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里山外贵州人张子全:匠心制茶 用心传承
茶友网首页 个人中心
下载APP 下载APP
手机访问 手机端二维码

山里山外贵州人张子全:匠心制茶 用心传承

张子全:匠心制茶  用心传承

张子全,男,布依族,都匀市毛尖镇人,1965年1月生,1997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现任黔南州农企联合商会常务副会长,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都匀毛尖茶制作技艺”传承人。


通往都匀市毛尖镇坪阳村的山路盘旋蜿蜒,这片海拔1800米的高山因形似螺蛳壳被称作螺蛳壳山,山上常年云雾缭绕,是都匀毛尖的核心产区。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都匀毛尖茶制作技艺”传承人张子全的制茶基地,就在螺蛳壳山上。

清明时节,沿山种植的茶树吐露新芽,斜挎竹篓的采茶人指尖翻飞,将一颗颗嫩芽收入篓中。经过多道工序,茶青在张子全的手上幻化成一颗颗绒毛微露的“鱼钩”,再冲泡成杯杯香茗,香甜怡人。

作为非遗传承人,张子全对都匀毛尖茶有着独特的见解,他认为一杯好茶是大自然和人共同协作的结果,因此,学历不高的他找来朋友写下一幅字挂在墙上—一匠心手制,老天爷制一半我制一半。


自主创业带动乡亲致富

经过多年磨练,张子全觉得时机成熟,便开启了自己的创业之路。

2009年,张子全拿出所有积蓄,带着妻子来到螺蛳壳山承包了30亩荒山,因为没钱请人,夫妻二人扛着锄头到山上挖地种茶。

看着眼前的荒地,想象着未来满山的茶树,张子全的嘴角天天挂着笑意,辛勤的劳作换来株株茶苗茁壮成长,自己的茶山梦实现了。

见张子全干劲十足,当地政府鼓励他多承包些土地,他的茶山从30亩增加到380亩。

为了带动村民致富,张子全联合群众成立了都匀市摆忙十里茶香茶叶专业合作社。如今,合作社拥有茶叶基地3000余亩,合作农户茶园1820亩。

茶好喝,制作技艺是关键。为了保证茶叶的新鲜感,张子全把公司建在茶山上,公司内支起十多口大锅是他和制茶师傅的工作台,采好的茶青第一时间送到公司炒制。炒茶时,还需要专人负责烧火,里里外外忙活的人不少。

几千亩茶山的茶青怎么炒得过来,有人建议把都匀毛尖茶制作技艺改成机械化。张子全不为所动,在他看来,手工制作不仅能够传承手艺,还能解决乡亲们的就业问题,让乡亲们参与进来,大家一起致富。

只要愿意学  我毫无保留教

“就算再辛苦也要把祖传的手艺保护好。”张子全除了管理好茶园,他还面向社会收徒,“只要愿意学,我毫无保留教。再也没有比传承都匀毛尖茶制作技艺更重要的事了。”张子全说。

走进张子全的办公室,墙上挂着一块块牌匾,格外引人注目——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贵州民族制茶工艺大师、贵州省制茶能手、贵州省优质文化推广工作者、贵州省茶星大使、都匀毛尖十佳匠心茶人、黔南好花红文化人才等,一个个称号,一块块牌匾,记录和见证了张子全在都匀毛尖茶制作技艺上的铿锵步伐。此外,张子全还兼任了黔南州民族职业技术学院都匀毛尖手工制作技艺客座教授,专注茶文化的传承与传播。

每到采茶季节,慕名而来的学徒成群结队跑到螺蛳壳山上,到张子全的茶叶生产基地学习炒制茶叶。

采访当天,唐专生和几个朋友专程从广东赶来学习都匀毛尖茶制作技艺,这是他们前来学习的第二年。作为品牌设计师,唐专生喜爱都匀毛尖,他希望通过学习制茶技艺,将这款好茶分享给更多人。

张子全的茶山名气越来越大,越来越多的学生选择到这里开展研学。看到这么多人喜爱都匀毛尖茶,他索性把课堂搬到茶山上,在茶园里现场教学,在炒制车间里做亲自示范。

来源:《当代贵州》2024年第27期 文/赵相康 海报制作/刘伊伊,信息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