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三万里》梦回唐朝,唐代人真的很会玩茶!
茶友网首页 个人中心
下载APP 下载APP
手机访问 手机端二维码

《长安三万里》梦回唐朝,唐代人真的很会玩茶!

近期,《长安三万里》正在热映。电影以高适与李白的友谊为主线,展现了唐朝的盛世与波折。诗人们的洒脱浪漫和壮志未酬,随着诗蔓延开来,触动到了无数人的心房。

有人在听到李白吟诵“轻舟已过万重山”时潸然泪下。

也有人在看到高适写下“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时扼腕叹息。

但这些看哭无数人的诗词,只是盛唐文化的一角。

唐诗千年,弦歌不辍。茶文化也是盛唐文化最精彩的注脚之一。

唐朝的诗人们总以酒入诗,也以茶入诗,借茶抒情。唐朝不但是中国诗歌史上最璀璨的时期,也是茶文化盛极一时的时期。

据传,唐太宗李世民在亲尝过茶后,将其列入宫廷礼仪之中。此后,茶逐渐普及到民间,并成为士大夫们交流情感、畅谈人生的重要载体,中国的茶艺、茶具、茶文化也随着大唐王朝的兴盛而远播海外。

今天,跟着中华合作时报·茶周刊全媒体小编一起穿越千年,以茶为指引,开启探秘盛唐文化之旅!

1.茶文化自唐代兴盛

宋梅尧臣有诗云:“自从陆羽生人间,人间相学事春茶。”

古代茶业兴盛实始自唐,确切地说,是在陆羽《茶经》广为流传之后。

连“茶”这个字的通用亦在《茶经》之后。

“茶”字的演变。

晋时还没有“茶”这个字。那时早采的春茶称“荼”,晚采的秋茶作“茗”或“荈”。清郝懿行说:“至唐陆羽著《茶经》,始减一画作“茶”。今则知茶,不复知荼矣。”

唐代,茶叶迎来空前兴盛。中唐时,据《茶经》记载,“两都并荆俞间,以为比屋之饮。”

由于茶利大兴,朝廷立法税茶,成为财政重要来源。茶文化就在饮茶风习的传播与盛行中生成新的形态。

2.陆羽开创茶书专著

世界第一部茶叶专著《茶经》。

陆羽为避安史之乱,结庐苕溪,著《茶经》。《茶经》是中国乃至世界现存最早、最完整、最全面介绍茶的第一部专著,被誉为“茶叶百科全书”。

它不仅是一部精辟的农学著作,还是一本阐述茶文化的书。它将普通茶事升格为一种美妙的文化艺能。《茶经》为后世茶人提供了品茶香、行茶道、论茶艺、学茶礼的典范。

3.茶诗风行盛唐

诗歌深深植根于唐代人的现实生活,茶诗的诞生与生活饮茶的传播几乎同步。

《全唐诗》(包括《全唐诗补编》)留下了唐代187位诗人创作的665首咏茶或咏及茶的诗篇。

初唐诗人留下的大多为非主旨咏茶和咏及茶事的作品,至盛唐才有孟浩然、王维、王昌龄、李白、储光羲、高适、杜甫、岑参等诗人留下茶诗。

《长安三万里》的主角李白一生爱酒,也喜茶。他留有茶诗《答族侄僧中孚赠玉泉仙人掌茶与孟郊洛北野泉上煎茶》,被称为是“名茶入诗”最早的诗篇。

本片的另一位主角高适爱茶胜过酒,曾写下“读书不及经,饮酒不胜茶。”

4.阎立本开启茶事入画

《萧翼赚兰亭图》,南宋摹本。

《萧翼赚兰亭图》据传为阎立本(?—673)所绘,表现唐太宗派监察御史萧翼去越州云门寺,以巧计从和尚辩才处获得王羲之书法名迹《兰亭序》的故事。

图左有一老一少两位侍者正在煮茶,老者坐蒲团上,左手把持茶铛,右手执茶夹,专注中茶汤。小茶童弯腰,双手捧带托茶碗,谨慎伸向茶炉。童子左侧有一竹编具列,上置一带托茶碗,一朱红色茶盒和一只碾堕等物。

《萧翼赚兰亭图》是迄今发现的中国绘画中最早描绘茶事的作品,反映了初唐时越地寺院的饮茶生活和煮茶敬客的礼仪。

而后有周昉(约745—804)的《调琴啜茗图》、晚唐佚名《宫乐图》等茶事绘画作品。

5.茶宴始自中晚唐

盛唐时王昌龄曾有诗记在天宫寺与诸公茶集,到中晚唐,茶会、茶宴这类文士雅集已日渐流行。

唐代茶宴的特点,一是倡导以茶代酒。二是以诗佐茶。颜真卿、皎然、陆羽、李萼、萧存、陆士修、皇甫曾、耿?、刘长卿、杜甫、李嘉祐、钱起、韦应物、武元衡、鲍君徽、白居易、吕温、李郢、陆龟蒙等文士,都有邀友或应赴茶会、茶宴留下的诗作。

唐《宫乐图》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唐时宫廷也有茶宴。唐代宫中设茶宴晚于代宗大历五年(770)顾渚设贡茶院。1987年,在法门寺地宫发现僖宗于咸通十五年(874)礼奉佛祖的宫廷茶器,有茶槽子、碾子、茶罗、匙子一副,还有琉璃茶碗及托子等,曾是僖宗御用之物。材质贵重,型制精美,器用完备,表明宫廷茶宴的庄重礼仪和豪华气派。

每年春茶时节,湖、常两州刺史会到顾渚山贡茶院,督办贡茶,例有茶山境会。

6.“茶道”一词出自皎然

唐代诗僧皎然。

皎然晚年居苕溪草堂,贞元(785—804)初作《饮茶歌诮崔石使君》,时崔石正任湖州刺史。

他作诗咏茶之功:“一饮涤昏寐,情思爽朗满天地。再饮清我神,忽如飞雨洒轻尘。三饮便得道,何须苦心破烦恼。此物清高世莫知,世人饮酒多自欺……孰知茶道全尔真,唯有丹丘得如此。”

“茶道”一词,源出于此。

皎然赞誉茶为“破烦恼”的“清高之物”,饮者从中“得道”,即是能达到一种不为外物所扰的精神自由。

7.茶肆茶坊在唐代首现

茶肆茶坊在唐代是茶业新的经营服务实体,亦是茶文化新的载体。封演《封氏闻见记》记载:“开元年间(713—741),泰山灵岩寺有降魔师,大兴禅教,学禅,务于不寐,又不夕食,皆许其饮茶,人自怀挟,到处煮饮。从此,转相仿效,遂成风俗。自邹、齐、沧、棣,渐至京邑城市,多开店铺,煎茶卖之,不问道俗,投钱取饮。”

由此可以看出,专业经营卖茶水的店铺,首现今山东邹县、惠民一带,还有河北沧县,以及山东北部和河北东南部,一直到京城长安(今陕西西安)。

茶肆茶坊。

从两晋老妇沿街卖茶粥,到中晚唐时“多开店铺,煎茶卖之”,历经400多年,茶肆茶坊这种新业态的出现,标志唐代茶叶进一步商品化,茶叶消费更加普及,也顺应了唐代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由于城市的繁荣,活跃在城镇的商人、工匠、挑夫、走贩,以及为城镇上层服务的各色人等,形成了一个庞杂的社会群体,他们需要有一歇息、相聚、活动的场所,茶肆茶坊满足了这一客观需求。

8.日本僧侣入唐学习

《东征传绘卷》描绘的日本遣唐使乘船赴唐的景象。

唐代中国文化灿烂辉煌,光耀四方,使邻近国家、民族咸蒙其泽。世界各国纷纷遣使节、留学生来唐学习,唐代文士、僧侣和商人与他们广泛结交、友好往来。

中国茶,随着这种友好往来外传,以向日本的传播最为频繁和突出。日本来访者中唐时期有日本僧侣最澄、空海、永忠,晚唐有圆仁、圆珍等。

日本高僧最澄。

贞元二十年(804),最澄入唐游学8个月,带回天台云雾茶和茶籽,播种于日本京都比睿山山麓。

日本京都比睿山东麓日吉神社附近的茶园内树立着《日吉茶园之碑》,记载了最澄在天台山携回茶种辟园种植的历史,这也是中国茶种传往国外的最早文献记载。

日本高僧永忠在唐生活长达30年,对煎茶之法格外擅长。嵯峨天皇命令其在畿内和近江、丹波等地种植茶树,每年进献。嵯峨天皇还下令在日本皇宫东北的主殿寮之东种植茶树,以供内藏寮药殿制茶。此时,饮茶成为日本的流行文化。

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盛世”只是一个个瞬间的闪耀,但文明的延续是我们不断创造“盛世”的基石。我们为有唐朝的诗与茶而骄傲,也为古今千百年来的华夏多样的文化瑰宝而骄傲。

出品:中华合作时报·茶周刊全媒体

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