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尼族自古就与茶叶结下了不解之缘,他们不仅擅于种茶制茶,日常生活更离不开茶,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哈尼茶文化。
那么,哈尼族是在什么时候开始发现和种植茶这种对人有益的植物呢?在哈尼族地区有一则广为流传的关于发现茶的传说。
相传在很久以前,有个勇敢的爱尼(哈尼族的一个支系)小伙子猎获了一头豹,他请来寨里人吃肉饮酒。席间,大家尽情跳着“冬八仓”(爱尼人的一种民间舞蹈),直到通宵达旦,口干舌燥。
这时,主人便煮一锅水给众人解渴。当锅里的水即将煮沸时,突然起了大风,屋外的树叶纷纷落下,有几片叶子随风飘进了锅里。大家喝后感到这水苦中带甜还有清香,比平时好喝,后来便常摘那种树叶泡水喝,继而采摘种子栽在房前屋后,并取名“老泼(茶叶)”。
现在生活在普洱市的墨江、江城、宁洱、镇沅、景东、思茅区,玉溪市元江、新平,红河州红河、绿春,西双版纳州景洪、勐海、勐腊等县市区的哈尼族豪尼、白宏、碧约、卡多、切弟、腊乜、西摩洛、爱尼、多塔等支系都把茶称为“腊”,把茶水称之为“腊泼”。
哈尼族栽培利用茶树的历史已近千年,稍晚于布朗族。从勐海县南糯山的历史来看,当900多年前爱尼族(即哈尼族雅尼支系)从墨江经景洪渡澜沧江到达南糯山时,山上已有布朗族抛荒的茶园了。爱尼族对这些茶树历代加以保护、利用,并不断新植、改造,使南糯山茶叶生产不断发展。至清代,南糯山已有茶园1000多公顷,成为普洱茶原料的重要产地之一。这是历代爱尼族辛勤耕耘的结果。
另外,原思茅地区墨江玛玉茶山也是当地哈尼族先民采集野生茶籽或挖截野生茶苗进行栽培,逐步发展而成,至今已有近300年的栽培历史。1954年,玛玉茶山划归红河州绿春县,并成为后来省级名茶“玛玉茶”的产地。
哈尼族种茶历史悠久,后来也接受了很多先进的汉文化影响,掌握的茶叶生产技术也逐渐增强,特别是解放以来,哈尼族群众在云南专业茶叶技术人员的指导下,改造旧茶园,并采用新的栽培方法建设良种新茶园,部分地方的哈尼族现在还建成了良种生态茶园,依靠茶叶生产走上了脱贫致富之路。
来源:莫老师说茶,
信息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