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年藏茶为什么都是牛皮包着的?
茶友网首页 个人中心
下载APP 下载APP
手机访问 手机端二维码

陈年藏茶为什么都是牛皮包着的?

    陈年的藏茶颇有异域风采,比如以牛皮为外包装扎的茶,这种牛皮包装的藏茶虽然外观朴拙而且还略带皮毛的原始气息,却丝毫不影响茶的品质和价值。在近几年茶叶拍卖会上,就有几款来自藏区寺庙的牛皮包茶,每包茶(约60斤)的起拍价在2到50万不等。试想,当年每斤茶的价格每包也就在500元左右,这种增值空间可想而知。

花包

打开牛皮包,可以看到藏茶原有的包装,长条形的竹篾里裹着茶,每条长约1米,有“金尖”和“康砖”两种,每条20斤(早期曾为16斤)。其中金尖是4块,每块5斤左右;康砖则是20块,每块1斤左右,每1块独立的茶砖都各自有一层棉纸包裹着。不过,本来的竹篾包装,又如何变成了牛皮包装呢,这就要从边销茶的入藏说起了。

    藏茶源于唐代,产于四川雅安。从宋代起藏茶就被列入边销物资,直至新中国建立后,均为官方统筹对藏区的供应。由于地理差异,藏茶的运送始终是一件繁复艰巨的工作。无论是南路边茶(即从雅安走康定进藏)或西路边茶(灌县走松潘进藏)都是由低海拔到高海拔的转运,而且一路山连着山绵延不断,道接着道崎岖多险。所以,运送茶叶全大部分路途靠牲口的背驮,而竹篾在马牛的背上长时间摩擦则会使之受伤以致死亡。为解决运输中的诸多问题,在汉藏交界的康定、松潘等地的“锅庄”(商号)以兽皮料对藏茶进行二次包装。他们雇佣一些“贾卓娃”(缝茶工)用牛皮将茶叶重新打包缝制,如短运距的就缝“花包”,即没有完全把茶的竹篾裹满覆盖;若是远距离的,如拉萨以至更远地方则需缝“满包”,以防途中破损。因为藏茶都是先运到锅庄集中再发运的,所以茶的品种批次甚至等级也可能无法完全归置清楚。一般情况是满包内的茶可能是混装的,或是康砖、金尖,或是较为大片的川制茯砖茶,具体要开包后才能知道内装的品种和品质。如果是供贵族喇嘛的满包茶,外包要用牛、马、羊的上等皮料(个别高端的用狼皮),而花包则是比较容易识别的装康砖和金尖,几乎没有什么悬念。

满包

    不过,在现存留的牛皮包藏茶中以金尖居多,康砖数量极少,这与金尖主销前藏的相对边远,而康砖主销后藏的康巴地区的相对靠近也有关系;另外因康砖用料较为精细和原材料稀缺,上世纪九十年代前主要生产金尖以满足产量,其实康砖藏茶一直是有生产,因为康砖比较高端、珍贵,虔诚的藏民一般不会用牛皮包着康砖藏茶去奉献给寺庙或供贵族喇嘛,原因是打包时是用鲜牛皮、茶叶始终会吸取牛皮的一些气息。

    而随着道路和交通工具的发达,牛皮包茶也逐渐地远离我们的时代,成为一种特定时期和特定区域的产物。

    有人可能会问,把藏茶装在皮囊中似乎不妥,因为陈化中的茶叶会吸取牛皮的气息。其实不用担心,以高原的环境条件,用牛皮包装藏茶也不失为上策:一是高原的气候干燥,牛皮处于风干的状态;二是牛皮包本身是有透气性,有利于藏茶的继续陈化,所以汤色也显得特别的红浓透亮;再者是牧区宽广,牧民多在水草丰茂处驻扎,而茶裹在牛皮包中也就不易受潮,可谓因地制宜、物尽其用。

    牛皮包金尖藏茶的故事,是在不经意中形成,进而演化成一个具有民族性和地域性的茶俗典故,听起来很美,喝起来更美,拥有它也就完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