旷达斋 录 原创作者:余悦
中国国际茶文化创始会长王家扬先生关于《大美中国茶》"图说"系列的序言推送后,引起了读者对这套丛书的极大兴趣。现征得丛书主编余悦研究员同意,特转发《图说中国茶》一书。该书出版于2014年,却写作完成在10多年前。今天推送的是该书第二章第二节"儒家和茶文化",重点介绍了儒家茶文化的的"和"、"廉"、"俭"和治世精神。
儒,表现为尊孔重礼等,有国学之称。过去中国人尊的是皇天厚土,以大地为母亲,所以平和、温厚、持久,这便成就了儒家的思想体系。其核心思想表现为"仁义礼智"等,尤以中庸为本,互为得益为前提。
中国的儒家思想突出于中国人性格,中国人性格虽然较温和,但并非无原则。在茶的发源与传播地,茶的发展均受故土文化的影响。传统茶文化脱离不开"和谐",这就是儒家的中庸为本。儒家主张在饮茶中沟通思想,创造和谐气氛,增进友情清醒、达观、热情、亲和与包容,构成儒家茶道精神的欢快格调,这既是中国茶文化的主调,也是与佛教禅宗的重要区别。儒家茶道是寓教于饮,寓教于乐。在民间茶礼、茶俗中儒家的欢快精神表现特别明显。
中国人与茶中之"和",好像是天成的,人们主张在饮茶中沟通思想、创造和谐气氛、增进彼此的友谊。在过去的农村,有客人进门就会敬上一碗茶,以示欢迎、友好与尊重。酗酒会导致斗殴,却没有听说有人因喝茶而打架,这就是传统文化长期以来给人以内在的"规范"。即使争吵、双方有不愉快的事情,也去茶馆评理、讲和,这不一定是茶道,但却是中国人赋予了茶的"中国特色"。茶中的内涵是深刻的,懂得茶理的人往往能从茶事里悟出其中的"道理",但对许多人来说,讲到茶"道"不容易,其原因难于简而言之,有时与"道"擦肩而过也不知。茶道以此为基础,精妙高深,与《周易》的阴阳五行思想相合。中国人的茶事,处处体现和谐,"和合"便热闹兴旺。
然而,古往今来,有识之士一直倡导廉、俭。茶在养廉、雅志和励志等方面的作用是由古及今的,"清茶一杯"寓意深长。中国的知识分子,从来主张"以天下为己任",很有使命感和责任心,这也寓意于茶事中。许多优秀的大茶人如苏东坡、陆游等无不如此。以精神来推动茶文化潮流的不乏儒生们,茶的励志与儒家思想结合在一起。唐朝之前的政治家恒温、陆纳等以茶养廉,以对抗两晋以来的奢靡之风。亦能产生积极的思想。明代,国事艰难,更继承了这种传统,称竹茶炉为"苦节君像",实是社会对"俭德"的呼唤。陆羽在《茶经》中开宗明义地讲,茶之为饮,最宜精行俭德之人,"茶可行道"也。
卢仝被后人誊为茶之"亚圣",他用饱畅的笔墨绘出饮茶的意境,在中且特别强调了儒家的冶世精神,是对唐代中国茶文化精神的总结。
《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
日高丈五睡正浓,军将打门惊周公。
口云谏议送书信,白绢斜封三道印。
开缄宛见谏议面,手阅月团三百片。
闻道新年入山里,蛰出惊动春风起。
天子须尝阳羡茶,百草不敢先开花。
仁风暗结珠琲瑕,光春抽出黃金芽。
摘鲜烙芳旋封裹,至精至好且不奢。
至尊之余合王公,何事便道小人家。
柴门反光送俗客,纱帽笼头自煎吃。
碧云引风吹不继,白花浮光凝碗面。
一碗喉吻润, 两碗破孤闷。
三碗搜枯肠,唯有文字五千卷。
四碗发轻汗,生平不平事,尽向毛孔散。
五碗肌肤清,六碗通仙灵。
七碗吃不得,唯觉两腋清风生。
蓬莱山,在何处?
玉川子,乘此清风欲归去。
山上群仙司下土,地位清高隔风雨。
安知百万亿苍生,堕在巅崖受辛苦。
便为谏议问苍生,到头还得苏息否?
这首诗分三部分。第一部分以軍将打门,谏议送茶写起,既包含礼仪精神,又包含伦序与讽谏。谏议送茶,己含以茶交友之意。而仁风暗结,夸赞茶性不奢 ,又表达仁爱与养廉的精神。
一碗喉吻润,是物质效用,二碗破孤闷,开始对精神发生作用。三碗喝下去,神思敏捷,李白斗酒诗百篇,卢仝却三碗茶可得五千卷文字!四碗之时,人间不平,心中的块垒,都用茶浇开,说明儒家茶人为天地立命的奋斗精神。待到五、六碗时,便肌凊神爽,而有得道通神之恐。
最后笔峰一转,想到茶农的巅崖之苦,请孟谏议转达对亿万苍生们关怀与问候。表达茶人为生民立命的精神,这里才是真正的讽谏。
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期小编:暖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