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屋荐书】《知中•中国茶的基本》| 中国茶的基础知识与东方美学微意
茶友网首页 个人中心
下载APP 下载APP
手机访问 手机端二维码
一头大象-普洱茶

【茶屋荐书】《知中•中国茶的基本》| 中国茶的基础知识与东方美学微意

《知中•中国茶的基本》

罗威尔


作  者:罗威尔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8年05月


知中简介

「知中ZHI CHINA」是一个「有关东方中国的一切,探索中国首选」的内容品牌。我们为有思考力兼具行动力的青年一代,提供有关中国的人文、文化、地理、艺术、商业、社会等一切重要议题内容的消费和服务。


「知中ZHI CHINA」致力于出版以中国文化相关议题为主题的特集书。目前已发行《山水》《再认识李小龙》《孙子兵法指南书》《民谣啊民谣》《竹林七贤》《一本读懂!山海经》《幸会!苏东坡》《了不起的宋版书》《禅的入门》《以侠之名》《宇宙之道,就在围棋》《洋人》《中国茶的基本》在内的十三本特集书,深受青年读者喜爱,有自己固定的广泛读者群体,销量稳定。


无论是“琴棋书画诗酒茶”,抑或“柴米油盐酱醋茶”,茶从未远离中国人。


喝茶有讲究吗?自然也是有的,讲究到了极致,便成了“茶道”。空间与时间、水与火候、器具与温度,都能影响茶汤的滋味,但就算不懂这些形式与方法,茶仍是一服能够疗愈身心的饮品,更遑论泡茶、品茶的方法,不同茶人心中自持千百种说法。 


现在,中国茶的六大类是以颜色来命名的。相同的一片树叶,经过不同的制作过程,可能变成各种各样的茶,从而有了不同的颜色、香气、味道。在爱茶文人的笔下,茶是诗词歌赋,是笔墨丹青,是儒释道的大学问,为了喝一杯好茶,他们甚至做了不少“学术研究”。极致地喝茶,大约可以看作庸碌生活的美学起点。 



中国传统器物推崇以形态语言表达意境以满足人们的审美需求。作为茶事活动中不可或缺的茶具,它们不仅体现了特定历史时期的造物条件,也反映着时代风格和审美变迁,而不同时代的饮茶方式中也折射了不同的时代精神。


继唐、宋、明之后,中国茶如今迎来了第四次繁荣发展。在国茶的复兴时代,我们决定用一本书,兼顾古今,给大家讲讲中国茶的基本。席卷而来的“新中式”能为茶的传统文化带来怎样的新生,让人非常期待。



国茶的“文艺复兴”


小时候,茶虽是亲民的嗜好,却也是讲究的载体。皇城根下的老人们独爱花茶,冬日出门遛弯前抓一把茶叶沏在瓷壶里,上盖,搁暖气片上闷着,回家便倒出来喝,不觉得浓,也不觉得寒。在老一辈人的眼中,这一系列在我们看来有失讲究的动作,竟都是有说道的,甚至是有传承的。



即便是在京城这个茶的积淀并不厚重又民风朴拙的地区,关乎茶的讲究也能洋洋洒洒写下几万字。若是邀请茶缘深厚的江浙、潮汕、闽南等地的原住民讲述,定能整理出更加精彩的版本。茶曾作为杀伐标的、边民命脉、信仰中心和超脱象征的时代,距离现在已过去太久。好在旧事大多未被时光掩埋,而是在爷孙们讲究或不讲究的有关茶的对话中传承下来。



百年前曾有一个外国人说:“对晚近的中国人来说,喝茶不过是喝个味道。”十数年前首次读到这番话的时候,在备感刺耳之余,内心不乏认同。毋庸置疑,在饮茶的精致化和对茶文化精神领域的发掘与修葺上,众多国人曾抱持着相当保守甚至是抵触的情绪。但令人欣慰的是,伴随着财富的极速积聚和新贵们日益膨胀的对文化生活品质与自身认同感的渴求,曾经的颓势在过去十年中已逐步被剥蚀、瓦解,新的秩序正悄然建立。


当代茶人与非茶人的碰撞中,地域间的禁锢与偏见被突破,尘封的书卷被多元解读,流散在外的茶习美器荣归故里,秘传制法得以重见天日,隐世高人从幕后走到台前。溯源、解构与跨越,反哺、征用与扶持,最终回归于对茶本源的思考,在推翻与再建设的过程中完成对新高度的求索。宛如文艺复兴,风轻云淡或许并不是这个时代茶的特色,而我已嗅到了业界的熏风。历数过去几十年中出现的太多个元年,这个时代的茶人们兴许真的值得被后人仰望与缅怀。


而谁规定过,“文艺复兴”只能有一次呢?



(本文为《知中·中国茶的基本》一书的卷首语)

鸣谢:来源于网络,旨在于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问题请与我们联系,在此表示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