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普洱茶的复兴,台湾是重要的肇始地之一。普洱茶进入台湾,大致是从20 世纪 80 年代开始的。作为“亚洲四小龙”之一,经济的高速发展让台湾人日渐富裕,生活也就开始讲究起来。
所以到 1980 年的时候,台湾茶人除了讲究茶叶本身之外,也开始讲究茶壶的适茶性,一般粗制滥造的台湾大陶壶,或者是大瓷壶俨然已经看不上眼,于是台湾茶人把眼光聚焦到更为雅致的宜兴紫砂壶上,并奇迹般地形成了长达 20 年的紫砂壶收藏热潮。
处于改革开放初期的内地,当时与台湾还没有直接的贸易渠道。台湾火热的紫砂壶需求,只好通过香港走私到台湾,利润高达数十倍。这样的暴利,让往返港台两地的走私船络绎不绝。
刚开始时,普洱茶与紫砂壶走私并无关系。但后来,走私者本能地要把货船尽可能地塞满,于是也会顺便夹带一些港货回台,普洱茶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开始进入到台湾。
不过最初,普洱茶在台湾的境况并不好。因为价格十分便宜的缘故,普洱茶进入台湾后逐步攻占了中低端市场,让买不起高山乌龙茶的贩夫走卒也能基本满足饮茶需求。但台湾人最初称呼普洱茶为“ 臭浦茶”,从中也能看得出,很多台湾人还是不能接受普洱茶的滋味。那时卖普洱茶的台湾茶商往往会说:“你不喝没关系,因为普洱茶不是喝的,是拿来养壶的,你看这黑黑稠稠的茶汤,最适合养壶了,一砖熟茶养壶出来的效果抵得上十斤台湾茶,省钱呀,而且喝不完的茶汤还可以浇花,茶渣可以当肥料……不买茶也没关系,你买我一把壶,我送你十砖茶……”
普洱茶在台湾,就是以这种半卖半送,甚至是“ 连哄带拐 ”的模式,逐渐推广开的。在这种推广过程中,不伤胃的普洱茶让许多常年喝乌龙茶导致胃弱胃痛的饮茶者有了极佳的替代性茶品,这些人不见得是中低阶层的茶人,也有许多高端茶人,甚至是专业茶人和精英茶人混于其中。
也正是中高端茶人的进入,在品饮过程中慢慢发现普洱茶的美妙,于是一些高端老茶,比如印级茶和号级茶开始进入台湾。20 世纪八九十年代是普洱茶在台湾生根发芽的关键期。在这 10 多年间,部分台湾茶人慢慢地从较为低端的熟茶一直喝到高端的老生茶,并且体验到老茶的美妙滋味。
节选自《普洱》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