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否知否》中的茶道在宋代有多日常?
茶友网首页 个人中心
下载APP 下载APP
手机访问 手机端二维码

《知否知否》中的茶道在宋代有多日常?

最近正午阳光的热播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不知大家是否有看,小编我已被该剧的制作精良所吸引。


这是一个网络小说改编、以北宋为为背景的故事。在剧中,你能看到还原度极高的宋朝生活,点茶的镜头便是对宋代人生活的侧写,细节让人感动。


《知否知否》里的那场戏大概是这样的:一家之主罚了两个女儿,于是大老婆劝阻无效后跑来老太太房里游说。其实也就是场婆媳两个人在房间说话的戏,搁到一般的剧,大概就是坐在椅子上嘚吧嘚就完了。


但这里,老太太和大老婆在那边说着,穿插了仆人在一旁的茶台上点茶的镜头:


先是烧水,热水入茶壶



第二步应是温盏,但小编看了好几遍,

都没有这个特写,直接跳到第三步,调膏



接着热水回环



接着是点茶 



最终端上来的茶汤是实实在在的宋代点茶,

如白粥一般 



喝茶于古人而言不可缺少的生活艺术


品香、点茶,挂画,插花是中产文人和官宦世家必须要做的四件事情,在《知否》里表示了三个兰姑娘学了其中3种。


那最首先出场的就是点茶。点茶法自晚唐便有,只是兴盛于两宋,如果说唐代的煎茶重于技艺,那么宋代的点茶更重于意境。


说到点茶,不得不提起宋朝这位万事皆能,独不能为君的奇葩皇帝——宋徽宗赵佶,这可是个神人,本应是个艺术家,奈何生在帝王家啊~《延福宫曲宴记》里记载宋徽宗为群臣演示点茶茶艺的一幕:"上命近侍取茶具,亲手注汤击拂,少顷,白乳浮盏面,如疏星淡月。"


这位艺术家皇帝不仅自己会点茶,而且将所得妙处都写进了他的茶著作《大观茶论》中。


所谓:“上有所好,下必甚焉。”皇帝所乐之事,自然上到官宦之家,下到富户商贾都一溜烟的跟风。徽宗很支持大臣们玩茶,认为这是“盛世之情尚也”,所以我们从诗文里面看到苏东坡、陆游等名流志士都对点茶赞赏有加。、


点茶法是将茶末放到盏中并直接用沸水冲点,此外,为了使茶沫更加丰富,点茶法中还特别用银调羹或者竹茶宪来筛茶。所以,一般认为点茶法的精髓在于注水和筛打。


宋人点茶用茶瓶烧水,茶瓶也称为茶壶或执壶。《大观茶论》的《瓶》篇讲的就是点茶用的茶瓶。宋徽宗说:“瓶宜金银。”意思是,茶瓶最好是金的银的。


茶瓶



五个步骤教会你在宋朝喝茶


点茶分为“碾茶——罗茶——候汤——熁(xié)盏——点茶 ”五个基本步骤。



碾茶——用好的棉纸裹住茶饼敲碎,然后将碎茶块放入碾槽中快速有力地将其碾成粉末。碾茶要迅速,不能长时间碾茶,否则有损茶末的新鲜度。如果不是当年的新鲜茶饼,最好将茶烘烤后再碾,以激发陈茶封存过久的香气。



罗茶——将碾好的茶末放入茶罗中细筛,确保点茶时使用的茶末细,多筛几次,越细越好,这样才能“入汤轻泛,粥面光凝,尽茶色”。



候汤——即煮点茶用水,煮水的原则是:以鱼目、蟹眼连绎迸跃的二沸水为度。也就是说,当看到水面呈现鱼眼大小、蟹眼大小的沸泡时,就可停止加热了。待三沸后,水就偏老了。泡茶时,取二沸的水,置边上,等到水没有沸腾的声音,就可以用了。



熁盏——调膏点茶之前,先用开水冲涤茶盏,类似于今天的“温杯”。在宋时,人们认为“熁盏令热”,可以使点茶时茶末上浮,“发立耐久”,有助于点茶的效果好,否则茶不浮。



点茶:《大观茶论》里把点茶注水的程序分为七次,即“七汤”,每一道汤的水量、力度和点注的位置都有不同,对茶的“发立”起沫都有影响。


宋徽宗说:“点茶不一。”点茶的方法不一样,出来的效果也不同。每一次筛茶的方式和要达到的效果都不一样,最后达到的状态是:“乳雾汹涌,溢盏而起”。


图片里小姐姐手上拿的这个

似刷子又似打蛋器的竹制品就是茶筅


一汤:可用汤匙先将茶末调成膏状。水要环绕着茶注入,不可直接冲在茶末之上。


二汤:二回注水要求来回成一条直线,快注快停。


三汤:三回注开水时,运用茶筅要轻盈均匀,此时茶面沫饽大半已成定局。


四汤:注入的开水量要少,茶筅的击拂要舒缓。


五汤:此时注入开水要看茶汤沫饽的状态决定击拂轻重。


六汤:如果这个时候沫饽勃然而生,只要缓慢搅拌就行。


七汤:最后一次注开水要看沫饽厚薄、凝固程度,如果达到要求,点茶便可完成。


福利来啦!


茶艺师联盟新品发售
宋代点茶执壶 仿古瓜楞汤瓶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