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百川归海 以茶围城
茶友网首页 个人中心
下载APP 下载APP
手机访问 手机端二维码
一头大象-普洱茶

上海,百川归海 以茶围城

在上海纷繁有序的车水马龙里,空间的极度紧迫至今影响着市民的衣食住行取向,精打细算的市井气源于和用地空间的长期抗争,这造就了上海人饮茶习惯的极度收敛,而具有季节性的绿茶可说适应了这一紧张的生活节奏。

计划经济时代下的上海和其他城市一样,一杯茶的事,基本不可能过多地深入日常。作为沿海最早开放的城市之一,直到1992年改革开放政策的深化,经济特区的模式被移植到上海浦东新区,茶叶市场才逐渐解冻。上海处于浙江、苏州、福建、安徽一带优良绿茶产区合围之地,在早年的水网通渠时代绿茶便已悄然入沪。然而当地市民以前买茶,往往就是去茶店买上二三两,把它当作时蔬冷藏至冰箱一角,庆幸的是,茶叶在上海民间的渗入,依然穿透了市井文化的滴水不漏。

遍地开花 处处茶城

就全国范围而言,茶城这一新兴业态在上海算是引领风潮,起步较早。第一代茶城天山、大宁、老西门、金桥、江湾等,覆盖率占整个市场的70%,囊括了上万家实体茶商,遍布于静安、闵行、浦东、嘉定、黄浦、杨浦、徐汇等地,主要集中在闵行区,这得益于建筑用地的大面积规划。位于静安区,2007年伊始投入运营的大宁国际茶城,规模达到5万平方米,可容纳300余家门店,集茶叶检测厅、茶叶博览厅、茶艺表演厅、茶吧、茶馆于一体,茶叶市场面向英、美、日、印度、斯里兰卡等世界茶产区开放,可见当时上海市政府规划茶城是按照国际化的体量打造。

在一个寸土寸金的城市里,茶城的兴起在用地规划上是必要地精打细算的,然而,多数的茶城里头,并生的古玩、字画、手作店见怪不怪,甚至在鞋帽批发市场里也夹杂了做茶叶营生的。

位于长宁区的天山茶城2005年开业,当时入驻茶城的商户可谓汇通南北,以浙江、福建、广东的茶商居多。那时就来茶城做普洱茶生意的福建人叶女士就已经打出“越陈越香”的名号,十余年来不改初衷,经营没有太大的起落,出于热爱,她不仅订阅许多专业类茶书籍,还自费去日本学习茶道,不时淘来铁壶、柴烧为店面装饰点缀。她对于茶类的研究超过了一般的商人,对普洱茶的产制也所知甚广,为了解山头茶,她也曾数次深入云南的三大普洱茶主产区,但是令人苦恼的是,如今普洱茶在沪上知名度与日俱增,生意却是越来越难做。而她多年来醉心于茶艺生活创造出来的小小一方天地,满足于现有规模,偏安于茶城中自得其乐。和她类似的经营者不在少数,即便如今,几乎每一家茶叶店,铁观音、福鼎白茶、红茶、花茶、水果茶应有尽有,普洱茶仍然是必备的品类,多年来,正是他们维系起了茶城的运作和生气。

如今上海的茶城虽说表面有些门庭冷落,门店内的经营模式却是网红经济暗涌,茶城里的商人们犹如深锁空闺,实体店的萧条逼得他们依赖抖音等新生流量平台,玩起直播销售来,他们精心布置门店或是一桌茶席,只是为了直播期间的视觉效果,线上远比线下热闹。

可说,茶城在上海的出身显得芜杂而又青涩,但是这一业态多年来基本趋于了稳定,茶城内的商户进进出出、改头换面,流动性大。然而,上海的茶城除闵行区的九星茶叶市场因用地问题而被进行类似外科手术的肢解外,十余年来可比许多茶馆的生命力更为持久。这得益于上海地区稳定的经济局面,也是上海茶叶市场稳步发展的中坚力量。

上海是一首极为庞大、循环往复的交响曲,但是日常厨下的腾挪却更能展现人们的生活维度。在这首乐曲里,咖啡、茶、西餐、中式菜,任意转换、任意混搭而毫不违和。操着山东口音的小贩开川菜馆毫不稀奇,而在衡山路酒吧林立的街区,年轻人新开业的茶道生活馆同样很搭调,他们集花道、茶具、新茶饮于一体,风格倾向于年轻一代的消费群体。

离外滩咫尺之遥,一家不足15平方米的小店面,店主此前就是大宁茶城的商户,里面空间逼仄,连个泡台都很难安放,各类茶品毫无分类、任意散置,加上冷气和进出人流的呼吸,实在不敢保证茶叶的品质。茶店紧挨着一家重庆面馆,勉力维持着生计,问及迁出茶城的原因,他说茶城缺乏规范的管理,加上外来散客的不稳定,本地人很少光顾,单靠积年老客户的信任度,不如把店铺搬到街区,面向散客,换一种销售模式。

早期的咖啡馆是商务人群贸易洽谈的不二之选,十里洋场曾一度被咖啡馆占据,第三空间的确太适合上海人了。茶城显然不能满足这一需求,目的性极强的出行使得上海人极为注重有效社交,主打消费茶使得商务性质的连锁茶馆契合了茶饮主流,随着茶饮文化的普及和市场需求,以点带面的辐射趋势让一部分经营者从茶城之中分化出来,选择商业街、城市CBD、别墅群落开设茶馆,且不乏拥有大资本操作的连锁茶馆诸如隐溪、禅溪遍布上海各个区域。

绿茶当家 白茶蹿红 普洱稳中求进

上海的各个大区之间是相对独立而又相依并存的经济体,这些经济体是由大大小小的区域性人群构成,因此,上海从事茶业的经营者逐步把客户精准划分。据当地经营茶馆达十年生涯的黄女士谈及,上海人去茶馆极少会现场购买,茶馆基本局限于商务洽谈的场所。上海人买茶可以真正做到足不出户,考虑到出行成本,恐怕去一趟店里买茶的耗资还没有交通费的花销大,因此他们对品牌的信任度和忠诚度高于其他地区,一旦认定,不会轻易变更,因为多元的选择意味着成本叠加,这也是普洱茶潮起潮落,上海人却稳坐钓鱼台,不跟风起哄的原因。2007年普洱茶大跳水在这个地方却波澜不惊。如果说脚踏实地、仰望星空算是一种理性,那么上海人却是脚踏实地,还是脚踏实地。

对品牌的高度专一,不免会对新品牌在上海地区的立足造成困扰,但对普洱茶而言,当地人对勐海茶厂、下关茶厂、黎明茶厂、澜沧古茶等老字号的普洱茶企业依然保有很好的群体记忆。十余年来,黄女士先后从临街的旧上海老房子到时尚商圈开店,最终选择虹桥别墅区开设茶馆,她选择的产品主要是岩茶,回避了普洱茶,逐步形成岩茶为主,白茶为辅的福建茶系销售网络。

上海市场是一个科技含量极高的综合性平台,具有成熟市场的自我调节功能,国内的茶叶市场在计划经济管控下,曾一度处于封闭或半封闭状态,这种局面造成的消费惯性在市场放开后,上海是适应较快的地区之一。最先博得上海人胃口,以龙井为代表的绿茶,在六大茶类里处于上升趋势,占比四成有多,目前还在不断增大。但近年来除江浙一带的绿茶主产区外,滇黔川的绿茶开始少量流入上海市场,其中以贵州省的额度最大,如今流入沪上的贵州绿茶每年达20吨。总体上绿茶基本上处于产量和销量平衡。近五年来白茶和黑茶在上海迎来发展良机,2013年下半年,白茶在上海市场异军突起,势头迅猛,2014年即达增长小高峰。这和福鼎白茶的商业智慧密不可分,福鼎白茶拥有大小上千家作坊,然而只有两百余家拥有“福鼎白茶”的冠名权,福鼎白茶整合了大部分的中小作坊模式,培养扶持销售额千万级的茶厂,使白茶类在上海地区达到弱化区域品牌、而突出了企业品牌,这为包括普洱茶在内的其他茶类树立了很好的商业模式。此外黑茶类在上海的增速仅仅次于白茶,而乌龙茶类广有受众。不管今后经济状况如何,上海大区及其辐射的长三角地带无疑是六大茶类群起逐鹿的必争之地。

上海的大舞台上,绿茶类目前为止主角光环暂不会变更,茶业的故事不断上演,然而普洱茶的角色会怎么改写,不仅是市民,经营者、企业也迟迟难以测度。随着这些年住房条件的极大改善,上海茶客开始主动库存,听闻有的私人藏茶量甚至达60吨,筒子楼、阁楼中逃离的都市新兴人群开始有余力转向普洱茶,上海进入主动存茶时期,而此前或许人们对它存放的首要考虑不是陈化的问题,而是放在哪里的问题。近年熟茶由边缘化到回归,在上海地区明显感到回暖和升温,中期茶也是大部分藏家的首选。

茶人的最后一站

上海茶叶市场处于两极分化的局面,普洱茶的高端消费圈层逐步涟漪式扩散,已然成为一股不容小觑的势头。高端市场方面,做普洱茶会馆很难回避大可堂。立足沪上的大可堂2006年进入普洱茶领域,以文化奢侈品的经营理念,选择中期茶和老茶为突破口引航上海普洱茶市,在位于陆家嘴的上海中心,打造了全城最高茶馆作为面向浦东地区的门户。大可堂把粗枝大叶的普洱茶和法式梧桐的庭院、园林山水一相结合,便使普洱茶藏于岁月的魅力和上海人的精致格调双簧互妙,目前以“金字塔倒流”的普洱模式广为商务名流等高层人士追捧,并向中低端消费人群扩散。同时,流量竞争在上海依旧如火如荼,即便诸如隐溪、禅溪茶馆,在大资本的支持下选择风险极高的连锁经营,效仿星巴克“不把鸡蛋放进同一个篮子”的商业定律。但作为茶饮而言,上海的市场远不如咖啡发展迅速和稳定,一旦品牌塑造不能满足大众的挑剔口味,他们进一步的扩张也难以舒展手脚。

作为全国最大的终端消费市场,也是全国最为成熟的终端市场,难怪在茶人中流传极广的那句“茶人的最后一站是普洱”,出自上海人之口,道出上海人文化及生活美学的品味,普洱茶继百老汇时尚舞厅、万国建筑群、酒吧、咖啡馆之后成为最新的载体。如此庞大的市场体量,前景引人遐想,国产红茶的代表凤庆滇红曾一度在沪上一口气开了八十几家经销店,一旦拿下上海市场,便占据了长三角的制高点,而勐海雨林古茶采取包围式的战略,先拓展江浙、广州、深圳,最后拔取上海这一重镇。

澜沧古茶则以品质见高低,自2008年进军沪上,在核心市区黄浦、长宁、普陀、徐汇、浦东步步为营、稳扎稳打,十年来开拓了专营店和经销门店二十来处,最初依靠地推、茶会、邀约、茶博会等方式,逐步扩展客户圈层,从去年开始,着手在全国范围内进行营销中心的升级改造,打造品牌固化的旗舰店模式,并依赖央视、新浪等媒体平台,大举提升了知名度及影响力。在上海地区,澜沧古茶的高端市场推进顺利,今年首发的限量冰岛古熟一经上市便迅速告罄,而同时,007、0081口粮茶,小青柑等快消产品在上海地区走货迅速,以其消耗性、持续性、稳定性、高性价比,依靠品牌和口碑引路,在同类产品中取得优胜。

不同于广东地区大益的金融操作模式,普洱茶的消费性在这个市场最易发挥,而相较而言,它的收藏性和短期内具有的期货属性却大幅弱化,这体现为上海目前为止,尚未形成大规模的专业仓储。消费是普洱茶的最终属性,澜沧古茶主打消费领域,扎实做品质,迎合了上海稳定、成熟的消费群体,从而让品牌的发展趋于理性上升。随着群众基础的扩大,澜沧古茶即将不限于立足茶城和经销门店、专营店等方式,市场更将纵深及各个社区。

上海市现阶段的茶叶年交易额可达到150-170亿,普洱市场份额约占到10-12%,市场空间还在逐年扩大,趋于平稳上升,整体态势消费理智、业态健康、炒作少。10年来平均价格上涨约30%,消费处于难得的理性状态。

十余年过去,上海稍具规模的茶城不下三十家,而相对来说,徐家汇等老上海区的茶城规模很小,处于交通网络的空档路段,它们很难谈到因地制宜、合理规划的布局,更难以起到引导消费,培育需求的功能,反倒是连锁茶馆在上海的各大区域逐步形成网状布局的业态。基本上,传统的茶城走到十字路口、新式茶馆仍处于探索阶段,恐怕升级改造是大多数实体行业势在必行之举。

普洱茶在上海的确立,未来是在具有深入人心的口碑品牌的引领下,大品牌引路,大旗招展的局面,至于茶城,它可能会长久并存于霓虹灯和月亮的光影之间,成为资深藏客、中产玩家们出入体验玩味的场所。

原文刊载《普洱》杂志

文|三胡

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