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系【茶叶进化论 高阶品鉴班】第九期家恆同学所写。因原文较长,故分篇发送。
说起普洱茶的历史,众说纷纭;人们对历史的认识,也是五花八门。
课程有一讲专门谈论「普洱茶史纲」,在此,依个人理解再次诠释。
1
离开汉族视野
「普洱」二字,并非汉语词汇,这个词源于傣族,是汉语音译。
「普洱茶」一词进入汉语词汇,在1729年清代雍正改土归流之后。
在此之前,普洱茶是一种南方民族的特有产物,不论是南诏国的罐罐烤茶还是西双版纳的竹筒茶,澜沧江流域的茶叶体系都有别于长江流域。
跳脱传统汉文化视野,将可以帮助我们更清晰地认识普洱茶。
2
茶马古道的观察视角
早在南诏国时期,云南就有滇藏茶马古道。
茶马古道是什么?茶马古道不只是一条路,不单是一种历史文化,而更多是一种经济链条,这个链条不单是指茶与马的贸易,而是在于以茶马古道为核心的人类学观察视角。
改土归流后,茶马古道主要有三条:滇藏茶马古道、中原茶马古道、南洋茶马古道。
茶马古道的繁荣,决定了云南茶产业的繁荣。
滇藏茶马古道历史悠久,云南茶与康藏物产的贸易关系,不仅促进了康藏地区的经济与文化,也使得这一条经济链条上,得以产生商贸聚落。
在清帝国统领下的滇藏与中原茶马古道,也促进了清帝国对西藏民族的秩序输入。因为经济稳定,政治就不容易动荡。
中原茶马古道,得益于清朝宫廷的大力推广。
为什么清王朝要大力推广普洱茶?原因在于,扶持云南茶产业,茶马古道的经济链条将可以帮助王朝有效统治西藏藏族和中原汉族。
让中原成为云南茶的消费区,可以扩大茶产业,巩固云南疆土,进而发挥在东南亚的政经影响力,这是中原茶马古道的战略意义。
南洋茶马古道,既源于云南本身与东南亚水陆交通的方便,也源于清帝国对于整个东亚的经济扩张。
南洋茶马古道,让华侨喝惯了普洱茶,于二十世纪末,也反过来恢复了普洱茶的生产记忆。
三条茶马古道,共同发展云南茶产业,便造就了清代《普洱茶记》里记载的「入山作茶者数十万人」。
3
生熟之争
在李扬老师的分析看来,普洱茶根本不存在生熟之争,因为普洱茶本来就生熟皆有。
为什么?
从今天运往西藏的下关沱茶来看,茶品压制时已经具有一定发酵度,新茶汤色偏黄。
运往南洋的茶,则是已经发酵了的「红汤茶」,类似今天的熟茶。
民国时期佛海茶厂厂长李拂一在《佛海茶业概况》中写到:
(晒青毛茶)入篮须施以少量水份,以防齑脆。竹篮四周,放以大竹,一人立栏外,逐次加茶,以拳或棒捣压,使其尽之紧密是为「筑茶」,然后分口堆存,任其发酵,任其蒸发自行干燥,所以遵绿茶方法制造之普洱茶叶,其结果反变为不规则发酵之暗褐色红茶矣。
运往中原的茶,则是汉族熟悉的绿茶,也就是生茶。
茶叶用什么工艺加工成什么样,因应市场需求而不同。普洱茶因为销区不同,产生了不同的制作方式,这是李扬老师提出的模型。
4
断代,断裂的茶马古道
普洱茶发展至一九四零年代,由于二战爆发,中原、南洋两条茶马古道断裂,仅存滇藏茶马古道,云南茶产业受到巨大冲击。
建国后,受冷战与计划经济影响,南洋茶马古道难以恢复,普洱茶产业仅靠中茶公司的出口计划勉强维持,在港台南洋茶商进入云南的九零年代之前,普洱茶可以说断代了五十年。
九零年代,港台南洋茶商循着旧记忆,拿着老茶饼,进入西双版纳寻找普洱茶,却发现普洱茶产业几乎破败,易武人甚至不知道有普洱茶饼。
从恢复普洱茶记忆这个层面来说,吕礼臻、陈怀远等人对普洱茶的贡献非凡。
历史往往功过参半,赞扬与褒贬皆有其片面性。
回溯历史,辩证分析,重新理解普洱茶,对于喝茶人而言,不仅增加了茶汤的历史厚度,也令人神思更加澄莹。
作者丨家恆
吟游四方的理想主义者,现居昆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