磻溪茶亭拾遗
茶友网首页 个人中心
下载APP 下载APP
手机访问 手机端二维码

磻溪茶亭拾遗


磻溪镇域广阔,峰峦叠障,古道纵横,是福鼎茶亭最多的乡镇,斗转星移,历经沧桑,或经修复保存至今,或残墙断壁,茶韵余香犹存。

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磻溪的大部分茶亭还在发挥着过往行人歇息、纳凉、避雨、喝茶的功能,直至公路的开发延伸,茶亭才逐渐失去应有的功能,留下的是供后人探幽的神秘面纱。

磻溪茶亭随官道、古道沿线设置,有的在荒野林间古道,有的屹立于乡野之间。在过往漫长的岁月中,那些来自不同地域,不同文化背景的南来北往的人们途经这里,作短暂停留,放下行囊、卸下担子,喝上一大碗清甜爽口的“粗茶婆”(即老寿眉),跋山涉水的辛劳尽褪。他们带来大量的、多元的信息曾在这里汇集、交错、碰撞……,茶亭,便成了民间茶文化活动的载体。

磻溪茶亭的脉络为:沿福建北驿道(官道)磻溪段40华里设有五蒲岭亭、五峰桥亭、三十六湾亭、美清亭;从磻溪经仙蒲至霞浦副官道上设有磻溪岭亭、后溪亭,前岭亭、仙蒲上亭、仙蒲下亭,余支线古道有吴阳岭亭、后坪桥亭、龟后亭、紫竹坑亭、马山岭亭、炉屯三门亭、排样亭岗亭,计16座之多。

磻溪先人一千多年前就迁到这片富饶的土地耕作,繁衍生息,宋末开始种茶,引进喝茶习俗,发明茶枝压条繁殖法,晒制的白茶经白茶古道外销,茶亭就此运用而生。

茶亭有专人看护,除每日泡茶供路人饮喝解渴之外,还要兼顾古道杂草杂物清理及修补小的毁损,保持道路畅通。守亭人都是家庭无负担,年龄较大,且具有爱心人士。

守亭人的报酬方式较为独特,具有众筹的方式,每年稻谷收成季节,守亭人早晨泡好茶亭的茶水之后,挑着篮子到经常往返于本茶亭的村庄讨取稻谷,多少随主人,遇到慷慨之人,给予颇多。既使越界讨茶谷,人家也会照给不误。

茶亭的慈善义举世代延续,成为磻溪白茶文化瑰宝之一。

磻溪最具影响和保存至今的茶亭有:

五峰桥亭

美清亭三十年前还有施茶的功能,后因过往改乘车辆,行人稀少,故把茶亭改为宫庙。 ‍

磻溪湖林进去,到桑海里有个岔道,右拐去南广,过南广后几公 里,路左边有一个泗州文佛的牌子,停车,沿小路走两百米,便能看到龟后亭。

龟后亭位于后坪龟后溪上的古道官路之中,南通往福宁府(现霞浦县城),北通往经翠郊亭、白琳、点头,为福鼎县必经之道。龟后亭属后坪村所管辖。始建年代可追溯到清乾隆年间,古代亭右边设有供茶楼,现地基善存,在磻溪现存的茶亭中,其形制与美感首屈一指。亭下溪涧有一条一百一十步的矴埠,是通往霞、鼎、泰必经之道,该亭在1967年重修。

龟后亭采用廊桥式茶亭,全市廊桥式茶亭仅存三座,分别为点头后坑桥亭、磻溪龟后亭、前岐桥亭。

前岭亭处桑海村附近,今桑园水库侧傍,双拱门砖木结构,始建年代无考,1958年湖林周廷民重修。如今这里藤曼覆顶,无人问津,依然风雨中坚守,兀自沧桑、静穆。

在磻溪镇吴洋山的山坳里,有一个叫做吴洋岭的茶亭。根据福鼎茶亭文化研究者黄河先生考察:吴洋岭茶亭,为吴洋往返赤溪古道必经之路,始建年代无法考证,1969年和1992年两次翻修。

吴洋岭亭边还尚存完整的耳房结构。福鼎早年茶亭大都设有茶田,即在建亭同时,于附近另置几亩良田,以田租收入供守亭人生计,一些茶亭配有耳房,为守亭住所。守亭人则负责每天亭内的茶水供应,兼顾该茶亭前后路段的清理和维护。

仙蒲上亭

仙蒲亭分为仙蒲上亭、下亭,位于山区较偏僻的道路上,因行人稀少,整体结构为相对简易的敞墙式亭。

‍仙蒲下亭

后溪亭

后溪亭又称后溪岩皮亭,为桐管路官道上的一个茶亭。桐管路官道的茶亭有排头圆盘亭、坡头亭、马头岗亭、后溪岩皮亭、大山长乐亭、唐阳花亭、金溪岭头亭、乍洋草鞋亭等。共需翻越岩皮、大山、唐阳、花亭、金钗溪、乍洋等六座山岭。

一座座茶亭,一段段历史,是镶嵌在福鼎大地上观望往事的美丽眼睛。透过这一双双眼睛,我们感受过往,领略岁月洗礼过后的美好。‍

来源:福鼎市磻溪茶业协会

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