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茶文化学论纲(二)
茶友网首页 个人中心
下载APP 下载APP
手机访问 手机端二维码

中国茶文化学论纲(二)

中国的国体、国民性、伦理思想、意识形态和历史的独特发展,都具有它本身的特点。这就使中国的茶文化有其自身的特点,同时又表现在四个方面。其一便是综合性。

今天与您分享的是余悦所主编的《茶理玄思·茶论新说揽要》(光明日报出版社2002年4月出版)中论文摘要的内容。

中国茶文化事象千变万化,十分复杂。要确立中国茶文化学的构架,首先必须充分了解中国茶文化的特征。中国茶文化是中国几千年特有的历史文化的伴随物,处于多民族的生活文化土壤之中。中国的国体、国民性、伦理思想、意识形态和历史的独特发展,都具有它本身的特点。这就使中国的茶文化不能不有别于其他国家,不能不有其自身的特点:一方面是茶文化事象本身内在的属性所显示出的特征,另一方面是茶文化事象在时间、空间以及发展活动中显示出的特征。这两方面的特征结合起来便构成了茶文化的整体特征。这些特征,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1.综合性

虽然中外学者对于文化的定义和分类众说纷纭(有人作过专门统计,发现全世界从各门学科、各个角度,给文化下的定义有260多种),但所有的文化都可分成代表了一切物质实体的物质文化和代表了一切意识形态的精神文化两大类。而茶文化,作为一种独特的现象,则是一柄双刃宝剑,一种双重存在,既属于物质文化的行列,又属于精神文化的范畴。研究茶文化,必须从其具有的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的综合性出发,同时兼顾到这两个方面。


作为一种独特的物质文化,茶文化特别强调实际效用。茶最初被发现和利用,就是由于具有解毒的功能和治病的作用。“人饮真茶能止渴、消食、除痰、少睡、利水道、明目、益思、除烦、去腻,人固不可一日无茶。”(顾元庆《茶谱》)茶的功效与魅力,茶与人们日常生活不可分离的关系,成为垫进茶文化大厦的第一块基石。历代王朝重视茶业的发展,是由于茶叶对于巩固封建统治的特殊作用。早在西汉时期,就出现了茶叶农贸市场。唐、宋两朝广泛征收茶税,成为重要的财政来源之一。宋、明两朝还实行榷茶易马,“以茶治边”的政策。茶文化的产生和发展,是以一定的社会生产力水平和物质生活条件为基础,并随着生产力水平的发展而发展的。隋唐以前低下的生产水平和艰难困苦的生活条件,只能存在药饮和解渴式的粗放饮法;只有到了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唐代,物质生活相对丰富起来,使人们能去追求更大精神享受的具有艺术美的生活,才出现了细煎慢品式的艺术品茶。宋、元、明、清各个时期,饮茶不断地推陈出新,无一不透出当时历史的神韵。


如果说作为一种物质文化,茶的形态是异常丰富的,具有实用性,那么作为一种精神文化、一种文化载体,茶则有着特定而又丰富的内涵,有着文化的超越性,是一种有机结合的多层次、多结构的复合体。用煮沸的清水冲泡茶叶,寻求茶叶固有风味,清饮雅尝,重在意境。借茶喻人,追求哲理,体现的是文人墨客深刻、高雅的美学观点和执着的人生追求。前人曾对茶的纯洁、不可污的特性倍加欣赏:“洁性不可污,为饮涤尘烦。”(唐代韦应物《喜园茶生》)甚至赞叹“从来佳茗似佳人”。(宋代苏东坡《次韵曹辅寄壑源试焙新茶》)“素瓷雪色漂沫香,何似诸仙琼蕊浆。一饮涤昏寐,情思爽朗满天地;再饮清我神,忽如飞雨洒清尘;三饮便得道,何须苦心破烦恼。”(唐代皎然《饮茶诮崔石使君》)好一幅怡然自得的情趣图!

茶文化将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天衣无缝地熔铸于一体,这柄双刃宝剑开辟出来的,确有另一番天地。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仿佛就是茶文化强劲的双翼,使它能够自由自在地尽情翱翔。

来源:世界茶文化图书馆,信息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相关阅读

中国茶文化学论纲(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