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文化:话说浦城茶
茶友网首页 个人中心
下载APP 下载APP
手机访问 手机端二维码

茶文化:话说浦城茶

福建南平市浦城县茶叶栽培历史有1700多年,为闽北记载最早,三国时就有茗饮之事。晋尚书陆迈为吴兴(今浦城)县令时,用茶飨客已蔚然成风。南朝大文豪江淹任浦城县令时最先赞咏“珍木灵草”,灵草即佳茗。《茶酒论》云,茶为“百草之首,万木之花”。


唐代陆羽的《茶经》,是我国最早的茶叶专著。然而,头一个述论闽北茶与《茶经》关系、实事求是指出《茶经》不足的诗人,是北宋浦城才子杨亿。他坦言陆羽《茶经》“不述建溪,盖未遇真茶也”。

“年年春自东南来,建溪先暖冰微开。溪边奇茗冠天下,武夷仙人从古栽。”北宋文学家范仲淹《和章岷从事斗茶歌》久负盛名,所和诗的章岷正是浦城人,任两浙转运使,后知苏州,官终光禄卿。

元代时,武夷山是皇家御茶园。据清董天工《武夷山志》与《浦城县志》记载:“后至元(1336)庚辰春,浦城达鲁花赤孛罗同崇安邑吏林锡翁,奉上司命造茶。”今石刻仍在武夷四曲之“题诗岩”。达鲁花赤在蒙语里是掌印人,即地方各级的最高长官。他同崇安官员林锡翁一起,奉命监造贡茶。

清代梁章钜在《归田琐记·品茶》中,概括武夷山脉茶有“香、清、甘、活”的特点,成为最早品鉴乌龙茶的方法和衡量乌龙茶的基本标准。梁章钜,江苏巡抚兼两江总督,致仕后侨居浦城,执掌南浦书院讲席达七载。人们为纪念梁章钜的品茶真谛,誉为“梁品记”,其府庭尊为“梁品堂”。他在记中还说:“浦城本与武夷接壤,即浦产茶亦未不佳”“浦茶之佳青,往往转运至武夷加烤,而其味较胜,其价亦顿增”。

杭州西湖有座龙井村,村里胡公庙有口龙井,清泉不断,庙前的茶树遂称龙井茶。在浦城县石陂镇有个龙根村,村中原龙井庵边也有一口龙井,龙井曲巷里古庵前亦有老枞,早先也名叫龙井茶。不过,西湖龙井茶出名于清代乾隆年间,而浦城龙井茶却自古“藏在深闺人未识”。后来为了避同名,乡人称作“龙品井”茶或“龙根老枞”。

龙根村尚留一棵水仙茶王,茶树高约7米,树冠宽约12米,历尽岁月沧桑,依然枝繁叶茂。

生长于浦城县忠信镇马迹村的马迹茶,是历史悠久的高山绿茶。相传古代为仙人隐居之地,留有洗马潭、石马槽、马蹄遗迹,故又称三马茶。据《浦城县志》载,清代一个叫廖斯茂的人定居于此,见遍野的茶树,惊喜不已,遂以养茶护茶、植茶制茶为生。这种茶树为小乔木,生长的茶叶宽大厚绿,民间称“大白菜”。自清代起,三马茶从闽北传到京杭,十分畅销。如今的三马茶,可制作成绿、红、青茶。

浦城的仙霞道是贡茶进京路。宋、元、明、清的皇家朝廷所用贡茶,莫不从这条道上京。浦城石陂,曾发现过古马茶道的石碑。酷爱品尝“天下名茶”的清代大文人袁枚,去武夷山经浦城的第一首诗就是《渔梁道上》:“远山耸翠近山低,流水前溪接后溪。每到此间闲立久,采茶人散夕阳西”。

上世纪60年代,浦城县仙阳茶场曾是闽中最大的处级茶叶基地。1966年,武夷山茶叶研究所所长朱寿虞,调到仙阳茶场抓茶叶生产与技术工作。朱所长为杭州人,毕业于浙江农学院茶学系,分配到崇安茶叶试验场工作,1960年负责创办茶科所并创制著名的肉桂茶。在仙阳茶场,浦城茶工刘福邦、陈孙友是他徒弟,是肉桂茶的传承人。上世纪80年代,浦城县为福建主要万担茶叶县,2014年重新获得福建省茶叶重点县称号,目前全县茶山6.7万亩,年生产加工茶叶6000多吨。


时下,浦城县高山茶品牌层出。“马迹兰香”恋人,“涧草岩花”诱人,“龙根水仙”迷人,“百丈余香”留人,“闽驿红”“桂花红”“梦棠红”,红了茶市,高山老枞,浓醇有桂叶味,清香有桂圆味,一泡茶冲十次,汤水依然本色在。

闽源山巅上的浦城茶,茶之品名,名副其实也;茶之品茗,实至名归也。

【原标题】茶文化丨话说浦城茶

注:内容来源大武夷发布,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