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淮顶级绿茶地理(下):感悟味道的真谛
茶友网首页 个人中心
下载APP 下载APP
手机访问 手机端二维码

江淮顶级绿茶地理(下):感悟味道的真谛

惊蛰、春分、清明、谷雨……


千年以降,代代茶人遵循节气制茶。为保证制造出无可挑剔的口感和品质,今天的安徽顶级绿茶产区,依旧遵循古历,从不采制夏秋茶,只采撷初春最美好的时光。


节气变化为制茶提供了节奏的依据。

摄影@菡儿


古人对资源的利用,饱含着朴素而伟大的哲学——坦然接受自然的馈赠,而非无节制地索取。


“自古名山出名茶”,彰显的是地理风貌决定植物生长的朴素之道。今天,如果游历太平、石台、岳西、霍山等地,你会发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对生态环境最大程度的守护,仍是徽茶卓越内质最大的支撑点。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就是对先民朴素哲学的最新伟大诠释。


石台县白石岭,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摄影 @旌阳


采一芽一叶,柔中带刚的揉捻,精妙的锅温控制,恰到好处的炒制。不温不火、内圆外方,讲究火候,源远流长的制茶技艺,蕴藏着安徽先民的人生哲学和处世之道。


今天,这种做人做茶的哲学,依旧盛行。茶界有个普遍的认识,徽茶内质大于名气。徽人把诚心正意做好茶,往往看得比吆喝行商更重。


正值仲春,当我们品味一杯徽茶,除了芬芳和甘醇,理应感悟这味道的真谛,感恩千百年锤炼的制茶技艺,更要体味先民的节制和对自然的保护。


如此,一杯春茶才能永驻舌尖。

 

NO.3


黄山余脉

秘境芳踪


黄山有三大支脉——牯牛降、大会山、仙严岩。


自古以来,这些山脉与外界交通不便,遗世独立,堪称秘境。


这些支脉地理构造复杂,森林植被丰富,雄伟而绮丽,有着浓郁的神秘色彩,牯牛降更是被誉为“华东地区最后一片原始森林”。


独特的地理环境,使得这里的茶更加纯粹、浓烈。云尖、绿雪、时雨等好茶层出不穷,有着独特的口感和外形,充满东方树叶的原始野性味道,令人沉醉。



黄山向东的支脉,来到宁国,有座黄花山,位于天目山余脉和黄山余脉交汇处,亦在中国名茶线“北纬30°”上。这里山脉连绵陡峭,森林覆盖率达75%。空气湿度大,阳光紫外线充足,土质深厚疏松,为优质绿茶的孕育提供得天独厚的条件。


与其他名茶相比,黄花云尖年轻得多,创于1984年,并在1985年的全国名茶评比中一举夺魁。黄花云尖茶以采摘精细、制作考究、工艺精湛著称。青龙乡、方塘乡、胡乐镇、霞西镇、甲路镇产正宗黄花云尖。


由宁国北行约50公里,便是诗仙李白观山悟禅的敬亭山。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观山品茶,那茶,一定是绿雪。


敬亭绿雪是一种传统名茶,真正的“古茶”,其芽叶色绿、白毫似雪而得名。明清时期曾列为贡茶,是我省最早的名茶之一,产于宣城市北敬亭山。


然而,清末时,这样的名茶却失传了。


1972年,敬亭山茶场重新按古法研制,于1978年才研制成功,与黄山毛峰、六安瓜片并称我省三大名茶。


这是款既具有禀赋内质,又极具观赏价值和文化底蕴的历史名茶。上品“绿雪”产于敬亭山麓。泡后,茶杯中茶叶朵朵,垂直下沉,白毫则徐徐飘落,如雪花纷飞。郭沫若曾亲笔题书“敬亭绿雪”四字。  


沉下心,看绿雪飞舞,这是一款适合思考人生的茶。




“我从山中来,带来兰花草。”


1921年,胡适写下了诗句。


在他的家乡绩溪上庄,的确兰草满山,更有兰形、兰香的名茶——金山时雨。


今日上庄,一条河傍着村落,蜿蜒连着背后群山。山曰金山,为黄山余脉。其东麓地势高峻,翠竹凌云,云天雾海,雨量充沛,是金山时雨核心产区。


金山密林深处的茶园。摄影 杨竹


连日来,吴建军父子都在忙着收茶、制茶。作为金山时雨制茶技艺的非遗传人,吴建军的梦想是让这款茶恢复昔日荣耀。


“时雨”,是皖南一种名茶的代名。金山时雨为上品绿茶,创名于清道光年间。金山时雨属绿茶类的特级炒青,其采制要求比较高,条索紧细有锋苗,色泽绿润,香高持久,具有花香。


正宗的金山时雨,必须产自金山,长安、上庄、杨溪、金沙、伏岭、家朋、瀛洲、荆州等8个乡镇。


金山时雨属绿茶类的特级炒青。


与绩溪同属宣城的泾县,有着“泾川三百里,佳境千万曲”的美誉。


太平湖蜿蜒延伸至泾县,形成山清水秀的青弋江上游流域,其南、北两岸便是黄山山脉和九华山脉余峰造就的“泾川山水画廊”,有广袤的汀溪原始次生林。这片原始森林东侧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西侧就是数万亩泾县兰香有机茶基地。


这是出产极品绿茶的极佳自然环境。


山高林密,土壤肥沃,气候温湿。土壤有机质含量3~10%,春季平均相对湿度大于85%,年降雨量1700多毫米。复杂的地貌又构成众多相对封闭的小范围生态环境,有效阻隔了病虫害传入。



山花为友,清泉为邻,云雾为伴,幽谷为家,孕育出泾县兰香。


泾县产茶历史可追溯至汉朝,《宁国府志》记载:“宋时泾县有茶树四百万六千六百八十七株。”2018年,泾县兰香获农业农村部举办的第二届“中国国际茶叶博览会”金奖,并取得农业部“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


极品的泾县兰香其茶干平直舒展,色泽翠绿,匀润显毫;冲泡后清香馥郁,高爽持久,滋味鲜爽,汤色嫩绿,清澈明亮。


黄山山脉向东北方向延伸的余峰中,黄芷山为泾县最高峰,海拔高度1175米。这里谷深溪涌,云雾缭绕,花草丛生,孕育了另一款历史名茶——涌溪火青。


涌溪火青茶


涌溪火青系炒青类圆形特种名优绿茶,工艺复杂,要求严苛。鲜叶原料主要采自当地茶园里的涌溪中柳叶种茶树。肥壮整齐的芽叶,经过高温杀青、揉捻、抖坯、并锅、低温慢炒和烘焙等复杂工艺,才最终制成。


上品涌溪火青茶,外形呈颗粒状,紧结重实,色泽墨绿、油润显毫;冲泡后,香气馥郁持久,精品带有花香。干茶落杯叮铛有声,沸水冲泡时,粒粒茶叶在杯中慢慢舒展,宛如蓓蕾初放,在众多名茶中独树一帜。


黄山余脉往西,在石台境内形成了牯牛降。


北纬30°线所过之处,总要给当地留下些什么。在石台亦不例外。


这里大自然的礼物,是硒。


1995年,由于改良需要,石台县对土壤成份检测进行检测,发现微量元素硒含量明显高于其它地区,其富硒区域甚至占全县面积的70%,进而发现该县所产茶叶富含硒元素。


石台硒茶


这里的茶园平均海拔500米至1000米,垂直型地貌特征明显,常年雾气笼罩,地理环境封闭,生态条件优良。


石台硒茶外形紧结,芽叶肥嫩、绿润,清香高长,略带野花香,汤色黄绿、明亮,滋味鲜醇,硒含量0.25至4毫克/千克。


硒,让这里的茶与众不同,卓然独立。


NO.4


九华

佛境问香


从高空俯瞰,长江以南的安徽,郁郁葱葱,山峦起伏,河湖点缀,美不胜收


这是茶的乐园和沃土。


其中九华山四周是个独特的存在,这里孕育了一批又一批声名远播的名茶,其中的一部分在历史上曾显赫一时,如今虽低调了许多,但其卓越的内质、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依然让它们拥有忠实的拥趸。


地理风貌决定茶的品质。

摄影@杨竹


它们就像是散落在碧野的遗珠一样,只有真正懂茶的人,才有机缘亲近、品尝,沉醉。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当各色名茶上市之际,在霄坑村,这里的大叶马兰枝茶树依然不紧不慢生长着。


池州市贵池区梅村镇霄坑村,这是个读起来舌尖上就有江南味道的地名。九华山主峰十王峰就在附近耸立,绵延的山脉来到这里,把村子环抱,森林覆盖率近98%。


鲜叶采摘是制茶的第一道工序。

摄影 杨竹


因为海拔高,霄坑绿茶生长期长,出茶晚,汲取大自然的灵气与精华,久泡久饮仍酽厚浓醇,色泽鲜艳,香气浓郁。2010年,霄坑绿茶获批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称号。


霄坑村原有的六个村民组,尤其是位于高海拔的霄坑村五队,生产的绿茶形似龙须,是霄坑优质生态绿茶生产的代表。


“黄石一溪三十里,暖风吹绿茶丛中。”


中国四大佛教圣地——九华山之主峰天台峰背面,有一条神秘大峡谷,黄石溪大峡谷。


黄石溪大峡谷海拔400至900米,溪岸山势陡峭。


黄石溪大峡谷海拔400至900米,四周林木葱葱,终年蔽日,鸟语花香,溪岸山势陡峭,奇峰罗列,流水急浅多转折,山深涧多。黄石溪毛峰茶就生长在大峡谷沿岸的溪涧盆地或峡谷深处缓坡地带。


据史载考据,黄石溪毛峰与九华闵园茶同根同源,始于唐天复年,兴于宋,盛于清,扬名大发展于今朝。据《九华山志》载:“黄石溪茶,生悬崖绝壑,云雾弥漫,春夏之交始萌芽,茎条虽长,旗枪不展,色香味俱臻。1915年巴拿马赛会曾得金质奖章,1956被评为安徽十大历史名茶。


黄石溪毛峰茶以芽叶肥状,白毫显露,色泽深绿,香气馥郁,清香高久,滋味浓厚,鲜爽回甘,耐冲泡著称。

   

至此,茶杯里的“安徽”行将饮尽,你是否咂摸到了期待的味道?


摄影@杨竹


一杯好茶,不仅蕴藏自然造化,更凝结辛勤劳作。当我们在城市烧水、净杯、闻香、冲泡、缀饮之时,除了感慨大自然对安徽的厚爱,赋予无与伦比的春叶,还要了解一杯茶从采摘到上市的过程,由此理应在心底对劳动致以深深的敬意。


来源:安徽日报

我们崇尚分享,尊重原创。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