背景只问精神,成为茶行业最具公信力和影响力的荣誉之一,对茶行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不仅让更多茶人感受到自己所从事事业的价值与意义,也让向上的力量得以更广泛地传播,受到业内领导的普遍支持与认可,称为“茶界奥斯卡”。
今年“大地奖”评审委员会由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张仲灿,茅盾文学奖得主、汉语国际推广茶文化基地主任及教授王旭烽,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学术委员会常务副主任陈永昊,中国茶叶博物馆学术委员会主任吴晓力,广东省农科院茶叶研究副所长操君喜,湖南农业大学教授、湖南省茶叶学会理事长萧力争,四川省茶叶流通协会秘书长陈书谦,四川省茶叶流通协会会长王云,以及茶道新生活创始人、《茶源地理》系列丛书主编吴垠共10位评委组成。
本届“大地奖”评选活动得到多方参与,共计收到来自各界的“茶人精神”及“特别致敬”提名50个,根据第四届中国茶人精神奖“大地奖评选方案”的规定,经过初审、复审两轮评审,最终评选出14名“茶人精神”,5名“特别致敬”共计19位得奖者。现将名单公示如下:
第四届中国茶人精神“大地奖”公示名单
(按照姓氏的首字母进行排序,排名不分先后)
特别致敬奖:
冯炎培
1952年进入下关茶厂工作,先后担任过物资采购、茶园负责人、车队负责
人、车间主任等职务,从事茶叶工作近50年。1982年1月,在全省茶叶生产不景气的时候,他受命担任厂长。先生担任下关茶厂厂长的近20年间,带领团队将下关茶厂发展壮大,成为云南茶企的龙头企业。
事茶近50年,具备丰富的茶企管理经验,为下关茶厂发展和云南茶业发展做出过卓越贡献。先生淡泊名利、为人谦和,高风亮节,是老一辈杰出茶人的典范代表。
何仕华
从事茶业和对外贸易经济工作40余年,对行业管理、茶叶技术推广、茶树栽培管理、初精制茶加工、名优茶开发等有较深入的研究。他深入边远茶区解决茶叶生产、加工技术疑难问题,举办茶叶商品基地建设、茶树栽培等短期培训班。先后在惠民、黄草坝、朗勒、景迈等地定点,组织指导新茶园建设,主持和参加25个茶叶项目基地论证、实施项目、组织发展密植速生高产生态有机茶园20万亩。孟连县朗勒茶树栽培试验示范项目,获科技进步奖。
黄桂枢
普洱茶文化的开拓奠基人,第一个提出“普洱茶文化”概念,1992年发表了论文《云南普洱茶史与茶文化略考》,该论文在国内外产生了广泛影响,奠定了普洱茶文化研究的基础。
在他的研究推动下,3540万年前的景谷宽叶木兰(新种)化石(茶树始祖)的出土被载入史册,镇沅千家寨野生古茶树,澜沧邦崴过渡型古茶树,澜沧景迈栽培型万亩古茶林这三类茶树活化石大型彩照被陈列在中国茶叶博物馆和普洱市博物馆,其中澜沧邦崴过渡型古茶树上了国家邮票,源远流长的茶马古道被多次搬上电视屏幕,昔日向清朝皇帝进贡的普洱茶贡品文物,保存在北京故宫博物院和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
1993年,黄桂枢先生在当地政府的支持下,策划并主持了首届中国普洱茶国际学术研讨会,邀请了来自亚洲、美洲九个国家和地区的181位专家学者参加,极大地提升了普洱茶的知名度。
权启爱
2003
年以来已先后10年担任驻磐安县双溪乡省科技特派员,曾担任磐安县人民政府农业技术顾问,2008年开始担任驻磐安县团队科技特派员首席专家至今。
十年来,权启爱每年都有将近半年的时间在磐安的田间村里为农民服务,现年过古稀,却仍活跃在茶叶生产第一线。2003年,时年63岁的他,被派往磐安县双溪乡担任科技特派员,是当时100名省科技特派员中年龄最大的一位。双溪乡是个零星产茶乡镇,特色产业缺乏,良种茶园稀少,栽培管理粗放,加工技术落后,茶叶效益低下,农民生产积极性不高。他一到当地,就走遍了全乡每一个产茶村,甚至每一片茶园。调研认为双溪乡种茶条件良好,建议乡党委、政府将茶叶作为支柱产业发展,并协助乡政府起草了《茶产业“十一五”发展规划》,使当地的茶产业发展走上计划发展轨道。
为了加快茶产业发展,每到茶忙季节,他坚持走村串户,深入农户并举办各 种类型培训,手把手教茶农炒制龙井茶,很快使全乡龙井茶市斤平均单价提高了30-50
元,激发了茶农种茶的积极性。作为首席专家,他充分发挥团队特派员优势,先后实施各级科技创新项目,推进乡、县茶产业技术升级。
张芳赐
创建云南农大茶学专业。1972年,受命组建云南农大茶学专业,于1973年开 始招生。茶学专业至今已毕业2000多名学生。
五十余年来,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研究论文20余篇,主要有《云南山茶 属二新种》、《中国大茶树》、《云南各民族饮茶习俗》、《云南山茶属新变种
——邦崴茶》、《祖国名茶——昆明十里香》、《云南茶树品种资源及利用意见》 等。参加《茶树原产地——云南》一书的编写,以大量的调查事实和科学论据,
无可辩驳的证明了云南是世界茶树原产地。
参加了全国高等农业院校统编教材《茶树育种学》编写修订,获国家优秀教材奖;还主编了《茶经浅释》一书等。长期从事茶树资源的调查、研究和保护工作成果显著。发现了21个山茶属新种,并以他的名字命名。尤其1980年云南省师宗县发现一茶树山茶属新种,由他命名为大厂茶
C.tachangensisF.C.Chang,这是我国茶叶科学工作者首次发现和命名的新种。通过资源调查还整理出40多个地方良种,20多个新类型,对论证茶树原产地——云南、茶叶科学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抢救、挖掘和保护中国历史名茶——昆明十里香茶。2005
年初创办了昆明十里香茶厂。
茶人精神奖:
陈勋儒
从1968年起,先后在解放军耿马孟定农场、临沧地区农科所、临沧地区农技推广站、临沧地区农牧、临沧地区行署、云南省农业厅、云南省人民政府、云南省滇剧院、云南省红十字会等任职。他的工作经历和成就使他成为农业领域的杰出代表,并在多个重要职位上发挥了重要作用。
陈勋儒强调云茶产业要做到“极致、极好与极强”,并提出要处理好现代茶园茶产品与古树茶产品、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品饮与收藏以及茶文化与茶产业融合发展的关系,为云茶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此外,他还积极参与和推动多项茶行业标准的制定和实施,如《茶叶质量安全追溯平台建设标准》《普洱茶质量安全追溯实施标准》《晒青毛茶标准样》等,提升了云南茶的质量安全和公信力。曾获得全国农牧渔业丰收二等奖2项、三等奖1项,云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以及临沧地区科技进步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多项。
蔡梅生
精心擘画茶产业发展,大力实施福鼎白茶“3+2”发展战略,推进管理模式创新,重视茶叶质量把控和公用品牌建设,牵头打造了福鼎白茶大数据溯源系统,实现了全市茶园不使用化学农药全覆盖。
持续办好开茶节等系列茶事活动,推进世界白茶中心建设等。“福鼎白茶”品牌价值从2010的22.56亿元上升至2024年的70.66亿元,名列中国茶叶区域公用品牌价值第四名,连续十五年跻身“十强榜”。位列2024年全国茶叶区域公用品牌影响力指数第一。福鼎白茶制作技艺(白茶类唯一)成功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福鼎白茶文化系统入选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正全力推动福鼎白茶文化系统申报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
积极打造国际传播力,助推福鼎白茶走向世界。2022年,国际茶叶委员会授予福鼎市“世界白茶发源地”和“世界白茶文化产业科技中心”称号,奠定了福鼎的国际地位;2023年作为中国茶唯一代表参加2023迪拜中国周活动;2024年作为中国茶唯一非遗文化代表,带领福鼎白茶经贸推介交流团前往法国、德国进行推介交流,惊艳亮相巴黎卢浮宫。谱写了“世界白茶在中国,中国白茶在福鼎”的新篇章。
郭吉春
1969年至今在福建省农科院茶叶研究所从事茶树品种资源和遗传育种研究,曾任副所长。现为全国与福建茶树品种鉴(审)定专家、茶树育种学科带头人、福建农林大学园艺学院兼职教授、福建省十佳农业科技推广工作者、全国优秀茶叶科技工作者、全国优秀农业科技工作者等,被推荐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主持完成省部和国家"七五"至"十五"科技重大重点项目14项、省农科院重点课题11项,通过省部级验收或鉴定的项目成果25项。育成铁观音与黄金桂的杂交种黄观音、金观音、金牡丹等,是乌龙茶育种的重要突破。总结提出乌龙茶品种资源若干生物学性状的基本特征、茶树杂交一代若干性状的遗传变异趋势及性状选择指标。乌龙茶品种资源研究居国内领先水平。在福建及10个省市推广10多个新品种,发挥了十分显著的优质增效作用。
撰写发表"茶树杂交一代展叶期的遗传变异"等第1作者论文40多篇,参与编著《中国茶树品种志》、《中国茶产品加工》(均为分篇主编)等著作3本。获省部级论文著作奖5篇(本)"10个茶树高优新品种的育成与应用"、"乌龙茶做青过程生化成分的变化"、"乌龙茶品种杂交一代的鉴定与利用研究"、《中国茶树品种志》等。
鲁成银
二级研究员,为我国著名茶叶科学家,一生学茶事茶,长期致力于茶科技领域研究,先后荣获国家、农业部等科技进步奖项,具有跨界的思维模式与研究方法,善于用科技的视角解析研究文化领域的问题,是“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申报人类非遗工作专班的特聘茶专家之一,学术成果突出国内外茶界影响力大。目前,鲁成银同志还担任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研究部副部长、中国茶叶博物馆“首席科学家”等职务,是我国落实习近平总书记“三茶统筹”发展,将科技融入文化的重要专家学者和领军人物。
李国林
长期从事茶叶种植、生产加工工作,40多年如一日,多次荣获省、市农业科技奖,20多年来多次从事援藏工作,从调研、规划到生产加工、培训指导等工作,为西藏林芝易贡茶厂培养了大批藏胞茶叶生产加工人才,为西藏茶产业发展做出巨大贡献。为四川省内多家茶企建厂设计、基地建设管理、产品研发,项目申报提供无偿帮助。在全国茶叶期刊和省茶叶期刊发表了多篇专业学术作品,为茶业发展提供了许多实用技术和教材。淡泊名利,廉洁奉公,得到包括很多藏族同胞在内的业界人士高度认可。
林振传
从事制茶工作三十余载,熟悉茶叶生产加工工序中各项主要专业技术指标,掌握影响形成茶叶独特“色、香、味、形”的关键工艺技术,熟练掌握摊青、萎凋、并筛、初烘焙、拣剔、复烘焙等一系列制茶技艺。将传统与现代工艺相结合,独创“开合精成”制茶工艺。
他以传承白茶技艺,创新白茶技术为目标,主持多项省部级科研项目和国家标准、地方标准的制定,并将科研成果推广应用于茶行业中,通过“传帮带”为企业和社会培养专业技术人才,引领福鼎白茶产业走上标准化、智能化的发展道路。还主编有《白茶》一书,让更多人正确认识到白茶,改变对白茶的错误认知,解决市场上对于白茶的争议,从而更好地传承和宣扬白茶。
此外,还积极履行社会责任,组建“品品香茶产业联合体”,带动40多家茶叶专业合作社、15000多农户开创供应链管理新模式,推进4万多亩茶园实施集约化、有机化管理,实现茶农每亩年收入超1.5万元。同时设立“晒白金·献爱心”基金、奖教基金等,在产业带动、助力教育和乡村振兴方面作出重要贡献。
覃秀菊
1979年毕业于广西农学院,同年分配到广西茶叶科学研究所工作,历任广西茶叶研究所科研科科长、品种研究室主任,广西百名顶尖人才支撑工程特聘专家,2011年12月退休,任广西绿异茶树良种研究院院长,广西职业技术学院客座教授,广西科技项目评审专家,广西六堡茶茶树种质资源工程中心特聘专家,广西梧州“六堡茶十万亩大行动”种植育苗特聘专家,广西"一县一团"科技特派团团长等。
退休13年来仍一直坚持在茶叶科研、生产、科技服务第一线工作,出于对茶产业的热爱,于2014年9月自筹经费创建了广西绿异茶树良种研究院,业务主管部门为广西科学技术厅,由于工作出色,2017年获得广西自治区技术转移示范机构证,2023年获得广西农作物种质资源保护单位,2024年获得桂林市七星区劳模和工匠创新工作室。从事工作45年来主要从事茶树种质资源调查、收集、保存、新品种选育、品种区域试验、良种扩繁、种植栽培、加工、成果转化推广、科技咨询服务、科技管理及科普管理等工作,是广西茶学领军人物之一。
孙威江
长期致力于茶学和类茶植物的教学、科研和开发。通过创办各类平台凝聚资源,发挥在行业科技成果转化、关键技术、共性技术研究开发等企业技术创新和产业
技术进步中的作用。
充分发挥福建农林大学的科技资源优势和福鼎市的茶产业资源优势, 共建“中国白茶研究院”,研究院组建专家服务团队,在孙威江院长的指导下,开展课
题研究、学术报告、专业咨询、技术培训和公益讲座等白茶产业活动,进一步将产学研融为一体,并建设产学研示范基地,设立非公白茶研究所等,深化茶企科研工作的开展,提升茶企的科研能力和水平,坚持科技助茶战略,加快推动了福鼎白茶创新绿色高质量发展。
王平盛
主持或参与主持了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项目20多项,成果丰硕,为云南茶叶的发展作出了贡献。特别是在茶树资源考察、征集保存与研究方面,王平盛付出了大量的时间、精力和汗水,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成为云南茶树资源学科领域的重要带头人之一。
1980年,作为茶树品种资源考察计划的主要完成人之一,参与了云南全省范
围内的茶树品种资源考察工作,共征集到各种茶树资源材料410份,种子355份,花380份,采制腊叶标本4000多个。发现野生大茶树198处,发掘出119个优良单株,并向全省推荐了26个高产、优质、种性较纯的地方群体品种。
撰写并发表了大量的学术论文,代表作有《中国野生大茶树的地理分布、多 样性及其利用价值》《云南茶种质资源主要性状鉴定和评价利用》《保护云南古
茶资源,保持种质遗传多样性》《五个云南茶树地方群体品种的观测研究》《云
南不同地区大叶种茶树叶片解剖》等。参加了《中国茶树品种志》(云南部分)的编写工作。
王岳飞
自1986年9月就读茶学系以来,一直从事茶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工作。
现主担《茶叶生物化学》《茶与健康》、《中华茶文化》和《茶业经营管理》等课程的教学。从事植物有效成分(茶多酚等)的提取与纯化、生物活性、药品与保健食品的研发等。
主持和参与多项国家科技支撑项目和省重大科技专项,发表SCI10余篇,获国家发明专利4项,研发茶终端产品30多种,获首届中国茶叶学会科技奖一等奖和青年科技奖,主讲《茶文化与茶健康》入选首届中国大学视频公开课。
承担科研项目二十余项,研发成功茶保健食品10多种。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著有《茶多酚化学》、《茶医学研究》、《中国茶产业》等教
材7部。获国家发明专利多项。发起和组织敬老茶会、无我茶会等多次大型茶事活动。
夏涛
主编了多部茶学教材,如《制茶学》《茶树次生代谢》《茶叶深加工》等,这些教材不仅为茶学专业学生提供了重要的学习资料,也为茶文化学科建设提供了坚实的材料
主持国家科技部973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重点项目、安徽省科技攻关项目等课题20多项;在国内外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70余篇,出版教材、著作3部;获省级科技进步奖二等奖2项、三等奖1项,省教育厅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国家发明专利1项,国家优秀教材奖1项。
编著《中国绿茶》,主编《中华茶史》,参编教育部“十一五”规划国家级教材《茶叶审评与检验》,主要论文有:《新世纪中国茶叶发展之路》、《试论安徽省发展乌龙茶生产的可行性》、《入世后扩大我国茶叶出口对策研究》、《实施品牌战略,振兴茶业经济》、《建设绿色茶业工程,发展绿色食品茶生产》、《关于我国茶叶质量安全问题的思考》、《品牌战略—振兴中国茶业经济的必由之路》等。主持科技部、教育部、安徽省等多项科研课题。
谢文英
湖北嘉润茶业有限公司法定代表人(总经理)。致力于生态产业的发展,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在开始就严格按照“两山”理论和生态文明建设精神作为指导,以国际有机认证最高标准作为目标来建设基地,力求生产出真正安全、健康、天然的有机食品。公司基地种植和加工已获得中国、美国、欧盟、德米特等四重有机认证,其中德米特认证是国际有机农业领域里的最高标准体系,嘉润茶业·杨家坡有机茶叶基地目前是中国首家也是唯一一家德米特认证茶叶企业,也是首批中国生态农场的试点,2021年获国家级生态农场称号。
嘉润茶业通过构建“产业+基地+合作社”模式,为周边农户提供400多个采茶就业岗位,且针对采茶工统一发放编号工具,按质按量回收采摘茶叶,其中带动66户贫困户脱贫致富,并进行就业培训与指导,远远超过企业承担的脱贫指标。
与此同时,吃水不忘挖井人。牵头成立了“利川市生耕农社农业专业合作社”,邀请当地村民加入该社,吸纳10-15户贫困户加入了专业合作社,成为合作社的固定社员,他们平时按时在基地从事农事活动,包括种植、割草、堆肥、施肥等除采茶外的农事活动。公司还以同工同酬的形式建立了合作社社员的上下班时间等制度,并让社员享受假期、保险、培训、节日补贴等社会福利。
余悦
在茶文化海洋中深耕细作、硕果累累的学者,主持了众多国家和省部级课题项目,每一项研究都凝聚着他对茶文化的独到见解。他发表的高水平学术论文,被无数同行引用。他主编和独撰的60多种茶文化相关著作,更是茶文化爱好者的必读经典。余悦教授的学术影响力早已跨越国界,他的学术观点被美国、法国、日本、韩国等国家的学者广泛引用,成为国际茶文化研究领域的重要参考。
他曾在日本讲授中国茶文化与茶艺长达十年,搭建起了中日文化交流的桥梁。他的足迹遍布全球多个国家和地区,进行国际茶艺交流与讲学,将中国茶文化的魅力播撒到世界的每一个角落
。
作为《茶艺师国家职业技能标准》的编制专家组组长和总主笔,余悦教授为提升茶艺行业的专业化做出了巨大贡献。他制定的《茶艺国际水平
等级评价规程》更是得到了国际茶叶委员会主席的高度评价,由国家团体标准网颁布实施,为茶文化的海外传播提供了有力支持。
余悦教授不仅是一位卓越的学者,更是一位具有深厚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的茶文化传播者。他长期担任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常务理事、万里茶道 (中国)
协作体副主席等重要职务,为促进茶文化交流、推动产业发展倾注了大量心血。特别是在新冠疫情期间,他依然坚持茶文化的研究与传播工作,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学者的担当与奉献。
郑宗林
自参加工作以来,一直致力于汉中茶产业发展的规划、管理、茶文化的宣传弘扬、茶叶技能人才的培养。在任汉中市副市长、汉中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主任 14
年时间里大刀阔斧,发展茶产业、壮大茶经济、打响茶品牌,弘扬茶文化,加快推动汉中茶产业发展,为汉中茶产业发展壮大尽心尽力、尽才尽智,被广大茶人称为“茶市长”。
2014年创办汉中市茶叶职业技术学校,成为全国唯一一家免费培训的茶叶技能培训学校,10年来举办茶叶技能培训近100
期,培训9000多人次,为汉中乃至陕西茶产业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在国内茶界有较高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大地奖”发起人、茶道新生活创始人、《茶源地理》主编吴垠女士表示:“我们所期待的世界的样子,就是让人们能够像茶一样扎根在大地上,以土地的姿态,以向上的生命状态,持续耕耘,不断生长。‘大地奖’不仅是对茶人精神的致敬,我们更希望这种精神品质能被更多人看见和铭记,带给更多人激励,让整个社会都呈现向上的精神风貌。”
1月19日,第六届中国茶人新春茶会现场将进行“大地奖”颁奖仪式,欢迎大家来到中国茶人新春茶会现场,让我们在这个大舞台上,共同聆听他们的故事。敬请期待!
来源:茶源地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