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书《大倚邦传奇》正式出版发行,关心和爱护的师友纷纷抢先拿到手一睹为快,频繁的互动交流中涉及最多的一个问题,为什么是莽枝、革登、倚邦与蛮砖这样的排列方式?缘由特别简单,就当下的象明四大茶山交通条件来看,这是为大家推荐的最佳入山寻茶路线图。
循着书中的指引,不仅可以通过阅读“卧游茶山”,也可以亲身登临四大茶山,一次性将四大茶山的自然与人文尽收眼底,好客的茶山人家热忱欢迎五湖四海的茶友们到来。
我们在开篇“从倚邦至象明:四座古茶山的前世今生”引文中开宗明义,阐述了书名的由来。
从进入官修史书记载历经三个时期:一是清代,从改土归流设立普洱府至清末,倚邦土司统辖四大茶山,这个时期倚邦代指四大茶山,这一点无需辩驳;其二是民国,历经多次更名,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名字是象明县;其三是新中国,经历多次调整,最终定名为象明乡。从初始的倚邦土司地,到转折期的象明县,再到尘埃落定的象明乡,行政区划不断调整,但其核心所辖皆为莽枝、革登、倚邦与蛮砖四大茶山,这是毋庸讳言的事实。
是故,这个书才有了两个名字,一是《大倚邦传奇》,二是副书名《从倚邦至象明:四座古茶山的前世今生》。
言归正传,先说第一部分“莽枝茶山”,“莽枝茶山风云录”历数了莽枝茶山的历史变迁过程,核心内容就是莽枝茶山三百年来的简史。
莽枝茶山记录了曼丫、红土坡、秧林与安乐四个寨子。前段时间易武镇与象明乡村寨更名,征求意见的期间,我谈了一下自己的看法。如果说非要给六大茶山及名村寨找出来台前幕后的历史推手,那一定非厉行改土归流的雍正皇帝与云贵广西总督鄂尔泰莫属,在君臣二人往来的奏折与批复中,反复出现六大茶山及各村寨,其中不乏如今大家耳熟能详的众多村寨。仅就莽枝茶山来说,就有慢丫(曼丫)、央列(秧林)、莽芝大寨、莽芝小寨,即将迎来档案记载三百年的村寨历史节点。
既往对六大茶山的叙述中,对莽枝茶山往往着墨不多,甚至被有人称为“小茶山”。分跟谁比,在六大茶山中排列,莽枝茶山面积不算大,具体来看至少有170余平方公里,那也是相当大了呀!
莽枝茶山广告牌
再有就是莽枝茶山的定位,就目前信史记载来看,六大茶山中最早进入官修史书的就是莽枝茶山(文献中“支”、“枝”与“芝”字交替使用)。
康熙三十年(1691)《云南通志》中有明确的记载:“莽支山、茶山二山在城西北普洱界,俱产普茶。”是故称为“六山之源,莽枝茶山”,意思是信史记载文化起源地,不可与茶树起源地混为一谈。由此,莽枝茶山就有了厚重的历史定位。定位很重要,这是安身立命的资本。
回过头来细说莽枝村寨,曼丫人特别会讲故事,茶山人称为“款白”,故事里的事,话里话外都是历史的镜像。如果您到访慢丫,不妨到曼丫老寨走一走,关帝庙遗址的功德碑只剩了一个残缺的角,落款是乾隆二十七年(1762),石碑本身证明了曼丫历史上繁荣的景象,石碑损毁的过程亦足发人深省,映衬出现实中的荒诞行为比小说更精彩。
曼丫老寨
有传闻说前段时间红土坡寻求改名为莽枝大寨,不知为何没了下文,但是红土坡人坚称自己是莽枝大寨人的后裔。
留给人印象深刻的就是一种名为“飞蚂蚁翅膀”的小叶种茶,就只有喝的没有卖的。有的茶就是这样,能有一次体验也是非常有趣的经历。
小叶种茶飞蚂蚁翅膀
秧林在档案记载中原初的名字叫“央列”,寨子里的老人家,还有山下曼赛的傣族口口相传,与信史记载相扣合,历经演变成了现在的秧林。
从央列到秧林,这是多么意味深长的变化呀!原住民的称呼让位于外来汉人客商的命名,这本身就是民族交汇融合的一个例证。
秧林寨门
秧林古茶园的茶树种质资源非常丰富,有一种叶形特别小的名叫“绣花针”,我曾经央请当地茶农种一片,他的脑袋摇的跟拨浪鼓一样。想想也是,采摘制作跟张飞绣花一样,那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儿。
就是觉得很有趣,想想看,人一辈子都不一定喝到一泡绣花针,它就是爱茶老饕也得不到的存在。
小叶种茶绣花针
曾经荒草丛生的牛滚塘近年愈发热闹了起来,今年的二月八百诗佳节设主会场在这里,欢歌热舞庆祝节日。
看看街头五省大庙的遗址,恍惚让人觉得有点穿越。传统社会都是在会馆庙宇举办各种庆祝活动,古人唱戏酬神,今人唱跳过节,历史照进了现实。
牛滚塘街
今年勐腊贡茶文化节暨第十二届斗茶大会,莽枝茶山一举夺得了金奖,真是喜大普奔的一件大好事儿。六山之源莽枝的厚重定位,十二年斗茶会首获金奖桂冠,应了好事成双的俗谚。以后莽枝人大可宣称:寻找六山之源,品味金奖莽枝。
牛滚塘街另一头是安乐村委会驻地,以前安乐村公所管莽枝茶山,后来新发村公所合并到安乐村委会,原新发村公所管辖的革登茶山也就统归安乐村委会管辖。一个安乐村委会管辖莽枝、革登两大茶山,这可真是茶山上才有的奇观。
书中第二部分是革登茶山,“革登茶山风云录”数说古往今来三百年变幻历程。
革登茶山广告牌
从景洪出发翻越攸乐山,进入勐腊县象明乡的第一个寨子就是石良子,这是个基诺族的寨子,寨民由莽通寨子搬迁至此。赶上了这次勐腊县村寨更名的良机,石良子一举改名成功为孔明山村。
基诺族过去自称攸乐人,传说是茶祖孔明丢落的一队士兵后裔,这次坐实了领受茶祖福荫的名声。附近有孔明山,山下有观音庙。境内有祭风台,当地人习惯叫大草坡,竖立了茶祖孔明的雕像,成了入山寻茶之人的热门打卡点。
二〇一八年公祭茶祖孔明大典
革登茶山古茶树最多的是值蚌,进出值蚌的路口立了块革登茶山地标石,立石之人也成了故事里的人物。
值蚌流传着茶山上最惨烈的家族兴衰成败的故事,时过境迁,曾经的往事都随风消散,只留下满园的古茶恩泽后人。
革登茶山地标石
新发寨民不断毗邻值蚌大搞建设,新建民居已经与值蚌连接成片了。新发寨名新近改成了革登大寨,达成了寨民的心愿。
其实新发原本的阿卡寨名蕴藏着历史的原初图景,改土归流设立普洱府以前,六大茶山上生活的原住民主要是窝泥、蒲蛮等族群,阿卡恰恰是原住民留下的寨名。
新发老寨
正对着茶祖地入口处马路对过,有一棵新发的茶树王。茶农问我:既然老茶树王不在了,那是不是我这棵茶树可以接替老茶树王的名号了?单就身价来说,确实够高,一棵树春茶一季承包费十万元。树也争气,去年干旱酷烈,还采下了十多公斤鲜叶。就这老当益壮的精气神儿,真可谓是当仁不让的王者气概。
民间传说的“孔明植茶遗址”位于新酒房的地界,现名为“茶祖地”,这是尽显民间智慧的天才级命名,立马高大上了起来。这里同样是入山寻茶之人的热门打卡点。
茶祖地(孔明植茶遗址)
新酒房的名字已经成为历史,现在改名成革登老寨。不光是现在山上的茶农爱喝酒,过去的人怕是爱的更深一点,那是难熬的苦日子里的慰藉。名字虽然改了,习惯依旧不变。
撬头山是个特殊的村寨,村民坚称自己是蒲蛮人的后裔,除了衣服样式与别个村寨不同,也没有更多的信息。就是这一点不容小觑,或许他们是茶山原住民蒲蛮人为数不多的同胞了。
撬头山的茶也脚踩两座山的风格,靠近倚邦的像倚邦茶,靠近革登的像革登茶。撬头山村民坦荡的很,既卖茶又卖酒,茶酒生意两生花。
撬头山寨门
茶祖圣地革登茶山,这是当之无愧的称谓。六山中两个与茶祖孔明密切关联的民间信俗遗存都在革登茶山,茶祖雕像在石良子(现名孔明山)大草坡,茶祖地在新酒房(现名革登老寨)地界。
书中第三部分是倚邦茶山,“倚邦茶山风云录”阐述历史变迁。
倚邦的地标石竖立在一个丫口,进进出出的寻茶人最常在这里打卡。
倚邦茶山地标石
倚邦地标石放在这里也是一个折中的结果,两边山里分布着架布老寨与锡空老寨的遗址。
位于森林中的架布老寨遗址,置身其中觉得时光都静止了。脚下穿寨而过的石板道,散落的柱脚石,大庙遗址的瓦当、青砖,无不诉说当年这里的辉煌。
不知何故,大河边申请改回原名“架布”的事儿没了下文,这可真是可惜。
出道即巅峰的“驾部”,在康熙五十三年(1714)《元江府志》位列六大茶山之一。直到乾隆元年(1736)《云南通志》中才被漫撒取代六山中的地位。
架布在嗣后文献记载中绵延不绝,偏就落下这么个结局,属实让人觉得心有不甘。
架布老寨大庙遗址
架布与锡空同为难兄难弟,都是从山上搬到山下,锡空略显好过一些,最起码寨名还在,虽然名字不准确,以前写作嶍崆。
老寨遗址的观音庙也被修缮一新,引得不少人翻山越岭去拜谒。旁边的观音山古茶园沾染恩泽,也有信念笃定的拥趸。
锡空老寨观音庙
从大丫口往倚邦方向,先是路过弥补。这是后来搬拢在一起的寨子,其中一个是细腰子,这也是出现在鄂尔泰奏折中的地名,可惜没有申请改回原名。
好在寨子拥有的大黑山不但是上风上水的宝地,出产的大黑山古树茶更是堪称倚邦身价最高的明星小产区之一。
寨子里的茶农很有智慧,在进出大黑山的必经之处设立了一道大门,各家有各家的锁。一道门锁住大黑山,成了一大奇观。
一道铁门锁住大黑山
麻栗树村民挨着公路边修了个寨门,进了寨门曲曲弯弯的道路通往寨子里。路上路下都是古茶园,往上连到倚邦街。
麻栗树不独是古树茶产量大,还有一棵倚邦太上皇古茶树。有寨门指引,又有太上皇打卡,再喝了麻栗树甜美的好茶,远方的客人自然会留下来。
倚邦太上皇古茶树
倚邦茶山最热闹的地界自然非倚邦老街莫属,这在书中的引言以及“倚邦茶山风云录”中已经阐述清楚。
可不要小看了倚邦老街,进出茶山的指示牌标注的都是“倚邦古镇”,这属实是不了解事情。清末光绪朝留下的一本《云南边情记》为美国国会大厦图书馆收藏,其中有一张倚邦舆图,也就是地图的意思。地图当中画了个圈儿,标的清清楚楚,倚邦城。
倚邦舆图(美国国会大厦图书馆藏)
称倚邦古城才符合历史,清代倚邦是土司城,民国时期做过象明县城。老人家就记得,以前住在倚邦街上的就是城里人,自重身份和地位,甚至不大乐意跟乡下人通婚。期盼有一天,倚邦古城的名号响彻云霄。
今年勐腊县政府着力打造五大茶山,倚邦茶山的着力点就在倚邦街。许多到访倚邦街的人感叹:老街古风不在。低头看脚下就会知道,脚下的倚邦街、石屏街与曼松街都是几百年的古道。土司衙门的石挡墙也在,没少人去打卡。
倚邦老街
更为重要的是见证历史的碑刻文物,都被收拢在街头倚邦村委会办公楼二层上的倚邦贡茶历史博物馆内,这堪称是全国行政等级最低的博物馆,却与千里之外全国行政等级最高的故宫博物院有一种内在联系。
清代的普洱贡茶就是每年定例由倚邦土司承办,易武土司协办,从这里启程送往普洱府、省城昆明,一直到京师皇宫大内去的。
贡茶圣地倚邦,鼎立六山之中。多少人奔着普洱圣地的名号,千里迢迢前来朝拜倚邦。
倚邦贡茶历史博物馆
实际上倚邦还是茶号的诞生地,惜乎茶号之源倚邦名声不彰。盖因老茶号的旧宅早已无存,还好有一些匾额、压茶石模等老物件留存下来,就保留在茶农的手中,这可都是无价之宝。
曾经的倚邦是茶马古道的枢纽,如今却成了现代公路交通体系的末端。
原属曼拱村公所辖地,曼拱一组、二组和高家队民居连成片,就连办公社房都亲亲热热建在一起。村里还有个民俗博物馆,保留下农耕文明时代的记忆。
曼拱贡茶文化广场
曼拱有名的是大黑树林,经常有人把其与大黑山搞混。从身价来讲,大黑山更贵,其次是大黑树林。有普洱茶友戏称为“大黑”与“二黑”,能与其成功牵手可不是容易的事儿。得有实力才行,一句话总结:非诚勿扰。
倚邦最远的村民小组之一当属茨菇塘,历史上曾经是竜得土便委竜批小寨地界,山上还有个五省大庙遗址。
茨菇塘拥有十多万亩林地,浩瀚无边的山林中的茶具有山川原野的自然气韵。
过去茶马古道经茨菇塘磬岭丫口通往外界,现在成了倚邦茶山道路尽头的村寨。内心有个大胆的设想,倘若从小黑江山架起一座桥梁,连同两岸的公路,茶山的道路交通体系一下子就筋骨通畅活络了,可望恢复昔日的荣光。
竜批小寨五省大庙遗址
老街子靠近曼拱,与倚邦老街不是一回事儿。老街子入口处有个观音庙遗址,与锡空老寨、曼林、石良子等处都有同样的信俗。外来客商大多崇信多子多福,并将这种习俗带至茶山。
对照当下,不但是旧有的信俗消弭于无形,就连生儿育女的观念都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茶的背后,从来都是人的历史。
老街子观音庙遗址
过了老街子就是河边寨,行政区划上叫河边队,一直就这么混用,大家都知道是同一个寨子。除了家边的古茶园,河边寨还有一处名为小茶园的名产区,数千亩茶园占地面积很大,古茶树的数量稀少四散分布。
途经小茶园的茶马古道上有个不起眼的万年桥,还在边上立了个桥神碑。
小茶园极大,万年桥极小,相映成趣的地名背后透露出先民的生存智慧。更何况,小茶园的古树茶有着曼妙的风味,更加叫人回味无穷。
河边寨万年桥桥神碑
倚邦老街通往曼拱的半途岔出去一条公路,途经曼桂山通往曼松寨方向。
位列象明彝族乡七个香堂人古茶村寨之一,曼桂山显得异常低调,以至于往返曼松倚邦之间,途经曼桂山的人都不太在意。
曼桂山茶农在计划经济年代种有茶树,还起了个颇富时代特色的名字“毛泽东茶。”一语双关,听名字就知道树龄和品质,如日出东方冉冉升起。
曼桂山“毛泽东茶”
连通曼桂山与曼松之间的茶马古道地处深山密林之中,这是倚邦茶山保存最为完好的一段茶马古道。
想想也是,倚邦三条街之一就是曼松街,不但彰显了名声,更是凸显了雄厚的实力。
过去那个年代,全靠人背肩扛,顶多是骡马驮运,动下脑筋就知道那是多么浩荡的民生工程。关键在于过去官府从不出钱,全都靠的是民间集资兴建。更能说明曼松的超凡实力与地位。
从曼松寨还有一条路直通象明公路,路边建了个寨门,门额上原题为“贡茶之源”,后来改为“中国普洱贡茶第一村。”
曼松寨门
真正曼松茶的核心产区位于寨子背后的王子山上,山顶还有王子坟的遗址。搜寻梳理历史资料不难明了,先得是有王子,王子过世后埋葬的地方叫王子坟,最后逐渐传开叫王子山。王子的故事众说纷纭,背后的历史扑朔迷离。但却泽被后世,不仅有了王子名号的加持,更叫人惊叹的是山水形胜之地王子山,茶的品质得天独厚。这难道仅仅是一种巧合吗?还是背后另有深意?留给谜题等待世人破解,留下曼松供人品味感怀。
山连着山,王子山的那一边就是背阴山。若是开车走公路要绕出去几十公里,想要翻山往返需要多重利好因素加持。得开的是四驱的越野车,要有艺高人胆大的老司机,关键是认识山里密如蛛网的生产道路,一不留神,就跑错路了。
有趣的是曼松寨与背阴山交界处竖立了一块界碑,这也是六大茶山仅见的奇异景观标志。偶或能有走到这里的茶友,必定会下车打卡。
曼松背阴山界碑
过去的茶农更加自然随性,在各寨之间到处搬迁属于司空见惯,反正到哪里都是一样的穷。往前推上几十年,吃饱饭都是难事儿,谁还顾得上茶树?先是拿刀砍,再放火烧,结果茶树依然春风吹又生。想想茶树的这种坚韧的品质,再想想人的所作所为。道法自然中蕴含着大智慧。
背阴山寨子近年做了好几件轰动一时的大事儿,统计清楚古茶树的数量,茶农统一服装举着身份证代言自家古树。争取来了项目资金在寨子里修建了观光栈道,建起了六大茶山地面上最为豪气的寨门,喜迎八方宾客的到来。
背阴山村寨门
第四部分蛮砖茶山开篇“蛮砖茶山风云录”,记述了蛮砖茶山三百年来历史变迁的脉络。
蛮砖茶山分属于两个村委会辖地,一是曼林村委会,下辖的曼林、高山、小曼乃都有古茶园。位于高山上的曼林、高山村落相距不远,古茶园连在一起,往往并在一起介绍。
曼林寨历史悠久,鄂尔泰的奏折里写作“慢林”。乾隆六年(1741)蛮砖寨经砍懒寨至慢林寨的茶马古道在六山历史上现存最早。除此外,就只剩下满山遍野的古茶园了,这是整个六大茶山连片面积最大的古茶园。
与曼林休戚与共的高山,对外宣称自己要加上“曼林高山”,避免与易武高山寨分不清楚。
曼林地标石
小曼乃是数十年前从高山分出去的寨子,他们都是香堂人寨子。人搬走了,也就没了古茶园。后来赶上普洱茶火热的行情,想起先辈遗落在森林里的三岔箐古茶园,才又重新管理起来,为此,没少与瑶寨洪水河发生争执。
山里人有个赚钱的门路不易,好不容易看到了致富的机会,自然会从骨子里流露出一股拼劲儿。习俗、情理与法治交织在一起,展现出人间世相百态。
三岔箐古茶树
曼林、高山与小曼乃都是仰赖象仑公路出行,勐仑至曼赛段道路修建进展缓慢,看上去令人倍感焦灼,难以断定何时才能竣工通车,唯有路通了,才能解决交通带来的困窘景象。等到那时,这条进出象明的道路就方便快捷多了。
蛮砖茶山多数古茶村寨隶属于另一个村委会曼庄管辖,现在已经更名为蛮砖村委会。这对蛮砖茶山的村寨利好,却让四个从倚邦划转过来的寨子略显尴尬,大河边(架布)、锡空、曼松与背阴山。蛮砖村委会管的这四个寨子,在文化地理上属于倚邦茶山。听起来都让人觉得拗口,说出来像是绕口令。茶祖孔明擅长布阵,象明四山布下四象阵。村寨更名之后,很有可能让人更发懵了,这着实出人意料之外。
从象明街往上走,先是八总寨。老地图里标注的是八甲寨,这很有可能是清代保甲制度的遗存。每十户为一牌,每十牌为一甲,每十甲为一保,分设牌长、甲长和保长。属于传统社会的基层组织,后期兼负税收与维持治安。
八十年代提倡老茶园改造,顶住压力保留下古茶园的也是八总寨人出任的基层村干部。八总寨的茶树王就在路边不远处,往里面一直走,途经老寨遗址,往山上都是古茶园。
八总寨地标石
小曼竜的古茶园就在家边,据说上门女婿们没有分到古茶园,当代普洱茶复兴后,就到森林里去找寻老茶树,也就有了桃子寨森林茶。这还真是前人栽树,后人采茶,桃子寨茶的味道非常甜美。与日子过得如蜜甜的生活最登对!
相临近的新曼拱声称拥有桃子寨,这让小曼竜人颇有几分微词。茶山连着茶山,当然是核心产区的品质更好。亲戚套着亲戚,兄弟亲也要财帛分,或许古往今来都是如此吧!
桃子寨古茶树
我喝到过滋味浓烈的新曼拱茶,据说是来自红石崖片区,简直就是古六山中的老曼娥,恰是我特别喜欢的一种茶,回甘强而绵长。
临着公路边新建了寨门的曼庄,现在一并改名为蛮砖村委会蛮砖村民小组。曼庄大寨终于改回原名蛮砖大寨,历史上一直都是蛮砖茶山的中心大寨。
蛮砖寨门(原曼庄)
乾隆六年(1741)修建蛮砖会馆所留下的功德碑,同年修建连通蛮砖寨经砍懒寨至慢林寨的茶马古道功德碑,坐实了这里是六大茶山现存最早茶商会馆修建地,以及修建最早的茶马古道支点。这在六大茶山中有着无可撼动的地位,“商茶之源,蛮砖茶山。”
蛮砖寨也是勐腊重点打造的五大茶山庄园之一,或许未来能重现昔日的荣光。也印证了雍正《云南通志》记载:倚邦、蛮砖味较胜。只有茶的品质殊胜,方能支撑起来商贸的繁盛。
象明、易武的村寨重名的不少,其中就有么连寨。蛮砖茶山么连寨还有另一种称呼,就是摸林寨,足见过去遮天蔽日的森林植被之茂盛,以至于早晚时分人行其间要摸索着走。
么连寨的茶滋味甜美,奇怪的是几次我都是在荔枝树茶园里遭了罪,被毛毛虫叮咬后痛痒难忍皮肤过敏,被蜜蜂叮了额头后肿成了三角眼,看上去既可怜又搞笑。这也说明茶园生态好,才会有丰富的生态。
只是回想起来这辛酸经历,就像拣吃那棵野生荔枝树王上掉下来的果子般酸涩。让人吸取了教训,入山寻茶,首要的是保护自己。
蜜蜂叮咬后肿成了三角眼
同样与易武寨子重名的还有落水洞,蛮砖落水洞与曼迁一路之隔,这两个寨子都是香堂人寨子,不仅古茶园连成片,从老寨到新寨都一起搬迁。
象明彝族乡有七个香堂人寨子有古树茶,背靠古茶山,过上好生活的香堂人,几乎个个都是能歌善舞的好手,吹芦笙,弹三弦,跳三跺脚,支撑起来象明彝族乡的民俗艺术。
非遗传承人田小宝吹芦笙
茶山上的人来了又走,各种族群不停迁徙,反而是山下的傣族村寨世世代代守着故土繁衍生息。
蛮砖山上有个高山坝子,纳竜坝是象明彝族乡唯一有古树茶的傣族村寨。年深日久,纳竜坝傣家人族群的记忆不断模糊,亦真亦幻的传说中隐藏着历史上的图景。
仰望纳竜坝高杆茶树王
过了纳竜坝就是瓦竜寨,瓦竜寨有十三个民族,几乎是西双版纳民族构成的缩影。瓦竜人争取资金修复了一段茶马古道,历史上还有座瓦桥,其实就是廊桥。瓦竜古树茶久负盛名,此外还是象明拥有最佳山水景观资源的宝地。跨越磨者河的天生桥已经形成了极富野趣的自然景区。
天生桥
《大倚邦传奇》一书,引言“从倚邦至象明:四座古茶山的前世今生”梳理象明历史发展脉络。“莽枝茶山风云录”、“革登茶山风云录”、“倚邦茶山风云录”与“蛮砖茶山风云录”分别梳理四大茶山的历史脉络。
第一部分莽枝茶山书写慢丫、红土坡、秧林与安乐4个村寨。第二部分革登茶山书写石良子(现名孔明山)、值蚌、新发(现名革登大寨)、新酒房(现名革登老寨)与撬头山5个村寨。第三部分倚邦茶山书写锡空、架布(现名大河边)、弥补、麻栗树、老街子、河边寨、曼拱(含一组、二组和高家队)、茨菇塘、曼桂山、曼松与背阴山13个村寨。第四部分蛮砖茶山书写曼林(含高山)、小曼乃、洪水河、八总寨、新曼拱、曼庄(现名蛮砖)、么连寨、落水洞、曼迁、纳竜坝与瓦竜12个村寨。内文书写村寨的文章有31篇,包括了34个村寨。倚邦老街(一组、二组与三组)已经反复出现在引文与倚邦茶山风云录中,实际书写的村寨(村民小组)总数达到了37个。
革登白花林、倚邦龙竹棚与蛮砖小曼竜3个村寨(村民小组)留下了遗憾,有待将来修订时补入书中。书中已经书写的37个村寨(村民小组),总共加起来的数量是40个。这就是我们经常提及的象明乡5个村委会66个村民小组中40个古茶村寨,按行政归属来讲,是40个村民小组。衡量的标准有二:其一是文献的记载或文物的佐证;其二是古茶树的印证,无论是保存较好的连片古茶园,抑或是屡经砍伐火烧后劫后遗存的散株古茶树,都有不可磨灭的重要历史价值。
充满魅力的六大茶山,总有说不尽的话题,总有写不完的文章。行知茶文化丛书已出六册中,《普洱六山记》272页,其中有大量的篇幅逐一解读了象明与易武现存的主要文物碑刻;《寻味普洱茶》291页,同样花费了大量的篇幅书写了影响六大茶山的历史人物;《大倚邦传奇》369页厚厚一本书,囊括了象明四山绝大部分古茶村寨,当您亲手拿到书的时候,您一定会感受到这是一本厚重的茶书。
行知茶文化丛书
实际上,在采访的过程中,卫成新先生、徐辉棋先生都曾问过我一个话题:“感觉你采访的内容不止是一本书啊!”我笑着回复说:“是啊!”这本书开启了四大茶山的新纪元,具有里程碑式的历史意义。
在我的心目中,象明四大茶山有N多种打开方式。在撰写《大倚邦传奇》的时候,采用了读者最容易理解,最感兴趣的一种书写方式,那就是象明四大茶山的导览图。当您走进茶山的村村寨寨,置身于历史的河流中,您就会切身感受到生生不息的文化魅力。
作者简介:
马哲峰,著名茶文化学者,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学术委员会委员,西双版纳普洱茶历史研究院特约研究员,勐腊县首届普洱茶文化传播大使,“行知茶文化丛书”编委会主任。所著《普洱寻茶记》《读??中国茶》《普洱六山记》《寻味普洱茶》《读懂普洱茶》《大倚邦传奇》等,连年荣登茶媒体推荐阅读十大茶书榜单。曾荣膺《普洱》杂志优秀撰稿人,荣获河南茶叶流通领域发展二十周年杰出贡献奖,荣获创新中国茶百佳创新人才奖等。《人民政协报》等多家媒体予以专题报道。
来源:行知茶文化讲习所 马哲峰,信息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