坝糯与正气塘:东半山杰出代表,云南藤条茶之乡
茶友网首页 个人中心
下载APP 下载APP
手机访问 手机端二维码
一头大象-普洱茶

坝糯与正气塘:东半山杰出代表,云南藤条茶之乡

很多人视勐库为“因冰岛茶而火的茶区”,其实早在20世纪20年代,这里就是云南远近闻名的茶叶集散地,后来更有滇西茶叶霸主“永昌祥”,长期以勐库料为沱茶主料。

而在当时,交通便利的勐库东半山,名气也远超西半山,如这篇文章要介绍的坝糯和正气塘,就是东半山的杰出代表,还孕育出了茶叶栽培史上的一朵奇葩——藤条茶。

小冰岛正气塘

“昔年瘴气塘,而今冰岛香。前人栽古树,后辈饮茶汤。但令无剪伐,世世福绵长。”曾有人用这样一首小诗,去形容正气塘的历史与特色。

正气塘位于勐库镇以东的地界边缘,隶属于勐库镇那赛村委会,距离村委会5公里,距离镇政府25公里,是一个只有四十多户人家的偏远村寨,不过别看位置不起眼,其实人家离214国道很近,是临沧到勐库的必经之地,而在过去,正气塘更是一处交通要地。

正气塘最早叫瘴气塘,当时还是一个纯拉祜族古寨,据传这里的水塘里藏有一条即将化蛟的大蛇,时而喷吐黑雾,带来瘴气,而因此得名,也有传闻说是因为这里地处山间低处,瘴气浓厚,外人不敢久留而致。


据史料记载,1903年,勐勐管带官“彭锟”带兵进剿拉祜族起义时于此扎营,为避邪祈福,将此地更名为正气塘。起义被镇压后,拉祜族基本迁走,却在此地留下了大量茶树,后来大量汉人迁入,继续种茶制茶,正气塘逐渐成了一个汉族寨子,拉祜族只占到三四户,也经常与内地汉族茶商来往。

这些历史其实也说明了,过去正气塘瘴气浓厚的说法是站不住脚的,而且双江地区是茶马古道南道支网的主枢纽,这里的优质勐库大叶种原料,可通过泰恒镇(今临翔区博尚),直达思普,远销康藏,亦可通过沧源、耿马,与缅甸等东南亚地区通商,那时的正气塘不仅是南道马帮中途的落脚点和歇马场,更是四地茶商熟知的勐库东半山代表。

如今的正气塘,是茶圈里小有名气的“小冰岛”,这里三山环抱,降雨充沛,日照充足,酸性土壤的pH值适中,很适合茶树的生长,当年拉祜人种下的茶树,树龄都在两三百年左右,不过需要注意的是,这里的茶树大都在90年代被台刈过,留下了一些遗憾。

从茶叶内质理化指标来看,正气塘古树茶的水浸出率含量为48.28%,咖啡碱含量为3.73%,酯型儿茶素的含量为5.69%,这三项数据还算不错,而游离氨基酸则高达6.67%,带来了非常明显的鲜爽口感,这也是其给人的整体印象:茶香清鲜持久,茶味鲜爽饱满。

值得一提的是,正气塘茶树有很多都是“藤条茶”,这是一种起初有一定争议,近年来则广受认可的茶树采养方式,它的原理与优点,就让陆离在接下来要介绍的坝糯大寨中慢慢道来吧。

昔日名寨坝糯

以那蕉新寨为起点,顺着盘山公路一路向北到制高点,我们便到了勐库东半山里海拔最高的坝糯大寨,这里海拔约1900米,站在山口凭高嘹望,不仅能看到西半山的公弄、小户赛、大户赛等名寨,还能一览勐库茶区“两山夹一河一坝”的地形,对这里的地形有一个总体印象。

走坝糯大寨,我们也就走进了勐库东半山的辉煌历史,民国年间,坝糯由于茶叶品质优异和交通便利,成了当时整个双江地区最为富足的村落,充足的茶叶收入也让这里栽种了大量茶树,又使坝糯大寨成为了东半山现存古茶树最多的寨子之一。

当时的坝糯大寨,茶业繁荣,人丁兴旺,和现在冰岛老班章的富裕程度相比,也是不遑多让,可惜的是在20世纪40年代,整个云南茶业都因战乱受到巨大影响,建国前夕,坝糯的豪商们大多迁至海外,好在当年种下的茶树,如今大多存活,为依然生活在这里的后人带来了财富与希望。

坝糯大寨附山而建,整个村寨约有三百余户人家,得益于山前山后、村头村尾成片的藤条茶,家家户户都是以种茶制茶为营生,随着近些年来普洱茶产业的发展,村里厂牌林立,很多家庭都有手工作坊型的初制厂,行情走高时多直接出售鲜叶,茶价不理想时则做成晒青毛茶,除开冰岛老班章等鲜叶贵如金的一线名寨外,这种待价而沽的模式如今已在云南很多茶寨流行开来,也算是茶山发展的一个缩影吧。

在坝糯大寨的周围,环绕着约合1500亩的古茶园,这里的土壤类型很有特色,地表多见裸露的砂岩和花岗岩风化形成的山地红壤和赤红壤,亦有少量紫色土,其中的矿物质、微量元素与落木腐殖质融合,形成了丰富的氮、磷、钾和有机质,土质疏松,茶石共融,排水性好的土壤理化条件,也为茶树的生长提供了极佳的物质条件。

优势明显的藤条茶

说到坝糯的茶树,最出名的就是这里的“藤条茶”,其主干和岔枝清晰可见,岔枝上生长着几十上百根细长的软藤,其中藤条尖顶长着几个嫩芽和几片嫩叶,下段则裸身无叶,有一种近似于柳树般的低垂柔软。

很多茶友看到其枝条遒劲盘结,犹如藤条,都以为是什么新品种,其实这是云南自古形成的一一种传统茶树采养方式,主要是靠人工整形培养出来的,每当树主干长到1至2米时,还要砍去主枝,以便让岔枝长得更长。

陈宗懋院士的《中国茶业大辞典》中,称“藤条茶”的采养方式为“留顶养标”,指的是这种手工采茶方式,会将除枝条顶端新梢外,其他侧枝所有芽和新叶全部采净,也正是因为人为干预较多,最初进入业界视野时,藤条茶还背上了过度采摘的“骂名”,但真实情况却并非如此。

藤条茶的主要优势,在于树幅大,产量高,由于树形较矮,人站在地上就能采摘,此外因为会在冬季修剪老叶,叶片对养分的消耗也会大大减少,来年开春,春芽就能发得多而壮。

为了充分利用植物顶端优势的自然规律,藤条茶的采摘遵循的是“侧枝修剪、主枝留新”原则,在茶树的大部分新梢都接近成熟时才能开采,每年开采两到三次,头采一般在春季,为头春茶,二采在夏季,为二水茶,三采在秋季,为谷花茶,采下的新梢也都较为肥壮。

这里还有一个小误区,很多茶友都认为头春茶是一年中品质最好的,不过在云南大叶种茶树上却不一定适用,由于海拔较高,土壤养分较少等因素,很多古茶树都生长缓慢,早春时芽叶尚未发育完全,如果要追求茶叶内含物的丰富度,留待初夏采摘会是更好的选择。

此外,由于是人为驯化的产物,坝糯藤条古茶园,并不适用自然放养模式,而需要适当砍伐遮阴树,人为增加光照强度,此外藤条茶的根系深植于土壤,是枝干的2一3倍,通过适当的松土除草,保证有效土层在0.8米以上,可以防止水土流失,改善茶树的土壤环境。

因为已经过上百年的长期留养,培根树形,藤条茶也能更好地调节营养物质,保持生长优势,从茶叶内质化学成分看,坝糯茶中的茶多酚、儿茶素的含量高于普通勐库大叶种茶类,内质饱满,汤感厚重,甘甜质厚,口感鲜甜,鲜爽度极高,苦涩度很低,总体上的丰富度、饱满度、协调度表现都很好。

2008年以来,随着名山古树的兴起,云南茶产业逐渐强调起兼顾产量与养护的可持续发展,出现了很多台地茶园向现代有机生态茶园的升级改造案例,以及回归传统茶园,稀植留养,适当削减产量,保证茶叶品质稳定,茶树健康生长。

在这一时期,藤条茶作为一种传统的种植与加工模式,开始逐渐得到认可和推崇,实际上,现代茶园管理中所强调的高投入、高产出、高密植、规模化、标准化模式,与茶业健全可持续发展之间的最佳契合点,正是藤条茶,相信这一模式将来还会有更大的发展空间。

因此,在陆离看来,藤条茶是云南先民根据当地气候条件、大叶种乔木茶树的特性,以及普洱晒青毛茶的制作特点,而总结出的一整套可持续发展的茶树采养模式,是茶叶栽培史上的一朵奇葩,是古代云茶商品化的见证者,是农耕文化的遗存代表,更是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

来源:陆离茶寮,信息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