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理,在无数人的旅游目的地清单上的位置恐怕是难以撼动的,而且,它还是一个让人“百去不厌”的地方,每一次的前往,在不同的季节、用不同的方式,都能收获惊喜;大理更是个历史积淀深厚的古城,是坐落在“亚洲文化十字路口”的古都;对于爱茶的人说,大理更是一个不可忽略的历史文化重镇。
下关:老厂、老街
一大早从昆明出发,还下着云南冬天难得一见的雨,随着高铁列车缓缓加速往西行进,越走越放晴。看着沿途风景,经楚雄,很快到达了大理站。刚走出站,抬头一望,大理的天空一如既往的湛蓝,薄薄的云层肆意舒展着,才看几秒,已不由得要用手拨开被风吹挡在眼前的头发,心里感叹:又是这熟悉的下关风。如果有驾照,在大理租个车是最为方便的选择,无论是去下关城区,还是在大理古城和洱海边往返,都能给自己省不少事。
我的第一个“站点”是下关茶厂。下关沱茶创始于1902年,而下关茶厂的历史能追溯到1941年,是名副其实的“老字号”。若走进下关茶厂的厂区,你能真实感受到历史的味道。窗户的设计布局、楼梯的扶手、斑驳的墙面,厂房外观无不散发着浓浓的年代感。但走进去,却又别有一番天地,现代化的工艺设备、巨大的拼堆机、统一着装的工人们用着百年非遗传承的沱茶工艺手法熟练地揉着沱茶,又把人拉回了现实。虽然因为工作的原因,之前曾多次拜访参观下关茶厂,但每次来到大理,却总是希望再去看它一眼。2021年,下关茶厂已建厂80周年,在大理古城方向的银桥镇也建立了新的厂房和展示沱茶历史渊源的下关沱茶馆,若是想追溯下关沱茶的文化和历史,非常值得前往一观。
苍山:古道、古寺、古茶、古城
历史上,大理是“蜀身毒道”和“滇藏茶马古道”的重要中转站,明代从滇中到老挝、缅甸、八百媳妇国的贡道枢纽也是大理。因此在大理境内有不少茶马古道路段的遗存。从下关龙尾关驱车向着大理古城的方向,大约行驶9公里,就到达了太和城遗址。太和城是唐代“南诏国”建立后的第一座都城,城廓保存较为完整。在进入太和城遗址入口的右手边,能看到一条延伸至远方的石板小路,沿着它往前走几步,就能看到路边的小石碑,上面写着“太和——凤阳邑茶马古道修复纪念”,原来这一条就是著名的凤阳邑茶马古道。据称,此古道始建于汉代,成型于南诏大理国时期,还一度因为草帽贸易兴盛而被称为“草帽街”。从太和古城遗址沿着这条古道,能直接走到凤阳邑村。短短2公里的路程,冬天的枯黄小草与路上的石头共生着,前方是成片建于苍山缓坡上的白色房屋,还能看到晴天下的蓝色洱海。进入凤阳邑村,古老的“土库房”民居、古水井、马帮文化馆、晒太阳的老人们,似乎时间在这里变缓,甚至慢慢退回了,恍惚间,好像还能听到马蹄哒哒。
而说到大理的茶树、茶地,苍山的感通寺是不得不提的。大理自古就产茶,虽然大理不是云南的茶叶主产区,但早在南诏国时期,感通寺周围就已经开始种茶了,至明代,感通茶还成为了云南名茶之一。徐霞客以脚步丈量一方风土,“达人所之未达,探人所之未知”,心里一直对他敬佩有加,更希望自己也能或多或少追寻徐霞客的脚步。徐霞客曾到访大理,并登上苍山,寻访感通寺,在亲自品尝过感通茶的韵味后,还写下了“乔松修竹,间以茶树。树皆高三四尺,绝与桂相似,时方采摘,无不架梯升树者。茶味颇佳……”的字句。行走在通往感通寺历经岁月的石阶上,一路笔直参天的大树,装点着几棵粉色的冬樱花,好像我的脚步已与徐霞客的足迹相重叠。当看到了担当大师的圆寂塔,感通寺的红墙也近在咫尺了。从门口的简介中看到,感通寺旧名荡山寺,始建于汉重建于唐,不仅是多位高僧的驻锡之地,也引得许多文人墨客、名流名宦前来。
我进入寺门的第一件事,就是寻找那一棵树龄有600年的大理茶古茶树。大理茶在云南有着悠久的利用和栽培历史,在滇西和滇南茶区曾有过大面积的大理茶园。目前大理茶的模式标本就采于大理点苍山感通寺附近。在物竞天择的自然规律之中,大理茶又衍生出多个变种,成为一个庞大的树种家族。坐在感通寺内,可以品尝着清香可口的感通茶,慢慢感受这千年古刹的韵味。若还想探寻苍山上成规模的茶地,可以再深入苍山,从苍山斜阳峰的宝林寺徒步去往“单大人古茶林”。
“感而遂通,寂静照鉴”,喝完一杯感通寺茶,也别忘了再向更高处继续走,去寂照庵看一看。寂照庵始建于明初,后被毁,民国时期由唐继尧主持重建。一踏入寂照庵的主院,满眼皆是长得十分健康的多肉植物和盆花,虽然处于深冬季节,却处处生机勃勃。果然是“禅房花木深”。相比感通寺,寂照庵更像是古朴与现代的碰撞,主殿仍保持着传统,但后院经过设计改造的茶空间和咖啡馆,却散发着时尚的气息。每到周末,很多人会特意来到寂照庵喝茶、喝咖啡、吃素斋,寂照庵也在近些年成为了年轻人争相打卡的地点。
喜洲 洱海:古镇、稻田、环海、日落
如果要在洱海边选一个最喜欢的地方,我会首选喜洲古镇。从大理古城出发,沿着大丽公路,约50分钟车程就能到达。喜洲在历史上就是重要的白族聚居的城镇,行走在其中,许多民居都具有白族建筑特色的“三坊一照壁”及“四合五天井”样式,且保存得十分完整。有的民居门楼精雕细琢、翘角飞檐、山墙还有彩画装饰,之所以有如此精致的建筑制式,与喜洲历史上因工商业发达而产生的“喜洲商帮”密不可分。
喜洲古镇的中心是四方街,而在距离四方街的不远处,坐落着喜洲最为气派的“严家大院”。这有何来由呢?清末民初,滇西地区随着滇缅、滇川贸易的兴旺,使得滇西地区商帮异军突起,喜洲商帮就是其中代表。前文提到的沱茶,正是由这严家大院的主人——严子珍与同乡杨鸿春、江西商人彭永昌成立的“永昌祥”商号创制,从1902年至今,已逾百年。“永昌祥”通过在全国及海外经营茶叶、生丝、山货、药材,累积了雄厚的财富,也因此有能力花巨资建盖了严家大院。喜洲尹家的复春和、杨家的成昌号以及张家的元春茂都是当时著名的茶商。
这种传统的家族式、乡亲式商帮的壮大,也使得喜洲后来形成了以四大家、八中家、十二小家构成的颇为可观的商帮,成为当时云南省各商帮中资产最为雄厚的。在不断的对外贸易交流和对家乡的建设中,他们把先进的汉文化、甚至西洋文化带回了喜洲,这也更让喜洲有了深邃的气质。
或许是喜洲从历史上就对不同文化予以包容与接受,现在的喜洲古镇在保持传统风貌的基础上,也是多元的。经过“网红”转角楼,喜洲镇东侧的一大片稻田也成为了喜洲最吸引人的地带。最醒目的是经美国林登夫妇保护性改造的喜林苑,桔黄色的墙成了与稻田最相宜的搭配。稻田边还开起了一连串的独立咖啡馆,喝一杯“稻田咖啡”,成了年轻人来到喜洲必须要安排的体验。是啊,在喜洲,随意找个茶馆坐下,或面对稻田晒着太阳,慵懒地度过午后,怎么还舍得离去呢?
游走在喜洲街头,饿了就买个喜洲粑粑,一层层酥皮里裹着火腿葱花或玫瑰糖。这就像大理,若你顺着它的历史脉络层层剥开探索下去,总能发现隐藏在时间中的宝藏。同样你也能发现,大理是如此包容,也许正是地处几条古道的关隘,又连接着云南与康藏、西藏两头的关系,大理成为了一个商贸往来、文化交融的胜地。
本文节选自
《站在亚洲文化的十字路口 触摸历史流过的痕迹》
作者丨王娅然
原文刊载《普洱》杂志
2022年1月刊
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