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朝起来洗手面,
盥漱了吃茶,
吃茶了东事西事,
上堂吃饭了盥漱,
盥漱了吃茶,
吃茶了东事西事。
这是北宋真宗年间释道原所撰佛教史书《景德传灯录》中所记载温州瑞鹿寺本先禅师的日常起居,其中吃茶次数甚多,可见吃茶已成当时温州禅僧们的生活的一部分。
景德传灯录
温州,冬无严寒,夏无酷暑,“虽隆冬恒燠”,气候条件十分适合茶树的生长。温州茶产业兴盛发达,唐朝已经被载入史册。当时两浙地区产茶10州55县,其中就有永嘉、安固(今瑞安)、横阳(今平阳)、乐成(今乐清)四县之名。
《宋史》记载:“崇宁元年,俄定诸路措置茶事官置司。……其置场所载……温州以平阳。”宋朝官方钦定茶叶市场即当时的“茶场”,全国共设13个,温州平阳居其一,温州茶叶的地位非同一般。宋徽宗更是在《大观茶论》中称赞温州的茶叶“擅瓯闽之秀气,钟山川之灵禀”。
温州开埠之初的茶叶贸易
温州位于中国海岸线的中段,地理位置优越,水陆交通便利,五代时设“博易务”,南宋时设市舶务,专门管理当地对外海上贸易。
清朝康熙皇帝废除“海禁”的翌年(1685年),浙海关下设温州分口海关,位于今东门行前街南首一带,另在永嘉县的宁村、状元桥(今属龙湾区),乐清县的黄华、蒲岐(今属乐清市)等四地分设四个旁口。此后温州海关几经更改,但是对外贸易的管理职能一直保持未变。
1876《中英烟台条约》签订后温州被迫开放,次年温州海关(瓯海关)于温州朔门外江边设立,温州开始从本埠出口茶叶。
瓯海关旧址
温州域内江河密布,水运交通四通八达,各县所产的茶叶均云集温州,此外处州府十县除缙云外的其余九县所产茶叶也都船运至青田,再运到温州城区,由温州出口。对比之前茶叶出口“集散中心”——福州口岸,温州的地理位置更优越,运茶路线也更安全。
福建当局为阻止福建茶商运茶去温州出口,在两省边界的白琳镇(福建境内)设置厘金关卡,征税每担1.4两,加上产地缴纳的税款等,一共需要2.25两,而当年一担茶叶出口价在15到25两之间。此举在阻断了往昔白琳茶运往温州的道路的同时,也促使茶商为避免重税而宁愿运茶去福州。
土货出口一般要仰仗洋商,但洋商要在温州扎根则非设立洋行不可。然而实际情况是:“那些洋行决不会丢下已站稳了脚跟的福州而来温州这个没有把握的口岸另起炉灶。”因此,来此收购茶叶的多为投机商,他们资金有限,每次只能购买少量茶叶,需拿到上海方面的钱款才能进行第二批的交易,如此循环往复,就形成了少量多批次的交易模式,也因此,经温州出口的茶叶数量在初开埠之年并不可观。
《烟台条约》后的温州港
“永宁”轮定期往返温沪承运茶叶
不过,随后在温州对外出口贸易中,茶叶便成为本地最值钱的一项商品。为提高茶叶出口量,吸引茶商选择在温州出口茶叶,1878—1879年间,温州特别设立招商分局,主管茶叶等货物出口,同时派“永宁”轮常年行驶温沪线,定期往返航行。至此,平阳运往福州的茶叶才逐渐减少,转而经温州口岸出口。
茶叶贸易额慢慢提升,据瓯海关代理税务司的1881年瓯海关贸易报告显示,1877—1880年间,茶叶的出口额在总出口额中占比均高于40%,直到1881年受福建茶叶的厘金征收制度的调整影响,才出现衰减。其中1878年瓯海关出口额21847关平两(清朝中后期海关所使用的一种记账货币单位),茶叶出口额就有12394关平两,占比高达56.7%。
在温州出口的大部门是毛茶,每年清明后茶叶上市,远近茶商连翩而来,云集平阳南港、北港、蒲门等处,直至二茶、三茶,收买完竣而后去。“一年总计不下数十万金之收入,于是农民中亦有面团团作富家翁者矣”。
当时的毛茶除小部分篓装茶用于内销苏州、杭州、上海等处外,绝大多数箱茶均转运外洋,远销欧美各国,每年约值银元20余万,这进一步提高了温州口岸在对外贸易中的地位。
1891年,上海外销茶一改以往复进口税必须现金缴付的规定,而启用具结担保(官署出具保证文件),只要运来上海之茶叶,能在一年内出洋,则可免缴复进口税。如此一来,茶商资金周转方便,自然外销畅通,平阳所产茶叶基本上由温州口岸出口。
1893年,温州出口茶叶首次突破1万担,此后发展更是迅速,仅一年就又翻了一倍,突破2万担。在1925年迎来了另一个出口高峰,出口茶叶40940担,每担相当于100斤,那么这年出口的茶叶就有2000多吨。
温州茶栈购进中国最早制茶机器
1861年,中国近代茶王——徐润在温州白林开设茶栈“白林庄”,据当时的大商人徐钰亭说,徐润经营茶叶的收入“年中行内入息过万,……白林庄三四万”。
近代中国茶王——徐润
1893年,本地“裕大”南北货行在温州南门外创设了“裕成”茶栈,聘请安徽徽州茶叶技师前来指导,并且雇佣300名女工,专制外销茶,裕成茶栈所制箱茶运至上海转销国外。
1893-1896 年温州开设之制茶厂
“裕成”茶栈的成功促使外地茶商前来温州开设制茶厂“甚见踊跃”,茶栈数量也逐年增加,所制茶“运销上海,去路大旺”。最盛之时(1896年)温州共有9家制茶厂,茶季时各栈聘请女工总数达千人有余。外销茶品种繁多,内用锡罐包装,外有木箱封存,竹篾捆扎,运到上海。当时,温州绿茶已由上海土庄栈转售给英商怡和、协和、锦隆等行,再运销英国及北非等地。
1898年,“裕成”茶栈经上海公信洋行购进一台滚茶机,用于烘制毛茶,这是中国最早的机器制茶。
清代茶行
温籍禅僧赴日传扬茶道
陆羽所著的《茶经》引用西晋杜毓《荈赋》中所载的“器择陶拣,出自东瓯”,西晋时温州所产的陶器便已是饮茶的上品。
丰厚的茶产业基础催生了多彩的茶文化,《温州茶韵》一书中就收录了自唐宋以来温州文人骚客所吟唱的三百首茶诗和流传在温州茶区民间的三十首茶谣、茶调,文化内蕴不可谓不丰盈。
而说到茶文化的对外传播,就不得不提一位传奇的南宋禅僧——大休正念。
日本元觉寺大休坐像
南宋咸淳五年(1269)夏,55岁的温籍高僧大休正念乘坐在日宋人(日本称为博多纲首)所经营的海船,到达日本博多(福冈),在圣福寺稍作休整,途经京都,最终抵达日本镰仓,此后在日传禅二十年,先后主持“镰仓五山”前三名的建长寺、圆觉寺、寿福寺,并创建大庆寺。
大休正念住持过的日本圆觉寺今貌
大休正念师从杭州径山寺第三十六代十方住持——石溪心月。径山寺院中的饮茶方式是以茶供佛,然后众僧围坐一炉茶,随谈道德,随加取饮,气氛融洽。“诗中有茶,茶中有禅,三者相通”。
这种饮法,属于寺院中的一种清规。在此基础上,又将其形式扩展成为“茶宴”,以招待各路僧客。饮法主要是以末茶冲泡、调制的“点茶法”。
径山寺茶宴,包括了张茶榜、击茶鼓、恭请入堂、上香礼佛、煎汤点茶、行盏分茶、说偈吃茶、谢茶退堂等10多道仪式程序,宾主或师徒之间用“参话头”的形式问答交谈,机锋偈语,慧光灵现,是中国禅茶文化的经典样式。在此基础上形成和发展了“以茶论道”的当今“日本茶道”。
而将径山寺茶宴传入日本的就是径山寺僧——无学祖元、大休正念。无学祖元是鄞县(今属宁波)人,但也曾在温州雁荡山的能仁寺修过禅。
一起认识下温州本地茶叶!
永嘉乌牛早
乌牛早因主要产于永嘉乌牛镇而得名,是我国茶类中特早发芽的品种。优越的生态环境,珍贵的早芽良种,精湛的工艺技术,诞生了优质名茶“永嘉乌牛早”。
瑞安清明早
“清明早”是瑞安特色农产品,也是温州四大早茶之一,此茶历史悠久,唐、宋年间园脚田坎都普遍套种茶树,据明嘉靖《瑞安县志》记载,明永乐十年瑞安清明早茶被定为贡品。
雁荡毛峰
雁荡毛峰又称雁荡云雾,旧称雁茗,是汉族茶农创制的名茶之一。明代《乐清县志》载:“近山多有茶,唯雁山龙湫背清明采者为佳”,品一壶龙湫背的毛峰,观大龙湫白练飞泻,美景配香茗岂不美哉?
泰顺三杯香
泰顺产茶历史悠久,享誉甚早。三杯香更是其中佳品,不仅自然品质优异,且制茶工艺精湛,以冲泡三次后仍有余香成名,故有“香高味醇,经久耐泡”之称。
苍南五凤茶
五凤香茗茶产于平均海拔高度达500多米的浙闽交界处、浙江省苍南县五凤乡五岱山上。
文成刘基贡茶
文成刘基贡茶,是历史名茶,传说明朝开国元勋—帝师刘基,每年会把家乡的上等茶叶进贡给皇帝朱元璋。
平阳黄汤
平阳黄汤茶,属于六大茶类黄茶类中的黄小茶,是中国四大传统黄茶之一,与蒙顶黄芽、霍山黄芽等知名黄茶齐名。在清朝,黄汤曾被奉为贡品,在京津一带,尤其是茶行业人士间颇负盛名。
来源:温州古道
如涉及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