勐库大雪山:茶树发源地,动植物天堂
茶友网首页 个人中心
下载APP 下载APP
手机访问 手机端二维码
一头大象-普洱茶

勐库大雪山:茶树发源地,动植物天堂

种茶树、种咖啡、有雨林、有孔雀...很难想象在地处低纬度高温地区的临沧地区,却有着勐库大雪山、邦东大雪山、永德大雪山等诸多以“雪”为名的大山。

临沧的诸多大雪山,本没有排名之分,但在茶客的心中,勐库大雪山却有着特殊的地位,不仅是因为这里汇聚了众多普洱茶界的名山名寨,更因为在大山的深处,还生长着一片总面积达1.27万亩的史前野生古茶树。

临沧茶区第一篇,就让我们重新拜访这片郁郁苍苍的自然圣地——勐库大雪山。


勐库大雪山茶树群落

勐库大雪山,位于双江县勐库镇西部与耿马傣族佤族自治县交界处,与哀牢山、无量山仅一江之隔,系南北走向的邦马山主峰,而邦马山则是横断山脉怒山系向南延伸的余脉,印度洋的暖湿气流与太平洋气流在此交汇,带来了暖湿的气候和丰沛的降水,让勐库大雪山成为了动植物的天堂。

自古以来,勐库大雪山都是人迹罕至的自然秘境,即便是经验老到的猎人,都不敢轻易涉足这片神秘莫测的山林,这不仅是因为这座山在当地人心中有着崇高的地位,更是因为这里异常茂密的植被,尤其是半山腰间密集生长着的实心竹林(当地俗称“箭竹”),如壁垒般守护着这里,阻止人们进入,也让山上的野生古茶树群落始终保持着与世隔绝的状态。

然而,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箭竹林突然开始成片开花,成片死去,勐库大雪山失去了最外围的天然屏障,人们也才得以一览勐库大雪山茶树群落的真实面目。(注:竹子开花死亡的原因目前尚未查明,学界有生长周期说、自由基理论、病理学说等假说,但没有任何一种学说能解释竹子开花的所有现象,这里就不展开聊了)

1997年3月20日,五家村村民张正云等人上到大雪山采药时,误入原始森林深处,偶然发现了隐藏在此的野生大茶树群落,并留下“最大那棵要3个人才能合围”的信息,同年8月,豆腐寨村村民唐于进等人亦在此地发现野生古茶树群,记录下最大的1棵基干围3.25米,胸围3.1米。

1997年9月,双江县政府两次组织相关部门,初步调查勐库大雪山野生古茶树群落,认为其价值巨大;次年3月,由原临沧地区行署副专员陈勋儒老师带队,组织有关部门对大雪山野生古茶树群落进行二次考察,初步统计出这里约有万余棵,树龄近干年的乔木类型野生古茶树,引来了学界的广泛关注。

2002年12月8日,经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云南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云南农业大学等科研部门的植物学专家和茶叶专家共同考察鉴定,认为勐库大雪山野生古茶树群落是茶树的起源地之一。

勐库大雪山的野生古茶树群落,分布在海拔2200~3000米的大雪山中上部,面积约1.27万亩,其中1号古茶树的基围3.5米,2号古茶树的基围2.9米,据推测树龄均在2500年,是目前全球已知的,海拔最高、分散面积最广、种群密度最大的野生古茶树群落,是保留至今的茶种质基因库,也是世界茶科植物起源、演进变异、分化的重要原生群落示范地。


进一步的研究表明,勐库大雪山野生古茶树属于大理茶种(学名:Camellia taliensis),在进化上比普洱茶种更原始的同时,又具有茶树的形态特征和茶树功能性成分,如茶多酚、氨基酸、咖啡碱等,可制成茶叶饮用研究,又由于其所处海拔高,兼具抗逆性强、抗寒性尤强的特点,亦是抗性育种和分子生物学研究的宝贵资源。

勐库大雪山野生古茶树群落的发现,不仅对进一步认证茶种原产于我国云南以及研究茶树的起源、演变、分类和种质创新,具有重要价值,也为国际古茶研究提供重要的实物样板,对我国在国际茶科植物研究和发展战略地位及其话语权有着极其重要的价值。

有观点甚至认为,这个原始古茶群落是目前发现最古老、最有代表性的乔木类型野生古茶群落,可以成为“云南是茶树起源中心地带”“中国是茶树驯化和栽培发祥地”的有力证据,是至今尚存记录乔木茶树演变的活化石”,堪称“世界茶源”中的“世界茶源”。

而在野生古茶树群落中,还有着极为丰富的,未经破坏的原生动植物资源,其中包含绿孔雀、白鹇、原鸡、白腹锦鸡、红腹锦鸡等国家二、三级保护动物,共有野生动物87种,兽类40种,鸟类47种,植物资源则多达62科,145属,288种。

高山密林的遮挡,自成一派的生态系统,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让这里的野茶树,能够不被打扰地静默生长,将史前的茶韵带给我们,为了更好的保护这里,2009年双江县政府出台文件,规定除了科研需要外,勐库大雪山野生古茶树不允许任何形式的采摘行为。


郁郁苍苍的自然圣地

更让人震撼与动容的是,在这片被造物主青睐的土地上,勐库大雪山并不是个例,在北回归线附近,怒山、无量山、哀牢山,几条大山脉纵贯其中,澜沧江穿流而过,不仅形成了高山峡谷、长山大水的地貌,随着海拔的升高,动物、植物、微生物等也呈现出相应的垂直分布特征。

比如永德大雪山,这里的垂直植被带更具多样性,自下而上,分别分布着季风常绿阔叶林、半湿润常绿阔叶林、中山湿性常绿阔叶林、温凉性针叶林、寒温性针叶林、寒温性竹林、山顶苔藓矮林、亚高山草甸等地带,栖息着豚鹿、黑冠长臂猿、绿孔雀、云南红豆杉、长蕊木兰等珍稀特有动植物物种。

其中热带分布属分别占总属数的44.04%,温带分布属占48.19%,以中国-喜马拉雅及中国特有种占优势,在树种组成上优势种为壳斗科、樟科和山茶科植物,让这里成为了世间罕见的原生动植物王国,国家也在此设立哀牢山、无量山、永德大雪山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世代保护着这里。

有趣的是,以北回归线为界,以南的热带与亚热带过渡地带里,多生长“勐库大叶种”(var.assamica),而在北回归线附近,以及更北分布的乔木类型大茶树,则多属“大理种”(Camellia taliensis),其中勐库种没有明显的主干,看起来就像把灌木茶树放大了一样,而“大理种”茶树的主干就非常明显,树冠茂密,形似大蘑菇。

除了森林中的野生茶树群落之外,人们也在勐库大雪山、无量山、哀牢山等山脉之间种植茶树,留下了不少人工栽培古茶园。勐库大雪山、永德大雪山一带的著名茶区如勐库、冰岛、小户赛、忙肺,向北有云县的香竹箐、白莺山,往景谷、镇沅一带有邦东、昔归、秧塔、干家寨,往南有困鹿山.....

这些世代生活在这里的茶山民族,虽不知树种差异和茶叶内质化学成分,却在朴素理解与长期实践下,发现“勐库种”茶树嫩叶适合做晒青普洱茶,而“大理种”茶树的嫩叶则更适合做红茶,并由此拉开了这里的制茶史...

敬请期待下篇专题文章——双江制茶起源。

来源:陆离茶寮,信息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