弥漫着传奇色彩的名丛
茶友网首页 个人中心
下载APP 下载APP
手机访问 手机端二维码

弥漫着传奇色彩的名丛

武夷岩茶中的单丛、名丛、花名,是蕴涵着传奇的佳品。喝时,滋味有所差别,听时,却朦朦胧胧,看时,茶树难以分辨。无须讳言,名丛确实是一个不易说清,难于弄懂的茶文化现象。

名丛到底是什么?说白了就是武夷“菜茶”原生种众多变异的后代。有的叶如瓜子,故名瓜子金;有的叶呈圆形,得名金钱;有的香气幽长,享名千里香;有的主杆苍劲,犹如国公鞭;有的茶枝柔软,好像坠柳条,等等。其中原因就是自花传粉、有性繁殖带来的结果。绝大多数,特征不显。其他地方虽然也有这种现象,但是没有像武夷山那样,去给它命名封号,玩成文化,且文采飞扬。

武夷岩茶中到底有多少单丛、名丛、花名?林馥泉说,有一千多个,单慧苑上下两厂就有830个。1943年,他入厂访问,只得280个。山中最有故事的名丛有五:一是大红袍,名声最大,享誉最高;二是铁罗汉,得名最早,药效最佳;三是白鸡冠,特征明显,最易辨别;四是半天腰,立地最险,难睹真容;五是水金龟,争讼最久,传为奇谈。

这其中概念复杂,就280个茶名中包括单丛、名丛、花名三个类:单丛,是指有特定茶树,采下单独制作的;名丛,是从单丛中遴选出来茶树,它高于单丛。旧时单丛、名丛,在春茶发芽开叶期,厂主或包头巡山时,在茶树挂上写有某某茶名的小竹片,采茶时把小竹片取下,连同茶青一并挑回。故挑青时要备几块白布,以便隔层之用,不及时则用树枝叶(笔者亲见)。其实,多数名丛茶品也是拼配的。因为当时没有无性繁殖,都是用茶子栽种,试问哪有多少完全相同的茶树?

至于花名,并无特定茶树,只是一些成品茶雅名。有些是出于同一品种、同一产地的茶青,但制作出的茶品有所差别,就给它取个名称,这无可非议;有的是经过拼配,香气、滋味出现变化,故号以新名,也说得过去。但有的人,把同一个堆头的茶,在“包装时,各加以名称,俗称花名,以眩惑顾客。”(林馥泉语),这就显得不地道了。虚虚实实,真真假假,外行人也搞不清,但总的来说都是好茶。

如此凡多的单丛、名丛、花名,是岩茶辉煌时期的产物。厂家敢标新,就有人愿尝新;有人敢提价,就有人愿掏钱。各得其所,皆大欢喜。

“此茶长于岩崖下,少见太阳,名不见天,味特殊。”那有钱的闽南、潮州茶客心领神会,应曰:“钱,没要紧!”价格上升了;“这是石钟乳,靠这涓涓泉水滋润,味清雅”那追求享受的南洋客极为兴奋,“这株茶我包了”派员监视采制,悉数取走精茶和茶梗。时称此种买茶方式为“指株认购”,价由卖家开,没商量。凡此不一而足。

在清代中后期和民国初期,岩茶相当走红。量少、价高,有的上品几乎与白银、黄金等价。茶家们别出心裁出奇招、想点子,挑单株、选名丛、取花名,以谋更大利益,已成自然。岩茶几成侈奢品,大概就是在这样背景产生的吧?

时武夷名茶价之高昂,从雁荡山文人蔣叔南1918年的《武夷山游记》可窥见一斑。这是他亲身所历,耳闻目睹,记曰:“上奇种则皆百年以上老树,至此则另立名目,价值奇昴“。名称各厂有异,“名目诡异,全山将达千种。”一旦立名,价便随起。天游道人语之:“大红袍(天游产)价每两(老称)十六元”。他感叹“物以稀为贵,始信于然。”每斤价合256元,时大米价每担5.9元。按此结算,一斤大红袍,约等4300斤大米。在当时经济状况,相当惊人。

不过那时的上流饮君品茶功夫确实高深,舌尖上的岩茶,辨别得致精入微,忽悠不了。特别是广东“潮州人最嗜之“”潮州人善贾多财,挥金不惜“。故“武夷岩茶遂巧立名目驾参著而上之也”

转回来,还是说那些茶名。平心而论,取这么多雅致清丽、富寓文采的芳名,确实不易。你看那280个茶名中,带“香”的有13个,如正瑞香、金丁香等;带“白”字有14个,如白玉簪,白雪梨等;茶如琪花瑶草,带“草”字也有8个,如忘忧草、金钱草等。还有那东篱菊、隐士笔、莲花盏、瓶中梅,等等。无粗俗句、平庸词。比之有些地方的兽目茶、老婆茶等,雅多了。

我猜测,当时在取茶名时,肯定得益于文人的指点,否则也是俗不可耐。你看,当时把那个发芽特迟的茶,喻之为“不知春”,而有地方则被讥之为“聋子茶”;把香气特高的茶,美其名“满山香”“千里香”,有个地方把高香茶,叫“吓煞人香”,方言“吓死人”,好在康熙皇帝将它改了个“碧螺春”雅号,从此名度日高,广受赞赏。文化这东西确实很厉害。

名丛之名,既要雅致,又要与茶关连,委实不易。据传当时也出现仿冒。那时没有商标法,无法维权。首创者见到被仿冒时,便在原先所取的茶名前面加个“正”字,如正萱草,正松萝,正玛瑙等。粗略一算,280个茶名中就有36个前面冠了个“正”字,以声明其为正宗,仿冒者只得另请高人再取雅号。

名丛的奇闻逸事举不枚举,这就是武夷岩茶文化。1982年崇安县(现武夷山市)文化部门组织刘希玲等人,搜集编写的《武夷山民间故事》、1992年陈斯福、陈金水主编的《福建茶叶民间传说》都有岩茶名丛的故事。

2013年,武夷山茶人罗盛财,多方寻觅,集得名丛70个,成了爱茶人的宝籍。但是推广有难度,因为名丛有个“怪脾气”,就是讲究好山场,否则就不显山露水。这使业外人感到纳闷,从而增添几分神秘色彩。

想不到这等有文化的名丛,其名字却被有的人搞错了,把她写成“名枞”。经查几部字典,“枞”字注释为柳松、松树,还有姓氏、县名,均与茶不沾边。“名枞”实在无法代替“名丛”。

名丛,弥漫着文化色彩的武夷岩茶珍宝,当珍重之。

来源:武夷茶天下

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