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文化研究也需要知识和智慧(下)
茶友网首页 个人中心
下载APP 下载APP
手机访问 手机端二维码

茶文化研究也需要知识和智慧(下)

茶文化研究也需要知识和智慧(下)

 

中国历代历朝留下的汗牛充栋的茶诗、茶文、茶书都在在表明,古代中国人是很有茶情、茶缘、茶意的。然而,近现代之后却严重蜕化了,为什么呢?日本学者冈仓天心于1906年用英文写作、刊行于纽约的《茶之书》中有这样一段评论,“对晚近的中国人来说,喝茶不过是喝个味道,与任何特定的人生理念并无关连。国家长久以来的苦难,已经夺走了他们探索生命意义的热情。他们慢慢变得像个现代人了,也就是说,变得既苍老又实际了。”[3]清末以来持续百余年的国难、战乱、人祸都不断拉低了国人的生命预期,生活的目标仅仅定位在“活着”,又有何心情品茶论道呢?个人的生活世界无法完全脱离国家前途、民族事业,这也是人们在茶文化评价上扬鲁迅贬周作人的深层原因所在。智识主义才能让饮茶者持有更广阔的视野、获得更大的可能性。


 坚持智识主义,拒斥反智主义,这是我们所主张的基本立场。但正如上文所言,智识主义不等于科学主义,不能仅仅或完全采用科学方法和标准来检验茶文化研究,在此我们还需要严格区分“知识”与“智慧”。


“知识”(knowledge)是人类认知活动的结果,广义上包括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学科等全部知识,“智慧”(wisdom)则与人文学科(humanities)相关,是有关生命意义、审美意味、生活体验、终极信仰等关乎人本身的内容,文学、艺术、哲学、宗教等通常提供的是智慧。茶文化研究有别于茶科学(农学、植物学)、茶经营学(商学),主要属于人文学科,因此,其研究成果不只是提供知识,更要提供智慧,在一定意义上说,后者比前者更重要。


 中国传统茶文化凝聚了中华文化传统的三大思想体系——儒释道,就其对今天社会的合理意义而言,儒释道既有知识的内容,也提供了智慧,其中,许多知识的内容被现代科学所修正或补充,但智慧的内容不仅不能被现代科学所证实或证伪,而且它们构成了中华文化独特性的核心内容,例如儒家天人合一的思想就为当代人如何处理生态保护、人与自然相处等问题提供了智慧;道家无为而不为的思想则为现代社会治理提供了有益的启示;佛教因缘和合的思想警示人们放弃对实物近乎偏执的占有欲。


这些智慧也融入到了中国茶文化,人们概括出来的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如惜茶爱人、和敬正雅、闲隐乐等等,都以茶为媒介再现了中华文化的智慧。获得知识通常有比较现成、规范化的方法,如背诵、推理、归纳等,获得智慧则无定规,喝茶者是以各自的方式开智得慧。承认知识、智慧不同且共在,这才是茶文化智识主义应有的合理立场。


参考文献:

[1] 熊仓功夫.日本的茶道.载于王家扬主编.茶文化的传播及其社会影响[M].台北:碧山岩出版社,1992:337.

[2] 周本男.学茶笔记(一)——记范增平老师讲茶[M]. 台北:碧山岩出版社.2016:.60.

[3] 冈仓天心.茶之书[M].谷意译,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10: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