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茶的基本》,一本书了解中国茶的基本知识
茶友网首页 个人中心
下载APP 下载APP
手机访问 手机端二维码
一头大象-普洱茶

《中国茶的基本》,一本书了解中国茶的基本知识

有格调的知中《中国茶的基本》

梳理中国茶的前世今生
解读六大类的基本知识
还原中国茶的雅玩传统
展现新中式的现代可能

书中特别呈现:

从“传统茶”到“新中式”!了解中国茶的前世今生
中国茶的六大类!各类名品的历史、产地、冲泡、制作、品鉴,你知道多少?

茶人谈茶——
知名茶人周重林专访!为什么他说“茶就是一切”?
茅盾文学奖获得者、《茶人三部曲》作者王旭烽专访!她眼中、笔下的中国茶为何物?


喝茶的讲究——
何谓茶艺?何谓茶道?非遗传承人陈再粦讲解潮州工夫茶的标准程式!
何谓茶修?茶修创始者王琼吐露习茶的心态转变

古代人的茶生活什么样?唐宋明饮茶方式小探

唐宋茶书都研究些什么?为你解读古人的茶学专著

从茶马古道到茶的边销与侨销:茶为何是边民命脉?

“器以载道”是造物的意境:茶器中的时代风貌审美变迁

谈茶避无可避的话题!了解日本茶道的基本

一片树叶引发的鸦片战争!探索英国下午茶的形成

特别奉送:武夷岩茶诞生记!采摘、制作全流程之图文全解说



无论是“琴棋书画诗酒茶”,抑或“柴米油盐酱醋茶”,茶从未远离中国人。

喝茶有讲究吗?自然也是有的,讲究到了极致,便成了“茶道”。空间与时间、水与火候、器具与温度,都能影响茶汤的滋味,但就算不懂这些形式与方法,茶仍是一服能够疗愈身心的饮品,更遑论泡茶、品茶的方法,不同茶人心中自持千百种说法。

现在,中国茶的六大类是以颜色来命名的。相同的一片树叶,经过不同的制作过程,可能变成各种各样的茶,从而有了不同的颜色、香气、味道。在爱茶文人的笔下,茶是诗词歌赋,是笔墨丹青,是儒释道的大学问,为了喝一杯好茶,他们甚至做了不少“学术研究”。极致地喝茶,大约可以看作庸碌生活的美学起点。



中国传统器物推崇以形态语言表达意境以满足人们的审美需求。作为茶事活动中不可或缺的茶具,它们不仅体现了特定历史时期的造物条件,也反映着时代风格和审美i变迁,而不同时代的饮茶方式中也折射了不同的时代精神。

继唐、宋、明之后,中国茶如今迎来了第四次繁荣发展。在国茶的复兴时代,我们决定用一本书,兼顾古今,给大家讲讲中国茶的基本。席卷而来的“新中式”能为茶的传统文化带来怎样的新生,让人非常期待。

在喝茶之前,如果知道这些,将更能体会茶的滋味——这是我们制作这本书时的心情。


受访人简介
周重林
周重林,云南师宗人,现为锥子周文化机构总编辑,自媒体《茶业复兴》出品人,云南大学茶马古道文化研究所研究员,云南大学中国当代文艺研究所副所长,著有《茶叶边疆:勐库寻茶记》《茶叶战争:茶叶与天朝的兴衰》《民国茶范:与大师喝茶的日子》《绿书:周重林的茶世界》等。

王旭烽
王旭烽,国家一级作家,浙江农林大学文化学院院长、教授,浙江省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理事,浙江农林大学文化学院茶文化学科带头人。1982年毕业于浙江大学历史系,曾就职于中国茶叶博物馆。其代表作品《茶人三部曲》获1995年度国家“五个一工程”奖、国家八五计划优秀长篇小说奖、第五届茅盾文学奖。

张宇
张宇,人称“小黑”,1986年生,云南大理人,吉普号创始人,普洱茶新青年。2010年进入普洱茶行业,每年有三分之一以上时间深入云南各茶山进行实践探索。2016年开始录制《茶山黑话》,这是业内第一部普洱茶知识服务型节目,现已逾百期。

陈再粦
陈再粦,广东潮州人,国家级评茶师,“不二空间”联合创始人,深圳市国际茶艺协会副会长。出身茶文化世家,父亲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潮州工夫茶代表性传承人陈香白。

王琼
王琼,中国茶道专业委员会指定茶道教师、中国茶艺师评定标准制定者之一、和静茶修学堂创始人。著有中国首部茶散文《白云流霞》,录制出版《中国茶道经典》(VCD),出版《泡好一壶中国茶》原创教材功能书籍。

郑峰
郑峰,龙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龙泉青瓷烧制技艺”代表性传承人,中国传统工艺大师,中国工艺美术家协会理事,中国青瓷文化研究院(香港)执行院长。龙泉市郑峰青瓷工坊为2014年APEC会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G20峰会与2017年“一带一路”峰会用瓷指定设计制作单位。


林杰
林杰,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建窑建盏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师从建盏大师许家有先生,创办守艺建盏陶瓷工作室。作品大撇口兔毫盞在2014年上海国际礼品工艺品创意设计展览会中获工艺美术金奖;作品油滴梅瓶被南平市博物馆永久收藏。

孔洪强
孔洪强,在工业设计行业从业17年,带领设计团队服务过众多国内外五百强消费类电子企业,累计设计上市产品五百余项,并多次获德国红点奖、iF奖;深圳不二人文空间联合发起人,民用古茶器藏家;“学古”品牌创立者。



精彩书摘
国茶的“文艺复兴”

小时候,茶虽是亲民的嗜好,却也是讲究的载体。皇城根下的老人们独爱花茶,冬日出门遛弯前抓一把茶叶沏在瓷壶里,上盖,搁暖气片上闷着,回家便倒出来喝,不觉得浓,也不觉得寒。在老一辈人的眼中,这一系列在我们看来有失讲究的动作,竟都是有说道的,甚至是有传承的。

即便是在京城这个茶的积淀并不厚重又民风朴拙的地区,关乎茶的讲究也能洋洋洒洒写下几万字。若是邀请茶缘深厚的江浙、潮汕、闽南等地的原住民讲述,定能整理出更加精彩的版本。茶曾作为杀伐标的、边民命脉、信仰中心和超脱象征的时代,距离现在已过去太久。好在旧事大多未被时光掩埋,而是在爷孙们讲究或不讲究的有关茶的对话中传承下来。



百年前曾有一个外国人说:“对晚近的中国人来说,喝茶不过是喝个味道。”十数年前首次读到这番话的时候,在备感刺耳之余,内心不乏认同。毋庸置疑,在饮茶的精致化和对茶文化精神领域的发掘与修葺上,众多国人曾抱持着相当保守甚至是抵触的情绪。但令人欣慰的是,伴随着财富的极速积聚和新贵们日益膨胀的对文化生活品质与自身认同感的渴求,曾经的颓势在过去十年中已逐步被剥蚀、瓦解,新的秩序正悄然建立。


当代茶人与非茶人的碰撞中,地域间的禁锢与偏见被突破,尘封的书卷被多元解读,流散在外的茶习美器荣归故里,秘传制法得以重见天日,隐世高人从幕后走到台前。溯源、解构与跨越,反哺、征用与扶持,最终回归于对茶本源的思考,在推翻与再建设的过程中完成对新高度的求索。宛如文艺复兴,风轻云淡或许并不是这个时代茶的特色,而我已嗅到了业界的熏风。历数过去几十年中出现的太多个元年,这个时代的茶人们兴许真的值得被后人仰望与缅怀。

而谁规定过,“文艺复兴”只能有一次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