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宁茶学堂】一代传奇云南茶历史的兴衰
茶友网首页 个人中心
下载APP 下载APP
手机访问 手机端二维码

【凤宁茶学堂】一代传奇云南茶历史的兴衰

 滇 红 世 家    一 味 相 承 

云南茶叶发展始于商周,产于西汉,传于三国,商于唐朝,得名明代,盛于清朝,衰于民国,享誉现代。

 始于商周 

东晋常璩qú(公元347年或稍后)在其所著的《华阳国志·巴志》中记载:“周武王伐纣,实得巴蜀之师,……鱼盐铜铁,丹漆蜜……皆纳贡之。”其中,巴蜀包括四川和云南、贵州部分地区,故贡品中就有云南茶。

《史记·周本纪》记载,周武王在公元前1066年率军南方八个小国讨伐纣王,其中有濮人,他们祖居云南,是云南种茶的始祖。故可以推测,在三千多年前的商周时期,云南濮人已经开始生产茶叶了。

 传于三国 

三国时期魏国的吴普在《本草》一书中记载:“苦菜,一名荼,一名选、一名游冬;生益州川谷山陵道旁,凌冬不死,三月三采干。”上述记载的“荼”即现今的古茶字。益州包含了今天的曲靖、玉溪、昆明、大理等市。都表明了云南茶历史的久远。

此外,从已经发现的大量分布在澜沧江中下游过渡型、栽培型古茶树来看,树龄高达千年,如凤庆3200年的大茶树、澜沧邦崴1700年的古茶树及景迈山发现的万亩古茶园,均表明在云南普洱、版纳、临沧一带就有种茶的历史。云南民族先民很早就懂得使用茶叶和种茶,但真正开始大规模种茶应与“武侯兴茶”有关。

武侯兴茶

最早见于南宋李石《续博物志》载:“云茶山有茶王树,较五茶山独大,本武侯遗种,今夷民祀之”。

在1753年《续云南通志》,1807年清·师范《滇系·山川》,1850年道光《普洱府志》,到比较有权威的清·阮福《普洱茶记》也曰:“革登山有茶王树,较众茶树高大,士人采茶时,先具酒醴礼祭于此”。

图片来源于网络

从1755-1850年的100年间,记述了孔明山以孔明遗器命名的六大茶山“本武侯遗种”的茶王树及人民群众祭茶祖孔明的活动。祭祀活动相传至今,可见历史是十分悠久的。

孔明兴茶

除史料外,经过大量学者的研究认为:云南省境内还存活着许多千年以上的大茶树,孔明南征因地制宜教民种茶,发展经济,以资钱粮是可信的。此外,孔明深知处理民族关系,要讲究团结和睦相处,向各民族灌输茶文化,以茶敬茶,以此来潜移默化名族向和平文明转化。孔明借茶教化,“以茶治边”,以达到治国安邦、长治久安的目的,把茶文化与政治巧妙结合。

 商于唐朝 

唐代饮茶在百姓中流传开来,尤其在中唐以后,饮茶之风盛行,成为国饮。唐代饮茶以煎烹为主,将茶饼碾碎成末再饮。这种方式一直延续到宋代,宋人点茶技艺更加高超。

图片来源于网络

元末明初,饼茶生产趋势衰退,散茶开始被人们接受,用沸水冲泡散茶的饮茶方式走进了人们的生活。从唐代至明代,茶已成为人们的生活必需品,茶叶的发展需求与日俱增。

 得名明代 

明万历年间,谢肇淛《滇略》(1620)卷三中云:“士庶所用,皆普茶也。”普洱茶第一次作为专有名词出现。普洱茶也因普洱府得名。

 盛于清朝 

清代,因贡茶需求量加大,清政府对六大茶山的管理及发展茶叶生产措施不断加强,以攸乐、革登、倚邦、莽枝、蛮砖、曼撒为主的西双版纳茶区,成为云南主要贡茶和边销茶主产区,该地在清代中期已产干茶8万担,创历史最高水平。随着制茶、卖茶的盛行,茶马古道上骡马不断、商旅塞途,生意兴隆,一片繁华景象。

成书于嘉靖四年的《滇海虞衡志》中写道:“普洱茶名重于天下,此滇之所以产而自利赖者也。”

《云南通志》《普洱府志》和《大清一统志》都有“蛮民杂居,以茶为市,仰食茶山”的记载。

可见,云南茶,尤其是普洱茶在清朝已盛极一时,商业繁华景象不可想象。

 衰于民国 

清末民初,西方列强入侵,社会动荡、战乱频繁,茶马古道及茶叶销路中断,普洱茶日渐衰落。因战乱及疾病的流行,大量茶树被烧光、砍光,茶园大面积被破坏,茶叶贸易中断,普洱茶一蹶不振。民间流传这样一首童谣:满山茶树光秃秃,茶农茶工泪汪汪,两手空空无出路,卖儿鬻女去逃荒”,真实的反应了云南茶叶衰败的景象。

 享誉现代 

新中国成立以后,20世纪五六十时年代,云南省人民政府致力抓茶叶发展,垦复老茶园,大力发展新式茶园,并重点发展云南大叶种红茶及绿茶,以满足国际市场的需求。

20世纪70年代,从1973年起,云南茶叶进出口公司开始自营出口普洱茶、红茶。为满足外销市场,开始试制成功了普洱熟茶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普洱茶越陈越香的独特特质,陈年普洱茶被人们所挖掘,普洱茶再次回归到人们的视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