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鼎白茶  | 老枞银针的枞味要如何体会?
茶友网首页 个人中心
下载APP 下载APP
手机访问 手机端二维码

福鼎白茶 | 老枞银针的枞味要如何体会?


茶经言:其地,上者生烂石,中者生砾壤,下者生黄土。


我家的茶园在世界地质公园福建福鼎太姥山景区方家山白茶山。这里的山石经过长期风化和自然冲刷,令土壤富含腐殖质和矿物质。丰富茂盛的植被加之雨量充沛,常年落叶沉积成厚厚的一层腐殖质,行走其上,脚下松软而深厚,空气里有湿润的泥土和木质气息。


生长于此地的茶树根系深密扎实,主干茁壮而粗野,叶片油润呈革质,只有在不受污染的肥沃土壤才能孕育出优质的茶境,也只有在这样的茶树上才能生长出丰厚内物质的茶芽。它们相互因果,是一个看不见的有机循环。这一切,能被敏锐的爱茶人在茶汤中得以感知。



当我们的双脚站在这样的土地之上,山风拂过,身体被自然里的每一种声音穿透,感受到每一次呼吸都抵达内心深处,一切都是大地的馈赠。



我家的茶园有数十亩,有最古老的群体种福鼎土菜茶、最受欢迎的华茶1号福鼎大白茶(1953年栽种)、华茶2号福鼎大毫茶(1968年栽种)。自1984年父亲接管茶园起,40多个年头不曾停息,不论人生起落,从不落下茶季,讲究,是老茶骨的义气。

 

清明前仅有十多天的采摘期,为了这半月的收成,仅仅只是茶园养护,就要耗费全年人力来悉心管理。山坡地形种植的龙井无法以现代机械来完成耕作,日常养护和茶季采摘全凭人力。每四年深耕一次,用传统铁犁挖出土沟,充分让土壤物质进行深度交换,也有利茶树吸收更多土壤营养。每年浅耕一次利于土壤呼吸和水分贮藏。春茶后要修剪茶树,把树枝铺在茶垄上,为土壤保温透气,年深月久树枝腐烂成为天然养分。夏季需人工锄草拔除繁殖力过强的野草,如遇干旱季节需人力挑水上山灌溉。秋季需要人工以采代剪,修去过高的茶树枝,要开挖土壤施羊粪或菜饼等绿色养料,提升土壤营养利于茶树过冬……



一季短暂的收获是全年的爱与付出。这一杯传统福鼎白茶一直深受资深老客珍爱,是有原因的。



茶树的树龄和海拔会影响茶的内物质。在一定的年份内,树龄越老,海拔越高,茶树根系越深,吸收的养分越多,生命力越旺盛,芽头积聚的能量相对就多,内物质也相应更丰富,通常表现在滋味及耐泡度上。我们泡一杯茶,并不单单只是解渴,泡茶喝茶类似于动态的静心冥想过程,茶的内物质决定了它溶解于茶汤中的广度和深度。从这个层面而言,追求海拔和树龄是确有其依据。同为福鼎大白茶,廿多年树龄和三四年树龄,差别确实能被感知出来。福鼎白茶尤其白毫银针很讲究树龄,种植年份对茶树的发芽力、芽叶内物质等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时至今日,哪怕技术已越来越先进,做出一泡有品质的福鼎白茶,依然不简单。一斤明前白毫银针需要四至五斤茶青才能制成,经采摘、晾青、开筛、萎凋、并筛、归堆、干燥、精选等传统工序才能做得。这些工序中绝大部分保留了手工,机器能替代完成的部分也要依靠高水准的茶师来操作。说得明白一点,在原料品质达到的前提下,有做好的用心,还要有能做好的能力。一个有经验的老茶师能以手工茶的高标准和细节品控,来调校和操作机器,达到每一批茶最佳的滋味。能力到了,一杯茶的滋味,更多仰赖做茶人的一份赤诚用心。



我的父亲熟悉手工制茶的每一种工艺,根据他对茶的理解,对传统萎凋工艺进行了改良。每个竹匾只4—5斤茶青,全程日晒,随时观察香气转化及茶的当下状态,每一次日晒时间参数都需要“因茶制宜”,充分把每一天的茶青做到最好,这才是做茶的根本。


一片树叶,从选种、种植、养护、采摘、制作到最后的包装,穿越数代人,经由无数人的双手劳作,才有缘相见。


今年的春茶——老枞银针,我用茶日子的名义来奉上。茶日子不是一年见一次,而是把每一次都当成唯一的一次来对待。


老枞银针,有着特殊的枞味,我把它综合描述为:“厚,滑,甘,醇”,具体表现为成品茶冲泡后,浓稠,醇滑,回甘,喉韵明显,回味持久。



枞味是指茶树在三十年以上甚至上百年的成长过程中积蓄沉淀转化的一种特有的带青苔、粽叶、木质类的味道,称之为“沧桑”感。清代梁章钜《品茶》说:“枞味之味,须静心体悟之,微乎微乎!”

老枞银针之茶汤,细啜之下,因内含物丰富似有轻微的粗口与涩感,沧桑醇厚。入咽片刻,口腔后半部原有似涩、似厚的物质,层层剥开,而每一层剥开后的感觉似是而非,清甘之外,层层融化剥开的物质,在口中、喉间激荡回转。须臾,原汤水入口的收敛感释放开去。

第四冲之后,茶香沁人心脾,彷佛置身于原始森林之中,有植物类自然挥发特有的清新青香,似青苔,似野兰花,似蜜香,似果香。汤水入口逐渐转细、滑润,滋味鲜活甘爽,千姿百态,茶味浓郁,喉韵悠长。静心体悟,喉口之间的茶香茶味,似有“绕梁三日”三日之感。八冲之后,香气清幽,汤水入口即甘甜。五冲之后,花香逐渐减弱,可青苔味更加清晰,一直持续到十冲之后,青苔味依稀可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