乍寒还暖的初冬午后,
时阴时雨的江南终于放晴,
暖阳下的老器物、老房子,像有了新生命。
在游人如梭的紫砂故乡陶都丁蜀镇,
目光扫过利永紫砂博物馆
【顾景舟展厅】陈设的那把【洋桶壶】,
就像被钩子锁住了心神。
朴素的壶身散发出强大的气场,
没有一见钟情般的心动、着迷,
却让人平静,亲切,如多年老友重逢。
冬日临近,虽有空调、羽绒服御寒,
我们还是渴望寻找到一把泡出滚烫茶汤的好茶器。
有人不解,电商已经普及成了大家的日常,
天猫、京东、淘宝,
什么壶没有呢,下单次日就能收货,多容易啊。
时代变了,节奏快了,很多东西都变了味,走了样。
网购如此便利,要寻找到一把趁手、心动的壶,
却变得更为不易。
在做这期众筹之前,我们暗暗发狠,
将寻壶标准提高到疯狂的地步。
●它必须出自大师手笔
●必须是经典壶型,又不能像西施、石瓢那样普及
●要足够有型,足够实用,增加冬日里茶人的泡茶愉悦感
●足够有内涵,最好半壶茶汤半壶历史
●让茶人泡茶、喫茶时更有仪式感
抱着这样的心态,
我们在利永紫砂博物馆上上下下走了好几圈。
一边溜达,
一边对着展柜内动辄上千万的藏品“指指点点”。
众筹已经进行到第九期,展柜里的
【石瓢】
【大口扁腹】
【汉方】
【朱泥小品】
都已是我们的众筹复刻作品。
而现在,我们越来越挑剔,
从【明清展厅】到【当代展厅】,
一路走来,意见分歧从来没有停止过,
每把壶都足够优秀,却又有那么一点不合时宜。
直到我们在这把【洋桶壶】前停了下来。
与“洋火”、“洋塘”取名一样,
“洋桶壶”一开始为外销创制。
其中独钮洋桶主要用于外销,
而牛盖洋桶、平盖洋桶用于内销,
不打磨抛光,不镶铜饰边,
以素面裸胎体现紫砂本质。
在清末民初至1970年这段年限内,
紫砂洋桶壶在壶界、茶馆、好壶者、藏家眼中,
既是首选日用佳品,又是鉴赏艺术珍品。
一把茶壶,要受欢迎到什么程度,
才能成为“日用品”?
过去,一般人上茶馆,
早晨三、四点钟就起身,
洗面漱口後即上茶馆吃茶。
大先生提着包箱,
包箱内是高档的紫砂“牛盖洋桶壶”。
工人、职员、账房等人一般是拎着竹篮,
竹篮内放置着棉絮之类,
内包日用“牛盖洋桶壶”。
低薪阶层和农民一般不拎篮,
而是一手提着“平盖洋桶壶”,
用食指套只茶杯,另一手提烟筒袋上茶馆。
宜兴窑场上三班倒的技术工人,如烧、装、开的大师傅正好在龙窑上当值,或在炉房内烧窑,不能上茶馆,那紫砂洋桶壶就成了随身品,人到哪,壶到哪,稍有空闲即坐下茗泡享受一番,下工回家洋桶壶茶壶即安放于长台头。来客人即用紫砂洋桶壶泡茶,成为宜兴窑场饮茶习俗的一道风景线。
可以说,在特定年代里,宜兴紫砂洋桶壶是最为人欢迎和喜爱的紫砂茶壶品种之一,也是使用人最多,使用面最广,使用中感到最适用的泡茶器皿之一。到现在,很多六十岁以上的老人泡茶还是习惯使用紫砂洋桶壶,这一点特别是在江南,在宜兴,在窑场,在乡村得到了确认。
在我们面前的这把【洋桶】,堪称洋桶中的洋桶,经典中的经典。
因为顾景舟早年曾跟有“洋桶王”之称的储铭学壶,做得最多便是它。在抗日战争后期,顾景舟生活艰难,以接受别人定制“洋桶壶”为生计,因此“洋桶壶”也是顾景舟大师心得最为丰富的一种壶型。
除了堪称暖水瓶的1200cc容量“喜人”,
它几乎无可挑剔。
我们决定用原矿紫泥原样复刻顾景舟的【洋桶壶】,
同时把容量缩小至490cc。
复刻的过程本身充满了枯燥、无趣、甚至是些许沮丧,即使在全息影像以及3D打印技术的帮助下,试样、试片,定型、微调、测窑温、试验烧制等工序同样是在考验大家的意志。
在此,还要夸一下我们的五十多名当代紫砂大师,由他们挂帅的众筹复刻小组,对复刻精益求精,不论造型还是气韵,保证了本次【洋桶壶】的复刻品质。
由大师团队负责考核选拔的36名匠人,负责此次景舟【洋桶壶】的制作。他们来自于利永紫砂的五百余名签约工手,有些在圈内已小有名气。为了以本次众筹,他们依然加班加点,很多人清早黑了眼圈还不忘进度,真得有股手艺人的忘我精神。
本次众筹的紫泥,全部出自我们自己的练泥厂,几位六十多岁的爷爷平均练泥经验超过了35年,坚持沿用繁琐的古法手制。
这样一把充满情怀的【顾景舟牛盖洋桶壶】复刻作品,
相较原作1000cc的容量,
仿佛在崭新的时代焕发了新春。
它轻盈的壶身、出色的出水带来的实用饮茶体验,
几乎能胜任任何场合。
更何况,它自带的怀旧内涵,
一堆紫砂壶的名家佳话、
名字由来、壶型的日用盛况等着你开口与亲朋分享。
在办公室里沏上一壶,
繁忙的工作不时来上一口,
大有“偷得浮生半日闲”之感,
工作、享受两不耽误。
在茶室会见客户、朋友,
自带一把【洋桶】显得尊重,
一壶容量轻容应对三五好友,
更是自带话题属性。
过年时送给长辈、领导一把【洋桶壶】,
注定会在一堆营养品、保健品中大放异彩。
它越用越让人上瘾的属性,
能让对方记得一辈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